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喬布斯馬斯克思維模型

喬布斯馬斯克思維模型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2 18:49:34

譯/達達

要想獲得真正巨大的成功,不要設定雄心勃勃的目标,因為目标可能會阻礙你獲得成功,你要做的是擁抱好奇心,遵循“腳踏石模型”。

喬布斯馬斯克思維模型(腳踏石模型喬布斯)1

根據研究,如果你想獲得真正巨大的成功,不要設定雄心勃勃的目标。這也是為什麼喬布斯會說:“你在向前展望的時候不可能将這些片斷串連起來;你隻能在回顧的時候将點點滴滴串連起來。”

如果按照傳統觀點,要想在職業生涯中取得巨大成功,你首先需要設定一個雄心勃勃的宏大目标,即使你一開始并不知道如何實現目标也要先設定一個這樣的目标。

按照傳統觀點,想打造一家數十億美元的公司?先設定這個目标,然後利用逆向工作法:從長期目标到中期目标,再到短期目标,再到今天的待辦事項。然後采取行動,衡量你在這一過程中的進展,并不斷校正方向,這樣你就總是能處在通往最終目标的最直接的道路上。

想要治愈癌症?先設定這個目标,然後利用逆向工作法。衡量你取得的進展。

想要找到你生命中的真愛或是幸福?先設定這個目标。然後重複上述步驟。

這個目标模型在我們的文化中是如此根深蒂固,所以大家會默認為這麼做是理所當然的。這是我們集體成功秘訣的核心。當我們感到懶惰或分心時,目标會給予我們動力、意義感和專注,至少大家是這樣告訴我們的。

然而,人工智能領域的最新研究表明,目标往往是實現重大創新的障礙,而不是推動創新的因素。在《偉大為何不可計劃》( Why Greatness Cannot Be Planned)一書中,Uber人工智能實驗室的創始成員Kenneth Stanley和Joel Lehman以好奇心為中心,以一種令人信服的方式提出了一種成功和創新的全新模型。

這個突破很重要,因為關于成功的思維模型越好,我們就越有可能獲得成功。收集世界上最有價值的思維模型是世界頂尖企業家和領導者的關鍵戰略。

這本書我已經讀了三遍,它對我如何看待這個世界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我的整個職業生涯中,我一直感到自己内心的好奇心和目标之間存在的緊張關系,而這本書幫助我解決了這個問題。

他們的研究并不是個例。其他領域的研究人員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

研究人員Robert Root-Bernstein花了數月時間研究了曆史上每一個學科的每一位諾貝爾獎得主的習慣,最後發現了一個有趣的規律:

諾貝爾獎得主的興趣要比一般科學家要多得多,也深入得多。

一般的科學家認為他們的愛好與工作無關,而諾貝爾獎獲得者卻不把他們的愛好僅僅看作是愛好。他們将愛好看作是創造過程中的基本組成部分。對于他們而言,野營旅行不僅僅是一次野營旅行,這也是一個讓他們在看星星的同時對自己的工作有全新認識的機會。藝術不僅僅是藝術,這也是一個磨煉他們的形象思維能力從而能更好思考的機會。正如生活中的每一刻,無論是個人生活時刻還是工作時刻,都可能成為喜劇演員的素材,同樣,每一刻也都可能成為諾貝爾獎得主的潛在素材。我們學習或經曆的一切都是素材。

當我們回顧曆史上很多最富創造力的人時,包括諾貝爾獎得主,我們會發現他們似乎在以一種與常人完全不同的方式在工作。他們追求奇趣,有時故意不考慮立即應用他們的成果。他們擁抱意外的驚喜。在他們職業生涯的某些時候,他們甚至被認為是毫無目标或者被認為是懶惰的失敗者,就像我在《如何像愛因斯坦那樣加倍提升自己的腦力?》(How To rapid Double Your Brain Power With The Einstein Technique)一文中所寫的那樣。

我們在世界上很多最具創新精神的公司的掌門人身上也看到了這一點:

  • 當邁克爾·戴爾(Michael Dell)被問及CEO在未來動蕩時期最需要具備的一項特質是什麼時,他回答說:“我認為最重要的特質是好奇心。”
  • 在埃裡克·施密特(Eric Schmidt)擔任Google首席執行官期間,Google的員工從幾百人增加到3.2萬多人。經過多年的實驗,他發現有兩種品質比其他任何東西都重要:堅持不懈和好奇心。
  • 衆所周知,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小時候每天都會花幾個小時時間閱讀物理、編程、哲學、靈性和科幻小說,以此來探索自己的好奇心。
  • 蘋果公司很多最偉大的創新都直接來自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漫無邊際的好奇心。學習書法幫助蘋果公司在第一代個人電腦上發明了漂亮的字體。喬布斯對音樂的熱愛使他有機會推出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成功的MP3播放器 iPod。
  • 白手起家的億萬富翁、沃倫·巴菲特的得力助手查理·芒格收集了他整個職業生涯中最重要學科中最有價值的思維模型。

有趣的是,許多具有代表性的領導者、科學家和企業家都是現代通才,他們遵循5小時規則(每周至少花5個小時在刻意學習上),他們都具有非常濃厚的好奇心。

這隻是巧合嗎?并不是。我将在下文中解釋原因。

喬布斯馬斯克思維模型(腳踏石模型喬布斯)2

好奇心和雄心勃勃的目标之間的緊張關系

從記事起,我就是一個充滿好奇心的人。我喜歡跨學科閱讀。我喜歡認識有趣的人。我喜歡向遇到的每個人問問題。我喜歡從更深的層次去理解那些與我的目标沒有直接和明顯聯系的事情。

另一方面,我喜歡設定和實現雄心勃勃的目标。自從我16歲成為一名創業者以來,我一直相信,如果你真的特别想要一樣東西,你明确知道你想要什麼以及什麼時候想要,你就會不斷地想象它,然後為之采取行動,你就能得到它。最壞的情況是,你的目标是群星,結果射中的卻是月亮。 但這不要緊。

這裡存在的一種緊張關系是,我的好奇心很少會直接通向我的目标,這讓我很難證明追求這些好奇心是正确的。因此,我常常把我的好奇心歸入愛好範疇。如果告訴我的團隊我要讀一本關于進化或網絡科學的書,就會讓我覺得我讓他們失望了,盡管從長遠來看,讀這些書為我的業務帶來了巨大的回報。在我職業生涯的早期,我在我的簡曆中隐藏了我的好奇心,因為這些好奇心無法讓人清晰地覺得我是一個野心勃勃、非常專注的人。

以前,我認為如果沒有雄心勃勃的清晰目标是個人的缺點。現在,我清楚地知道,隻考慮目标是會導緻很多問題的。

喬布斯馬斯克思維模型(腳踏石模型喬布斯)3

問題1:對目标的執着會導緻思維的狹隘

英國研究人員理查德·懷斯曼(Richard Wiseman)進行了一項著名的研究,該研究很好地說明了目标是如何導緻目光短淺和思維狹隘的。

在這項研究中,懷斯曼給那些認為自己幸運和不幸的人一張報紙,然後讓他們浏覽報紙并數出裡面的圖片數量。

這裡是兩組人數出圖片數量所用的平均時間:

  • 不幸的人:2分鐘
  • 幸運的人:幾秒鐘

所用時間差别怎麼會如此懸殊呢?在報紙的第二頁,有一個巨大的半頁廣告這樣寫道:

“不要再數了。這張報紙裡共有43張圖片。”

懷斯曼對這個實驗結果感到驚訝,在接下來的實驗中,他在報紙的中間又加上了一條信息:“不要再數了,告訴實驗主持人你看見這條信息,就能赢得250美元獎勵。”

那些自稱不幸的那組人又一次錯過了這個信息。他們隻顧着數報紙裡的圖片數量。

懷斯曼是這樣總結這種令人驚訝的實驗結果的:“運氣也是如此,不幸的人之所以會錯過機會,因為他們太專注于尋找其他東西。他們參加聚會的目的是尋找完美的伴侶,因此錯過了結交好朋友的機會。他們浏覽報紙的目的是為了找到某些類型的招聘廣告,結果錯過了其他類型的工作機會。”

幸運的人更放松、更開放,因此他們會看都有哪些東西,而不僅僅是去看他們在尋找的東西。

目标悖論是,那些最執着地追求目标的人,可能也最不善于在追求目标的旅途中發現機會。

問題2:追求和實現許多目标會讓你感到空虛

俗話說,要小心你想要的。我們都有過追求空洞目标的經曆。我們認為目标會改變一切,所以我們為之犧牲了健康或親密的關系,或兩者都犧牲了。最後,我們意識到我們所犧牲的東西可能比目标本身更重要。在我20多歲的時候,我的目标是建立一家收入超過100萬美元的公司。當我們實現這一目标時,什麼也沒有真正改變,我想知道為什麼我們會投入如此多的精力去盡快實現這一目标。

當我們看那些世界頂尖成功人士時,我們不禁會去想知道他們為之做出了哪些犧牲。例如,邁克爾·菲爾普斯和老虎·伍茲,他們倆都是曆史上最優秀的運動員。他們完完全全遵循目标劇本。他們很年輕的時候就開始了運動員生涯,為之進行了數萬小時的刻意練習,在過程中全身心投入,最終實現了最雄心勃勃的目标。然而,他們最後卻感到空虛。

以菲爾普斯為例,他曾公開表示:“每屆奧運會結束後,我都覺得自己陷入了嚴重的抑郁狀态。我不想再從事這項運動了,我甚至不想再活下去了。”

老虎·伍茲一再無視身體某些部位給他發出的健康警惕信号。他以在痛苦中打球為榮。如今,他将不得不在痛苦中度過餘生。他對妻子的猖獗的欺騙和撒謊毀了他的婚姻。在一本關于他的傳記中,我們看到,如此專心緻志地實現運動生涯目标并沒有給老虎伍茲留下空間去讓他對自己做更深入的研究,或者與最親近的人建立更深厚的關系。

問題3:一旦你設定了目标,它就會變得陳舊

設定目标之後會發生兩件事

  • 你變了
  • 這個世界變了

然而,當我們設定一個目标時,我們常常會無意識地認為我們不會有很大的改變,世界也不會有很大的改變。其實并非如此。

如果我們設定一個10年的長期目标,并沿着這個目标一直走下去,5年後的我們可能會覺得自己被困住了。時間、金錢和精力的沉沒成本是如此之大。我們已經為這個目标做了公開承諾。與我們建立關系的許多人仍然珍視這個目标。因此,你很難放棄這個目标。

此外,我們在未來的路途中會面臨我們現在甚至都不敢想象的新機會。

問題4:目标會讓你感到不安全

可以預見的是,目标會讓我們感到不安全。為什麼會這樣說呢?

首先,大多數人傾向于設定宏大的目标,并設定有挑戰性的最後期限,從而挑戰自我。20世紀的自助聖經之一《大思想的神奇》宣稱:“要相信大。”你成功的大小取決于你的信念的大小。如果你隻想小目标,你隻能期待實現小的成就。如果想大目标,就能赢得大的成功。記住這一點!大的想法和大的計劃往往比小的想法和小的計劃更容易。

我們會自然而然地低估實現目标所需要的時間,因為這是一個大目标,而且很可能是我們以前從未做過的事情。這就是所謂的“計劃謬誤”。而且,即使我們意識到計劃謬誤,它所花的時間仍然比預期的要長。這就是著名的“霍夫施塔特定律”。

由于計劃謬誤和霍夫施塔特定律,我們幾乎總是無法到達我們認為應該到達的地方,這讓我們感到不安全。

當我設定年入百萬美元的目标時,我把目标框起來,挂在衣櫥裡,這樣每天早上我穿衣服的時候都能看到它。年複一年,我全心全意地追求這個目标。我越達不到這個目标,我就越覺得不安全,就好像我做錯了什麼似的。

問題5:目标會減少學習

當涉及到學習時,一些研究表明,設定績效目标可能适得其反。例如,當一個人設定了在學校的成績獲得A這個目标時,他們最終可能會為了考試而學習,而不是為了學習東西而學習。因此,績效目标會損害學習目标。

問題6:目标實際上會讓你覺得缺乏動力

目标甚至會導緻拖延。當你設定一個宏達的目标時,你不可避免地會在腦海中勾勒出前方道路的形象,而科學表明,這段通往大目标的旅程會讓你的動力日漸匮乏。

  • 從0到1的階段。當你有一個大的目标,可能需要數月或數年的努力工作,并走出你的舒适區,邁出第一步可能會讓你感到膽怯。
  • 還不錯的穩定階段。當我們在任何學科上取得的成績還不錯時,就很容易随波逐流。例如,你最近一次試圖有意識地提高駕駛或打字水平是什麼時候“
  • 下坡階段。當最初的興奮感逐漸消失時,你看不到隧道盡頭的光明,這時很容易放棄。

這些問題中的很多可以通過更好的目标設定來解決。但是随着時間的推移,我開始相信目标的問題會越來越嚴重。很多這些問題是目标設定模型本身固有的。

下面讓我們進入很多曆史上最著名的創新者都遵循的但外人卻很少知道的另一種成功模型。

接下來,我将介紹這個成功模型的本質,然後教你一個非常簡單的技巧,讓你可以立即從好奇心中獲得結果。

要想獲得真正巨大的成功,腳踏石模型勝過目标模型

來自人工智能領域的新研究和模拟正在描繪一幅完全不同的成功圖景。令人驚訝的是,Kenneth Stanley和Joel Lehman等研究人員發現,最有效地解決我們在現實世界中看到的那種又大又難的問題的算法,并不是那些基于設定目标、衡量進展、然後在完成時檢查每個裡程碑的算法。

當你現在所處的位置和你想去的地方之間所需要走的步驟非常清晰明确時,目标模型是有效的。例如,如果你想減肥10磅、每晚睡8個小時、多陪陪家人,或者達到季度業務目标,這時設定目标是合理有效的。

然而,當你現在所處的位置和你想去的地方之間所需要走的步驟太多而又不明确時,研究人員發現,另一種模型的效果會更好。

喬布斯馬斯克思維模型(腳踏石模型喬布斯)4

換句話說,目标有助于開發你已經知道的東西。接下來我将解釋的腳踏石模型有助于探索你不了解的内容。

事實上,Stanley和Lehman在《偉大為何不可計劃》(Why Greatness Cannot Be Planned)這本書中講得更進一步:“雄心勃勃的目标實際上會成為實現更令人興奮的成就的障礙,比如那些涉及發現、創造力、發明、創新甚至實現真正幸福的目标。換句話說(這裡有個悖論),如果将最偉大的成就設定為目标,那麼這個最偉大的成就不太可能實現。不僅如此,這個悖論還導緻了一個非常奇怪的結論,如果這個悖論是真的,那麼實現偉大的最好方法就是完全沒有目标。”

“Wow?我剛讀了什麼?!”當我第一次讀到上面這個内容時,我驚呆了。

我覺得自己之前就像一個虔誠的教徒,一生都在按照書上說的做每一件事,希望能上天堂,結果卻猛然醒悟。我的這種虔誠的教徒式行為不僅不起作用,而且正在讓我一步步走向地獄。

Stanley和Lehman的這個重大觀點非同尋常,因此需要證據去佐證。所以,讓我們從更深層次上看看他的研究和結論。

腳踏石模型的三個關鍵

所以,如果目标不是實現雄心勃勃的創造性壯舉的最佳模型,那麼什麼模型才是最佳模型呢?

Stanley和Lehman将這種新模式描述為“腳踏石模型”。

要完成一件大事,你不能先設定雄心勃勃的目标,然後再逆向工作。相反,你要立刻遵循眼前的腳踏石,這些腳踏石為你提供了最新穎的前進道路,即使你不确定這些腳踏石在未來會帶來怎樣的回報。然後,從新的腳踏石,你再次開始尋找最新穎的道路前進。按照這個模式,從一個腳踏石跳到另一個腳踏石。

喬布斯馬斯克思維模型(腳踏石模型喬布斯)5

對于在目标模型中長大的人來說,這種思維模型是違反直覺的:

  • 如果你隻走那條最新奇的路,你難道不會漫無目的地從一件事跳到另一件事而無法取得任何真正的進步嗎?
  • 如果你隻是走那條最新奇的路,你難道不會成為一個毫無目的的流浪者?

新奇可能聽起來過于簡單,但它實際上卻非常強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喬布斯馬斯克思維模型(腳踏石模型喬布斯)6

(1)新奇是發現偉大腳踏石的捷徑

當你剛開始做某件事的時候,你可以通過簡單的嘗試和試錯輕松獲得新奇感。舉個例子,假設你以前從未讀過一本關于習慣的書。因此,當你讀第一本關于習慣的書時,這本書很可能會讓你大吃一驚,即使書的内容很平庸。

然而,當你在習慣方面變得更專業時,新奇的東西就更難找到了。嘗試和試錯已經不夠了。你需要改變你的思維方式。您需要一個更複雜的模型。例如,當你讀了10本關于習慣的書之後,你要做的不是讀第11本關于改變習慣的書,你可能需要在另一個你一無所知的學科中尋找,然後看看它是否能提供能夠應用于習慣的創造性的想法。

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世界上最大的五家公司的創始人都是通才。使用踏腳石模型,人們追求新奇,這很快就會導緻跨領域的學習。如果僅僅使用目标模型,成為一個通才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它無法以一種可預測的直接的方式幫助實現目标。埃隆·馬斯克對此進行了詳述:“很多人花了很長時間試圖解決一個行業的難題,他們不會問: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把這個解決方案應用到另一個行業呢?這種思維方式是非常強大的。”

或者這樣說:當你追求新奇的事物時,新奇事物就會變得越來越難找到。這種困難迫使你采用新的、更複雜的思維方式來尋找新奇事物。這種更複雜的思維方式能幫你實現突破。

Stanley和Lehman這樣解釋道:“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新奇感和趣味性不斷地使新事物成為可能,因此它會随着時間的推移呈複合效應。因此,通過尋找新奇性而不是尋求最終目标,你獲得的獎勵是一條通向未來的無止境的腳踏石鍊,因為新奇性會帶來更多的新奇性。它不是把未來當作一個目的地,而是把未來變成一條路,一條充滿未知潛能的路。”

(2)人類非常善于感知新奇事物

“在任何意外發現的背後,幾乎總有一個思想開放的思想家,他對什麼計劃會産生最有趣的結果有着強烈的直覺。”——Kenneth Stanley和Joel Lehman

我們常常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但是人類對于發現趣味性和新奇性确實有一種近乎神奇的能力。我們不需要邏輯和分析就能發現我們感興趣的東西。我們幾乎可以立即找到它,甚至不知道為什麼。

此外, Stanley和Lehman發現,目前人工智能不可能複制這種人類識别有趣路徑的自然能力。他們補充說:“我們常常感到有一種沖動想要探索一條特定的道路或想法,盡管我們不确定它會将我們帶向哪裡。我們的直覺和預感常常會給我們指一些方向,這些方向可能在客觀上是不合理的,但仍然會帶來一些不同或有趣的東西。因此,有趣的概念在讨論新奇事物時會自然出現,這并非巧合。當一個想法給人以新奇的感覺時,我們常常會感到好奇。這個想法引起我們的興趣,即使這個想法的最終目的是不明确的,我們知道,如果我們遵循有趣的道路,它可能會帶我們去到一些重要的地方,即使我們不知道帶我們去的地方是哪裡。”

(3)人類天生就被愛和好奇心所驅動

要想讓自己獲得動力,我們不需要宏大的目标。好奇心是一種與生俱來的、難以置信的強大驅動力。而且,好奇心是可以培養的。

關于我們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我最喜歡的一個例子是關于一個嬰兒玩玩具長達4小時的延時視頻。想想這個視頻有多神奇。4個小時的專注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很難做到的,但是這個嬰兒卻可以自然地做到,甚至不需要嘗試。

僅僅通過跟随他們的好奇心,嬰兒就能夠從對世界一無所知到獲得難以置信的大量的學習。

我在本文中介紹的研究、案例研究和示例都有一個明顯而簡單的結論:“如果你想完成偉大的創造性壯舉或者獲得巨大的成功,就要擁抱你内心的好奇心。設定目标雖然功能強大,但最适合于短期目标的實現,即當你現在的位置和你想要達到的位置之間的路徑是清晰的的時候,可以采用設定目标的方式。”

然而,一個相對不明顯但更重要的問題是,如何擁抱好奇心?

一個将好奇心融入生活的簡單方法

我們如何在處理賬單可預測性的同時擁抱好奇心帶來的意外發現?

我們如何有效地引導好奇心?換句話說,我們如何避免不斷被隻能激發我們天生的好奇心的最新的科技産品、最新的文章、最新的社交媒體帖子和最新的書籍分心呢?

對我來說,這些問題的答案可以歸結為我所謂的“好奇心過濾器”。

我們中的很多人,尤其是那些最有抱負的人,在生活中都有一個目标過濾器。當我們遇到書籍、人和機會時,我們都會問自己它是否有助于我們實現目标。

喬布斯馬斯克思維模型(腳踏石模型喬布斯)7

作為一個實驗,嘗試添加一個“好奇心過濾器?。當你遇到書、人或機會時,問問自己這個問題:“我是否對這如此着迷,以至于願意付出認真的努力去學習更多的東西?”

如果答案不是“絕對是的”,那就可以忽略它了。如果答案是“絕對是的”,那就遵循5小時規則,每周至少花5個小時時間在這方面的學習上。用你的着迷程度作為一個指南針。

好奇心過濾器非常強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你願意為一件事犧牲多少時間,能很好地說明你到底有多着迷。這個過濾器能幫助你避免膚淺的好奇心。當你被有些标題、通知和主題吸引時,你可能當時覺得它們很有趣,但實際上它們并不重要。

(2)好奇心過濾器可以防止信息被淹沒。你與你天生的好奇心接觸得越多,你就會擁有越多越深的好奇心。好奇心過濾器可以防止你同時進入太多的方向。

最終,對于“我是否對這如此着迷,以至于願意付出認真的努力去學習更多的東西?”這個問題,你回答“絕對是的”越多,就越有可能發生下面四件事情:

(1)你将點燃内心的火焰,進入一個超越意志力的全新的動力系統。著名好萊塢制片人布萊恩·格拉澤(Brian Grazer)在他的《好奇心:更大生活的秘密》(A Curious Mind: The Secret to A Bigger Life)一書中總結了這種動力的來源:“好奇心比勇氣更能戰勝恐懼。事實上,好奇心已經把很多人帶進了僅憑體力上的勇氣就會望而卻步的危險境地。”

(2)這種火焰将變成熊熊烈火。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的那樣:“好奇心就像一株嫩苗,除了需要鼓勵外,主要需要自由。事實證明,就像許多嬌嫩的植物一樣,好奇心需要培養才能茁壯成長。”

(3)你會把好奇心轉化為知識的寶庫。你學到的每一項不同的技能和想法,最終都是未來創造性突破的素材。

(4)你會更享受你的生活

我正在寫這篇文章其實就是腳踏石模型力量的一個例子。2013年,當我成為《福布斯》的撰稿人時,我開始認真寫作。當時我還在全職經營我的老生意,感到筋疲力盡。所以我決定利用寫作的機會來探索我的好奇心,允許自己去做一些與直接結果無關的事情。換句話說,我使用了好奇心過濾器。

對于我寫的每一篇文章,我都會讀3-4本書,花80個小時。從傳統的效率角度看,我的方法毫無意義。從好奇過濾器的角度來看,我的狀态很快就從精疲力盡變得精力旺盛。

這種好奇心讓我走上了一條曲折的道路,從有關工作與生活平衡的文章,到有關建立關系的文章,再到學習如何學習的文章,所有這些都是與我們當時的業務完全無關的話題。

從經濟回報角度看,我當時做的這些似乎毫無意義。但是,這對我的靈魂來說是有意義的。這在腳踏石模型中是有意義的。現在回想起來,這在目标模型中也是有意義的,因為現在,我在全職寫作和教學,教大家學習如何學習。

我之所以能寫這篇文章,是因為我之前已經寫過的很多文章。《偉大為何不可計劃》這本書之所以能引起我深深的共鳴,唯一的原因是因為我一直在無意識地遵循着腳踏石模型。

我以前都是通過遵循傳統的目标設定模型來追求我的事業。它讓我筋疲力盡。我通過好奇心和短期目标建立了現在的公司,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成功或快樂過。在過去的幾年裡,我做到了

  • 為《時代》、《财富》、《福布斯》、《企業家》和《哈佛商業評論》撰稿。
  • 我掙的錢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
  • 我的文章已經被閱讀了數千萬次。
  • 建立一個20多萬人的電子郵件列表。

當我開始為《福布斯》撰稿時,上面這一切都不是我可以規劃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