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孝淩是四川省阿壩州州級非遺項目“松潘汪記皮革”第五代傳承人,也是唯一一位女傳承人。為傳承百年技藝,她毅然從教師行業回歸家族,與父親一起複原“股子皮”制作技術。
推開阿壩州松潘古城百年皮具老店“汪皮匠”的大門,空氣中彌漫着一股淡淡的皮革味道。不大的空間内,擺放着粗犷的藏族靴子、柔軟複古的挎包、精緻細膩的挂飾、精美實用的馬具……琳琅滿目、色彩豐富,讓人看了便再也挪不動步。
汪孝淩 “松潘汪記皮革”第五代傳承人
34歲的店鋪女主人汪孝淩,笑容純淨,面頰上的高原紅讓她更顯親切、質樸。在她身上,絲毫看不出生意人的精明,倒是那副皮匠圍裙和套袖透露出汪皮匠第五代傳承人的特别身份。她說:“父輩四兄弟全是皮匠,到我這輩12個堂兄弟姐妹都沒做這行,這個手藝我不繼承誰繼承呢?”
砸掉“鐵飯碗”,當上了“臭”皮匠
汪孝淩正在精心縫制馬籠頭部件
位于青藏高原東緣的松潘古城設縣已有2300多年曆史,城内藏、羌、回、漢交融共生,極具民族特色。松潘全盛時,有60多家皮匠店,現在隻剩“汪皮匠”一家。
“松潘‘汪皮匠’的曆史可追溯到清代,亦有上百年的曆史。”汪孝淩指着店内懸挂的家族老照片回憶道。清代康定人劉衡定将皮革技藝傳入松潘,汪記第一代汪全壽、汪全貴兄弟成為其弟子并承襲發展了其皮革技藝。
“松潘汪記皮革制作”中,最具價值的是股子皮。股子皮在藏區已經有上千年曆史,古代隻允許藏族的貴族享用,或是在貴重的物品上少量使用。汪孝淩說:“股子皮隻能選用少量騾子臀部皮料,要經過泡皮、脫毛、脫脂、軟化、煙熏、上色、鞣制等60餘道繁複工序,其中皮料上色工藝完全采用天然顔料,反複浸透上色。”
整套制作工藝不用任何機械,完全靠手工制做。股子皮制成後,将呈現出騾子皮本身非常完美的紋路花色,堪稱皮革中的奢侈品。過去,汪記皮革的産品主要用于制作民族生活用品,如藏靴、馬鞍、藥袋子、腰帶、挂飾等。
純手工皮箱
松潘汪記皮革手藝,在汪孝淩的三叔汪中開手中達到鼎盛,他曾組織幾個兄弟開辦汪記民族皮件廠,工人最多時達到200人。産品全部純手工制作,經久耐用,深受西藏、青海等地人們歡迎,并一度遠銷尼泊爾等國家和地區。2009年,汪中開去世,加之汪記産品已跟不上時代潮流,工廠随之倒閉。隻有汪孝淩的父親還在藏區零散接活,年輕一代則嫌做皮子又髒又臭,傳承面臨斷代風險。
“家族手藝失傳,實在太可惜了!”大學畢業的汪孝淩通過招考成為紅原縣麥窪鄉的一名小學教師,但内心無時無刻不在為之感到痛心。
“小時候在三叔的皮革廠裡玩,皮革繃在闆子上,曬在太陽底下的那種味道,現在還覺得很親切!”在皮革堆裡長大的汪孝淩,不僅心靈手巧,對皮革手藝更是有着與生俱來的熱愛。上大學時,她就利用寒暑假回家做些小皮件送給同學。即使後來當了小學教師,她也邊工作邊摸索。
“我看了好多傳承人紀錄片,越看越覺得家族的手藝不能丢!”2014年,汪孝淩丢掉“鐵飯碗”回到家鄉,成了松潘城裡唯一的女皮匠。
老手藝镌刻雪域古城曆史印記
藏式馬鞍全套
雖然從小耳濡目染,但畢竟沒有系統學習過全套皮革工藝,也沒有任何美術基礎,汪孝淩感到些許迷茫。從未離開過雪域高原的她,坐上飛機,隻身前往廣東皮革協會開辦的培訓班學習,從最基礎的畫圖、出紙格學起,一切非常順利,汪孝淩冥冥中感到“老天好像早就為我鋪好了這條路”。
三個月後,學成歸來的汪孝淩四處找朋友借錢租下了店面,挂起“汪皮匠”牌匾正式營業。這裡既是賣貨的店鋪,也是汪孝淩和父親研究汪記技藝的工作室。汪記的傳統皮革制作環節繁多、工藝複雜,光是制皮一項就需要三四個月的時間,因此汪孝淩學起來非常緩慢。
汪孝淩先要跟父親去市場上收購生牛皮,起初皮子發出的腐臭味和血腥氣味就讓她感到陣陣惡心。生牛皮買回來之後要去皮、去肉,很費力氣。之後再放到池子裡經過石灰水、雞糞水反複浸泡和清洗。一大清早,她還要劈好手指粗的木柴,把浸泡好的皮子放在煙熏竈裡熏制,這也是制作股子皮的最關鍵步驟。熏制的火候很難掌握,冷了熱了、煙大煙小,皮子都有可能報廢。經過一個多月的反複熏制,皮子變得結實耐用又防水。
“汪記皮革不用任何化學制劑,熏制好的皮子接觸到中草藥熬成的水,自然就變成了黑色。染色的皮子,還要經過長時間反複揉搓,産生獨特的花紋,再上油、晾曬才能用來制作皮具。”
長時間的超負荷運轉讓汪孝淩的頸椎、腰椎、膝蓋和腱鞘都受損嚴重,不能長時間工作,但她咬牙堅持了下來。然而,純手工制作的皮具雖然經久耐用,但年輕藏民和外來遊客更偏愛舒适、時尚的工業快消品。“汪皮匠”因此一度生意蕭條,有時很多天也賣不出去一件皮具。沒有任何從商經驗的汪孝淩,形容當時的自己是“一頭霧水的小白,也不知道做個市場調查,就沖進去幹了”。
那段時間,汪孝淩不知道前方的路在哪裡,堅持的意義又是什麼,每天隻是麻木地前行。無顔面對家人朋友的愧疚感,一度像重重的石頭壓在她的心頭。
三接腰麻绗靴
好在汪孝淩身上有股皮革般的韌勁,幫她撐過了最艱難的兩年。她把藏靴、馬具、箭袋等傳統皮具交給父親制作,自己則全情投入到文創産品設計之中。她把松潘濃郁的藏族元素融入到生活用品中,開發了藏戲面具系列挎包、卡套、鑰匙扣、挂飾等時尚産品。
質量上乘、花紋精美的手工腰帶也成了主打産品。她還把藏族的壇城、羌繡中的蓮花等經典民族紋飾,雕刻、縫制成皮革畫。靠口碑相傳,慕名前來的客人越來越多,有些顧客還成了回頭客和推廣者。“大家買走的不僅僅是物美質優的皮革制品,更是一份對于雪域古城松潘的美好旅行記憶。”
将千年松潘故事傾注“方寸之間”
皮雕吉祥結挂件
在汪孝淩精心制作和打磨下,不僅每一塊粗糙的、毛坯的皮子被賦予了新生,更成為彰顯當地民族文化的亮麗名片。
正因如此,2019年,“汪皮匠”獲得了阿壩州政府授牌的“大熊貓金獎先進集體”。2020年,汪孝淩被官方認定為阿壩州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皮具傳統制作技藝(松州汪氏)”代表性傳承人。2021年,汪孝淩又獲得松潘縣三八紅旗手稱号等。
醉心于傳統皮具制品的汪孝淩不急不躁、精耕細作,每天重複着将針線慢慢穿梭于皮子之上的繁瑣工作。她希望自己能一步一個腳印地把家族品牌“汪皮匠”帶入下一個百年傳承。
現在,汪孝淩6歲的大兒子經常來店裡“給媽媽幫忙”,他學着大人的樣子,一會兒拿起錘子敲敲打,一會兒拿起針線穿來穿去。外人看着都擔心孩子被工具傷到,淡定的汪孝淩一邊讓兒子随意嘗試,一邊憧憬着“汪皮匠”的美好未來,一邊籌劃着如何講好“汪皮匠”的百年故事。
汪孝淩在新擴充的店面裡辟出了專門的展區,把多年來搜集整理的汪氏老照片、祖輩們尤其是爺爺制作的老皮件全部展示出來。“千年的皮子會說話,汪記的每一步發展都和松潘的重要曆史節點息息相關。我要讓這方寸之間成為松潘的民族文化載體,講述皮具背後的人文故事,讓千年皮革講好松潘故事、中國故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