培養老人生活自理能力?自立,是指老年人擺脫“老無所為”的刻闆印象,能自己行動、自主決定、自我創造如今,越來越多老年人傾向于以自立樂享的方式度過晚年,幸福養老,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培養老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自立,是指老年人擺脫“老無所為”的刻闆印象,能自己行動、自主決定、自我創造。如今,越來越多老年人傾向于以自立樂享的方式度過晚年,幸福養老。
自立養老對老年人心理健康有何益處?記者聯系浙江省時代養老服務評估與研究中心主任陳雪萍、浙江省社會學會會長楊建華,他們認為,自立是老年人精神面貌的重要體現,是一種積極樂觀的生活态度。自立養老,有助于老年人活出自信,活出價值。
生活自理
有作為才有快樂
在調查中,記者發現,多數身體健康的老年人會将生活自理能力作為衡量自立的主要标準,他們不願意子女過多幹涉自己生活。
楊建華表示,老年人奮鬥一生,早已形成固定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對晚年也有自己的安排和打算。子女“一廂情願”代勞,迫使老年人改變原本舒适的狀态,會讓他們覺得自己“不中用”了。
相較而言,老年人在情感上對子女的依賴較多。采訪中,不少老年人表示,比起生活、體力上的照料,他們更希望兒女可以常回家看看,陪着聊聊天、說說話,給他們帶去慰藉。
陳雪萍則認為,樹立獨立自強觀是老年人走向自信的重要途徑,過多依賴心理會讓其失去生活動力與熱情。“能自主選擇生活内容的老人最幸福。”陳雪萍提到,老年人也有抱負心,其晚年自信主要來源于“我能”“我想要”以及“我被需要”。擁有生活支配權,做力所能及的體力活,獨立完成衣食住行,幫助家庭減輕負擔……會讓老年人看到自我價值。
過分依賴是衰老催化劑。陳雪萍相信,老年人堅持自立養老,充分發揮個性和特點,不但有利于改善精神狀态,克服自卑、消極等負面情緒,也更易獲得心情愉悅、身體健康的美好晚年。
精神自立
消除晚年孤獨感
記者了解到,精神自立的老年人很少産生孤獨感。這類人往往擅長獨立思考,具備鑽研精神,同時喜愛社交,有多個興趣愛好,對生活質量有更高追求。
“思想倦怠比身體疲憊更可怕。”楊建華表示,随着年紀增長,人體内器官功能不可避免會衰退,大腦也是如此。老年人更需主動用腦,勤于思考,補充生活技能。他舉例,平日裡,兒女可以适當放手,鼓勵父母獨立辦理證件、呼叫網約車、學習網購,讓他們跟上時代腳步。願意接觸新鮮事物,是老年人獲得成就感的開始。
陳雪萍也贊成這一點,她認為,老年人不能讓自己成為一座孤島,兒女不是唯一精神寄托。當一個人的生活重心變得狹窄,便極易失去情緒主導權,從而逐漸自我封閉,造成精神抑郁。這些心理上的障礙,反過來又會影響個人體能,降低抗病能力,形成惡性循環。
如何消除孤獨感?陳雪萍表示,老年朋友應保持一定的社會交往,培養個人愛好,積極參加社會活動、興趣小組等,拓寬自己的人際圈。這樣不僅能獲得新信息,啟發大腦思維,還能得到更多關懷和支持。她呼籲,做精神自立的老年人,不放棄對美好生活的創造,像年輕時一樣追求生活樂趣,以開朗心态享幸福晚年。
自立支援
讓老人更自信
楊建華指出,自立養老不能一概而論,因為老年人的自立程度會随着年齡增長、健康狀态逐漸發生變化。面對身患疾病、生活無法完全自理的老人,如何幫他們建立自信心态?他表示,外界的自立支援很重要。
所謂自立支援,是指照顧者通過鼓勵、支持和适當照料,幫助老年人自立,重新找回生活意願與尊嚴。
楊建華告訴記者,他曾在某家療養院遇到一位因中風而行走困難的老人。由于身患疾病,老人變得性格孤僻,不願外出活動。護工理解老人的情緒,每日堅持讓他在室内獨立做康複訓練,并不斷給予鼓勵與誇獎,為其注入自信。如今,這位老人不但可以正常行走,人也開朗許多。
“自信的老年人擁有無限潛能。”陳雪萍提到,人們常常誤以為有病患的老年人需要全方位照料。其實,對于大多數半自立老人來說,如果社會向他們提供一定條件與援助,他們往往能夠克服許多障礙,獨立生活。
除生活自理外,經濟獨立也是老年人自立養老的體現。陳雪萍表示,自立老人本身就是寶貴的養老資源,自立程度提升意味着他們為社會創造價值能力在提高。當今社會應該為困難老年人增加福利保障,或發展老年人再就業機會,鼓勵他們融入社會,貢獻力量,樹立對生活、工作的自信心與積極性。
據《浙江老年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