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河北最有名的橋
人們都會脫口而出
趙州橋!
這座橫跨在洨河上的石橋
因為小學語文中的
一篇課文
深入國人心中
成為人人向往的
神奇景觀!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建成于公元605年,據傳為著名匠師李春建造。整體橋長64.40米,跨徑37.02米,是當今世界上跨徑最大、建造時間最早的單孔敞肩型石拱橋——因橋兩端肩部各有兩個小孔,故稱“敞肩型”,它是世界造橋史上的一個創舉。
最近趙州橋又上熱搜了
其實原因并不是
“趙州橋”正在維修!
而是
1953年至1958年的
一次大規模修繕
很少有東西是長長久久的,景觀會因風吹、日曬、雨淋、地震、洪水等等發生改變。更何況是擔負着交通重擔,人來車往的石橋?
一千多年來,趙州橋大約經曆了10次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地震,但至今都巋然屹立。這得益于建成後曆代人不斷地辛苦修繕。
曆史上曾多次修繕
趙州橋自建成以來有記載的大修繕一共進行了8次。
第一次修繕
唐貞元八年(公元792年)七月,因大水沖壞橋北面西側的金剛牆,橋台下沉,使“排(小拱)有欹斜崩裂現象,用補石重砌方法,恢複了原狀,并複制欄闆望柱,以還原貌,橋工堅固。
第二次修繕
宋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因鑿鐵腐蝕脫落,被盜使外側拱出現側傾現象。于是衆工扶正複原。實際則是因靠外之拱圈有側傾現象,而聯系拱圈的鐵件又有短缺,需要把拱圈“正”起來。"千夫不能,懷丙不役衆工以術正之。”針對拱圈側傾的自然原因,設法消除這一原因,而靠技術使橋複故。
第三次修繕
明嘉靖四十至四十二年(公元1562-1563年)。橋之上轍迹深處,積三十年為一易石……重為修飾,以永其勝,以利馳驅,嘉靖四十二年。
此次修葺因橋面石經車輛長期碾軋,“轍迹”很深,凹凸不平,不便行車。于是新鋪橋面石。
第四次修繕
明嘉靖癸亥年(公元1563年),主要修繕“南北碼頭及欄檻柱腳。”并仿照原來欄闆、望柱上的龍獸圖案雕刻,“複如舊制。”另外增加了一些新的“故事展象。”
第五次修繕
明嘉靖癸亥(公元1563年)開始。因停息橋下的船民生火煮食所緻,修複橋石縫隙,加固了腰鐵。
第六次修繕
明萬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秋天動工,冬天完成。修繕原因是在公元1563年“敝于逸火”修葺後,時隔34年,因橋面“兩敝于積轍”,即由于多年車輛滾軋,緻使橋面破損。
第七次修繕
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城南修大石橋,州守李景梅,命其董役。元治先揖錢數千缗為倡。工竣州守賜‘急公好義’匾額。”這次修繕未說原因。
這次熱議的重點來了↓↓↓
第八次修繕
1930年代,梁思成前往考察,發現該橋情況堪憂:“西面五道券,經過千餘年,到底于明末崩倒,修複以後,簇新的石紋,還可以看出。後來東面三道亦于乾隆年間倒了。現在自關帝閣上可以看出橋東面的中部,已經顯然有向外崩倒的傾向,若不及早修葺,則損壞将更進一步了。”他擔憂該橋:“此無價國寶,行将毀滅”。
1952年,河北省公路局建議對該橋進行大修。1954年,獲撥發專款,開啟趙州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整修。1955年6月3日正式組成了趙縣安濟橋修繕委員會。
根據修繕計劃,1955年6月至1958年11月,對趙州橋進行了全面、徹底修整。整個工程采用了原來的護拱石、鈎石、腰鐵、鐵拉杆和收分五種做法。
另外,在拱背與護拱石中間,改置140号鋼筋混凝土蓋闆,除情況完好的23券主拱和兩端小拱的一部分金剛牆之外,其餘全部拆除重砌。共補齊東側拱券5道,小拱4個以及欄闆、望柱等。在不影響外形美觀的原則下,做了必要的結構加工。
蓋闆與護拱石的連結,采用鋸齒咬接法,把護拱石内側(約1米)鑿一倒齒與蓋闆咬接。
在采用腰鐵處,除外側露現的拱券石仍舊使用,以示原狀外,其餘各處以鋼筋混凝土蓋闆代替。所有是石料盡量收集使用,另從原建橋的三縣采石場,取同種白色石料補充。
修繕時,還在橋面上下加設了二粘三油防水層(二層防水亞麻布和三層瀝青),防止漏水腐蝕現象發生。橋面的所有欄闆、望術按早期式樣新制。
這次修整工作,是建橋近1400年來最大的一次修複工程,基本上保持了原來的壯麗雄偉風貌。
趙州橋的文物保護
在施工過程中,專家組考慮到在唐、宋、明、清各朝,趙州橋都曾經曆過整修,置換的舊石件很可能被棄之河中,于是先後組織了四次發掘和打撈,在趙州橋兩岸與洨河河底出土了各種石件多達1500餘件。
為了延長這些石件的壽命、并使它們恢複原貌,趙縣文物保護管理所于2014年啟動了“趙州橋館藏欄闆及構件搶救保護修複工程”。
文物專家梁書台負責主持修複工作。
這次館藏文物搶修工程,是曆史上第一次對趙州橋出土文物的大規模修複。
2017年9月,持續三年的修複工作結束,重現生機的曆代欄闆、雕飾與橋銘石刻,讓人們看到了古老的趙州橋在曆史的歲月塵煙之中,留下的每一步足迹。
在曆史歲月中破損的建橋原料經過整理收集後,大多存放在趙州橋景區内的博物館陳列。
各種石雕,形制精美,造型生動,有些雖經風雨侵蝕,圖案不再清晰,但卻平添了許多曆史的風韻,更能吸引遊人駐足仔細品賞。
千年趙州橋
依舊是河北人的驕傲!
趙州博物館中的精美石雕
向大家講述着
河北文化
千年傳承的故事……
新聞多一點兒
趙州橋的姊妹橋
你知道嗎?在趙縣西側的清水河上,還有一座古橋,被稱為趙州橋的姊妹橋。
這座橋同樣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就是被稱為“小石橋”的永通橋。
永通橋,建于唐代永泰年間,因為隻比趙州橋晚建了160餘年,所以,在建造風格上,完全模仿了趙州橋的形制,其規模卻小了很多,全長僅為32米,寬為6.3米。
因為永通橋也經過了曆代重修,故而橋身以及欄闆上的雕刻圖案,保留了各個時期的風格,現存的橋欄闆上,以及各小券的撞券石上,均有精美浮雕,畫面選材廣泛,有花草、遊魚、神獸等,刻工精美,在當地素有“大石橋上看功勞,小石橋上觀花草”的說法。
大家有空去看看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