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人生來要吃飯。食物作為人類生存、繁衍的基礎,在維持生命的同時,也會給人帶來潛在的緻病危險,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病從口入”。
人在患病期間,也是需要吃飯的。但吃什麼?老祖宗是有說道的,那就是 “不能吃發物”,原因是“發物會導緻傷口不易愈合,病情加重”。患病期間忌食“發物”的古訓,傳了一輩又一輩,似乎成了颠覆不破的“真理”。
那麼,“發物” 究竟是個什麼鬼?它們有人們說的那麼可怕嗎?
● “發物”到底是個什麼鬼?
一般而言,“發物”是指那些富于營養或有刺激性,容易使瘡疖或某些病狀發生變化的食物,如羊肉、魚蝦等。《中醫飲食營養學》中對“發物”的解釋是,容易引起舊疾複發,新病增重的食物,包括腥膻、辛辣食物和一些特殊的食物。腥膻食物包括平魚、帶魚、比目魚等海魚,泥鳅、黃鳝等無鱗魚,蝦、蟹、幹貝、淡菜、鮑魚幹等海産品,以及羊肉、狗肉等;辛辣食物有蔥、姜、蒜、辣椒、花椒、韭菜、煙、酒等;特殊食物有荞麥、豆芽、苜蓿、鵝肉、雞頭、鴨頭、豬頭、驢頭肉等。而《中醫對于病員的膳食問題》中對“發物”的解釋是,凡能引起口幹、目赤、牙龈腫脹、便秘等症狀的荠菜、韭菜、香菇、金花菜等,都是“發物”。由此可以看出,“發物”到底是什麼,指向并不明确,而由此引起的“加重病情”之說,就更沒有确切的依據了。
● 不要懼怕“發物”,它們隻是個“傳說”
“發物”有人們所說的那樣可怕嗎?答案是否定的。其實,那隻是長期以來人們的一個誤傳罷了。從現代大家公認的“發物”來看,幾乎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食材,包括禽肉、畜肉、魚蝦蟹貝、蔬菜和谷類,以及含酒精的飲料等。如果這些食物都不能吃的話,那人不就要餓肚子了?
其實,這些食物隻要不是腐敗變質的,在保證食品安全的前提下,按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的推薦量來食用,對人體都是無害的。如果因為恐懼“發物”而禁食這些食物,那恐怕我們的食譜就隻剩下蘿蔔、白菜、米飯和白開水了。長此以往,營養攝入不均衡引起的營養不良,還會帶來各種營養不良性疾病的發生。從這個角度來說,長期不吃“發物”可能比吃“發物”更危害健康。何況,迄今為止,國内外還沒有醫學期刊刊載權威研究,證明某種“發物”與疾病發病或加重有必然聯系。所以,我們就更不必談“發物”色變了。所謂的“發物”加重病情,隻是個“傳說”而已。
總之,疾病的發生發展與傳說中的“發物”不但沒有必然聯系,而且 坊間流傳的諸多“發物”,包括牛羊肉、魚蝦、蟹貝類在内,大多是一些優質蛋白含量較高的食物,恰恰是傷口愈合所需的關鍵營養物質,盲目忌口反倒适得其反。自然而然,大家對“發物”就更沒有必要莫名恐懼了。需要強調的是,不良的生活飲食習慣、不合理的膳食結構、胡亂進補、盲目忌口才是導緻疾病發生、促進病程惡化的罪魁禍首。所以,無論是健康人群還是患病人群,都應遵循中國營養學會制定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的核心營養建議,平衡合理地安排日常飲食,這才是科學的保健之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