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重點:糖尿病的診斷标準,以及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
我身邊有這樣一位朋友,因長期熬夜視網膜脫落,需要做手術。
結果在手術前的檢查過程中,醫生發現他血糖已高達12.3mmol/L,糖化血紅蛋白已經達到7.8%,确診為糖尿病。
遂取消手術,要求他先把血糖降下來才能做,無奈隻得在醫院多住了1個多星期。
這位今年才34歲的小夥子,随即發來疑問:“我這麼年輕,怎麼會得糖尿病?具體診斷标準是什麼,該不會是醫生故意讓他住院的吧?”
這位朋友的遭遇,相信很多人都遇到過。
自己因為其他病或單位體檢,發現血糖超标,但不知道糖尿病的診斷标準,醫生說的很嚴重,還以為是騙人的。
本文,将通過以下2個問題的講解,為您詳細闡述。
我們先來了解下正常人體内血糖的波動規律。
葡萄糖是體内重要的能量物質,若血液中缺乏它(低血糖),人們會出現能量不足、頭暈、乏力等症狀。
但它們過多滞留在血液裡(血糖)也危害不小。它們會破壞血管内皮、加速血管老化,損害身體各大器官。
因此,我們身體會想盡辦法維持血糖穩定,使其即不過低也不過高。
大緻波動過程如下圖所示:
維控血糖最關鍵的“部門”,是胰腺和其分泌的胰島素、胰高血糖素。
血糖低不常見,因為我們消耗葡萄糖是24小時進行的。但血糖高很常見,因為我們進餐是在短時間内完成的。
随三餐攝入的大量碳水化合物,會集中進入血液,需要在短時間内降至正常範圍之内。
可見分泌胰島素的胰島β細胞,工作負荷是何其之重!
如果β細胞長期負荷過重,則會出現病變,無法及時、足量分泌胰島素,導緻餐後血糖無法快速下降,到最後連空腹血糖都控制不了,則可人為患者患上了糖尿病。
那究竟該如何确診糖尿病呢?符合下列4項中的任意一條,即可診斷:
(1)出現糖尿病的症狀(多飲、多尿、體重下降),且随機(任意時間,沒有刻意不吃飯)靜脈血糖≥11.1 mmol/L;
(2)口服葡萄糖耐量測試2小時後靜脈血糖≥11.1mmol/L;
(3)空腹(至少8小時沒有吃飯)之後測靜脈血糖 ≥7.0mmol/L;
(4)非空腹的糖化血紅蛋白檢驗值≥6.5%。
在這裡要特别說明的是,上述血糖是靜脈血糖,是從我們肘窩處抽血測的。
若您測的是指尖血糖,則精度達不到确診需要,還得去醫院确診。
上述4項診斷标準中,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的具體含義,在後續文章中為您細講,本文不做贅述。
确診糖尿病之後,患者需要遵循醫囑控制飲食,必要時服用降糖藥、打胰島素,将血糖控好。
那究竟血糖達到多少算是控好呢?
我們給您總結如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标準:
(1)空腹:4.4~6.1為良好,6.2~7.0為一般,>7.0為不良;
(2)非空腹:4.4~8.0為良好,8.0~10.0為一般,>10.0為不良。
好了,相信通過今天的講解,您對糖尿病的診斷标準、控制标準有了清晰的認識。
後續内容,我們将為您詳細講解如何判斷糖尿病的嚴重程度,以及對應的治療措施。
如果您喜歡本期内容,歡迎您點贊、收藏并轉發。
點擊以下專欄,您将收獲系統、全面的控糖指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