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一座哨所還是一個哨所

一座哨所還是一個哨所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6 04:27:45

一座哨所還是一個哨所(一個哨所和83封雲端書信)1

83封雲端書信。

這段距離很遠。

4000公裡,烏魯木齊與廣州之間的距離。跨越萬水千山,直飛兩地的航班最快也要6個小時。

這段距離很近。

83封書信,83顆真心與一個遠方哨所的距離。一封封溫暖信箋從83位少年手中寄出,跨越了千山萬水,将情誼和感動悄悄投遞,給寒冷孤寂的邊陲哨所帶來歡樂祥和、帶來希冀期待。

地理位置上相距遙遠的遠方,因為心與心的情感交融變得近如咫尺。當83封中學生的親筆信,飛上海拔5000多米的秋迪儉革拉哨所,手捧着信箋的哨所官兵們笑了,喀喇昆侖高原的風暖了,那個枯黃單調的世界變得五彩缤紛了,那個遙遠的地方不再是絕對意義上的遠方了。

“收件人——緻最可愛的人,落款——廣鐵一中鐵英中學。”

一封封信箋,就像一座座心橋,跨越了時間和空間,跨越了現代社會人與人的情感邊界,讓戍守西陲的邊防軍人與成長于東南沿海的少年之間多了一份牽挂。

今天,就讓我們走近這個故事,走進一個哨所和83封遠方的來信。

——編 者

空氣中飄蕩着清新的氣息,遠處傳來琅琅讀書聲,更遠處的操場上,依稀可見孩子們嬉戲歡笑的身影。

雨後的廣鐵一中鐵英中學校園,陽光清澈,一位陸軍上尉軍官被少年們簇擁着,有說有笑地交流着。

這名上尉軍官是新疆軍區某團連長葉添科。

這天,回到廣東探親的他,帶着領導的囑托和秋迪儉革拉哨所官兵的回信來到廣州。見到鐵英中學的學子,葉添科太高興了——“給哨所寫信的這群少年,我們終于相見了”。

一群少年與83封信

坡陡彎急、一路颠簸,風沙彌漫、塵土飛揚。

曆經了幾十個回頭彎,83封書信終于“飛”上雲端哨所。

海拔5000多米的秋迪儉革拉哨所,守哨的是一群平均年齡25歲的年輕人。從連隊到哨所8公裡,書信乘坐的汽車卻走了一個多小時。

在這裡,遙遠不隻是數字。

當新疆軍區某部幹事張虎喘着粗氣從背包中取出書信,他發現裝書信的拉鍊文件袋竟也出現了“高原反應”——出發時還是平整的,現在倒像個充了氣的球。

飛上高原,書信都會“水土不服”。守望高原,年輕的士兵卻堅毅頑強。

接過書信,哨所排長徐澎把書信分發到戰友手上。打開信,迫不及待地讀着信,圍坐一起互相看對方手裡的信,聆聽着從唇齒間情不自禁讀出的溫暖話語,大家臉上的表情有驚喜,有感動。

每一個信封,都被畫上了稚嫩鮮豔的圖案。徐澎一封封看着信,心裡湧上一股暖流。

時光回溯到幾個月前。鐵英中學教室的玻璃窗,倒映着一張張認真的臉龐。講台上,教務處老師黃磊明正給大家講述邊防軍人的巡邏經曆。

巡邏路上危險重重,高原反應襲來咬牙堅持……邊防線上,軍人就是山。台下鴉雀無聲,黃磊明的講述讓孩子們流下眼淚。

一座哨所還是一個哨所(一個哨所和83封雲端書信)2

少年的感動。

從雲端孤哨到南國校園,從年輕戰士到莘莘學子,相同的青春卻有不同的色彩。42歲的黃磊明多次被邊防軍人的故事感動,他覺得他和邊防軍人的心彼此相通。

“今天,我們能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是因為遠方有一群人守護。”黃磊明動員初一年級6班和4班全體學生,給邊防軍人寫信,“用最深的情最真的意”。

黃磊明的大學同學是一位軍嫂,通過這位同學,他聯系上了新疆軍區政治工作部,拿到了秋迪儉革拉哨所所在團隊的通信地址。新疆軍區某部一名幹部告訴他,孩子們的信要先寄到山下團部,再由團隊戰友送上哨所。

堅守雲端是一種榮耀。把書信送上哨所,在這群少年和他們的老師看來,同樣是一種榮耀。

“看到你們伫立邊疆國界,用信念堅守崗位,我對你們的敬佩油然而生。不知遠方的你們還好嗎?”13歲的楊夢婷,在寫信前讓母親搜索邊防軍人巡邏的視頻,母女二人一邊流淚一邊寫信。

那天,楊夢婷的母親給黃磊明打來電話:“謝謝老師,這是我和孩子一起做過的最有意義的事!”

生命禁區,荒蕪的世界,堅守的人生并不荒蕪。一群少年和他們的溫暖文字,給哨所官兵帶來了無盡感動。

那天傍晚,哨所戰士巡邏歸來,走進宿舍就看到了擺在桌上的信。讀着信,信中流淌的情誼仿佛為他們洗去了一路風塵,那一身寒意也瞬間被驅散。

坐在桌前,四級軍士長曹立峰的目光停留在一個精緻的信封上。

那是一張費盡心思手繪的信封,背面畫着一個卡通軍人,做着敬禮的動作;正面繪着一朵七彩花,圖案旁還寫着:“以此表達對解放軍叔叔的敬意,為您送上一朵花,相信這朵花會捎去幸運和健康。”

摩挲着信封上的七彩花,曹立峰的内心柔軟了許多。他想起了自己7歲的女兒。一周前,女兒剛剛過生日,小姑娘特别喜歡給父親畫畫,小溪、陽光、貓咪、海豚,孩子眼中一切美好事物,她都要畫給父親看。

此刻,看着同樣也是親手繪制的信封,這位父親、老兵已然讀懂了寫信少年的真誠和情誼。一瞬間,他的淚水湧了出來,内心千言萬語……

手裡拿着署名是“楊夢婷”的信,下士吳促一邊讀一邊笑,欣慰卻又有些不好意思。

一座哨所還是一個哨所(一個哨所和83封雲端書信)3

戍邊戰士讀信。

吳促是個大學生士兵,家在西北,曾在成都上大學。大學還沒畢業就到了哨所,初上高原的他也曾覺得,理想與現實隔着萬重山。

“一封信也許不能改變什麼,但信中的關愛卻讓人收獲一種衡量價值的标準。”吳促懂得,因為責任和使命,軍人奉獻付出超乎常人想象。但責任和使命,也讓軍人收獲更多榮譽和幸福,“還有比為祖國站崗放哨更光榮的事嗎?當我們站在雪山之巅,我們已經擁有一切。”

在連長任志盛看來,這就是成長,這就是新時代邊防軍人為國站崗的收獲。

“沒有任何獎勵、任何榮譽,能比得上人民對邊防軍人的關注和認可,為了守護祖國、為了遠方的媽媽,我不怕苦不怕累!”上等兵高小虎把書信疊好,壓在疊好的軍裝下面。

日記本裡,高小虎一天天記錄着成長。他還不知道,這封信和他經曆的故事将成為人生的一筆财富。

一座哨所還是一個哨所(一個哨所和83封雲端書信)4

講述書信背後的故事。

這就是堅守的意義

文字是情感的流淌,真摯的話語總能引人共鳴。“透過電視屏幕,喀喇昆侖的皚皚白雪透着寒冷。看到你們堅毅的臉龐,感到你們心是熱的。”這封署名是“廖梓貝”的信,在表達欽佩的同時,更講述了自己的故事。

這是個家庭條件優越的13歲少年。一次偶然機會,廖梓貝了解到“清澈的愛,隻為祖國”這個故事。深受觸動的大男孩,開始纏着母親聯系在部隊的朋友,想利用這個暑假到邊防部隊看一看。

“尊敬你,更想成為你。”讀到這裡,上等兵張雨晨被感動了。這個家在上海的20歲大學生士兵,特别想告訴“小學弟”廖梓貝:堅守高原很苦,但有了這段人生經曆,一輩子不會後悔。

從張雨晨上海家中的卧室窗口望出去,外灘的摩天大樓鱗次栉比,繁華與喧嚣是他曾經的生活。

從上海到喀喇昆侖,恍如隔世。每次站在哨樓執勤,望着窗外的群山,張雨晨覺得置身另一個“平行世界”。

高原的生活是單調的。與城市的節奏有所不同,張雨晨剛到哨所常感到時間過得很慢。看慣了都市夜晚的霓虹,他又覺得哨所夜晚的星空格外夢幻。

一切悠然閑适,在他第一次攀登皚皚雪峰時發生了改變。

那次,張雨晨随隊給駐守山頂哨位的戰友運送物資給養。山頂的那個哨位,從山下就能看到,但他們的隊伍在天蒙蒙亮時就出發了。

沿着山路走了1個多小時,山路越來越陡峭,腳下全是亂石,張雨晨第一次感到一種“絕望的疲憊”、一種“力不從心”。3個小時後,哨位就在不遠的前方了。帶隊的班長用北鬥導航儀定位,告訴他:“這裡海拔是5468米。”

“5468米。”這個海拔高度,比上海東方明珠電視塔高了整整5000米。

聽到這個數字,張雨晨感到說不出的自豪。班長告訴他:“這就是堅守的意義。”越往上走,體能消耗越大,張雨晨卻覺得身上特别有力量。

“不抛棄,不放棄!”曾經,因為喜歡軍旅影視人物許三多,張雨晨選擇了軍營。如今成為一名攀登雪山的邊防軍人,他覺得自己一定可以成為“許三多”。

攀上山頂哨位時,張雨晨用力地擁抱了在哨點堅守的戰友。他說,那個擁抱,他想送給駐守山頂的戰友,更要送給自己。

張雨晨記得,廖梓貝曾在信中問道:“解放軍叔叔們有沒有最難忘的事?是什麼經曆讓你們那麼堅強?”

張雨晨說,他最開心的時刻,就是完成任務後大家一起在山頂休息,一起吹着風,一起啃壓縮幹糧。也是一次次在任務中超越自我的拼搏,讓他收獲了戰友情誼、收獲了堅毅品格……

一座哨所還是一個哨所(一個哨所和83封雲端書信)5

巡邏間隙的時光。

他說,這些話他一定會寫到回信裡。這是他和少年的“約定”。

真正值得被追捧的“明星”在山上

廖梓貝沒想到,能收到解放軍叔叔的回信。

聽說哨所來人了,廖梓貝和同學們一下課就來到操場,盯着葉添科身上的軍裝上下打量,又不好意思地低下頭聽解放軍叔叔說話。

教室裡,聆聽着葉添科給大家讀信,廖梓貝覺得“幸福無比”。

時間回撥到年初開學伊始。鐵英中學教室裡,電視上播放着“開學第一課”——那天,新時代衛國戍邊英雄的報道,深深打動了學子們。

一張張稚嫩的臉龐緊盯屏幕。看到官兵在雪山下展開五星紅旗宣誓,同學們自發地鼓起了掌;看到邊防官兵脫皮的臉龐、幹裂的嘴唇和凹陷的指甲,好幾個女生都流淚了……

教務處老師黃磊明發現,正是這堂課,讓學生們開始認識邊防軍人,想了解他們的故事。

黃磊明趁熱打鐵,結合學習課文《誰是最可愛的人》開展“見字如面,緻最可愛的人”活動,組織學生給喀喇昆侖的軍人寫信。

學生們表現出來的熱情,讓黃磊明和許多老師感動。14歲的遊詩婷,信寫得極為認真。她在信紙上畫好線條,用專用筆描邊,馬克筆上色,再一筆一畫謄抄終稿。

這個眼神晶亮的小姑娘,笑起來特别甜:“當筆尖觸碰到信紙,一種崇高而神聖的感覺便從心底彌漫開來,我要寫一封最真的信。”

和遊詩婷一樣,許多同學們都說,這是迄今為止他們完成得最認真、也是最滿意的一次“作業”。

“我曾四處找尋最可愛的人,終于,在巍巍昆侖的皚皚白雪中找到了。親愛的叔叔,你們就是最可愛的人。有沒有比喀喇昆侖更高的山?你瞧,你們的背影就是更高的山”;

“你們的腳印,是祖國版圖上一枚枚鮮紅的印章;你們的汗水,是标繪國界的一條條濃墨彩線;你們的身影,是祖國邊疆一座座精神豐碑”;

“你們在雪山之巅鋪開的國旗,就像一抹暖陽,溫暖我心”;

……

那天和同學們交流,葉添科問道:“在你們心裡,邊防軍人是怎樣的一群人呢?”

廖梓貝第一個舉手,回答得不假思索:軍人才是真正值得被我們追捧的“明星”。

這種認識,不僅屬于廖梓貝和他的同學們。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他們的隊伍。

“風離不開雪/雨離不開雲/祖國離不開你們/心中懷着祖國/肩上擔着責任/為祖國保駕護航……”那天,新疆軍區某微信公衆号報道了這個故事,網友的跟帖如雪片般飛來,學生們專門寫了這首詩,作為對熱心網友的回複。

火熱的故事,火熱的情懷,但遙遠的喀喇昆侖,寒冷依舊,堅守依舊。

深夜,剛下哨的四級軍士長趙龍,小心翼翼地從枕下掏出珍藏的書信。

借着小手電的微弱亮光,趙龍靜靜地看完信,朝着窗外發了一會兒呆,又小心翼翼地裝起信,放回枕下。

每隔一段時間,這位老兵就會把信拿出來讀一讀。老兵說,孩子們的信,寫得真,寫得暖。

這些溫暖文字來自遠方,來自一個個送來了“春天”的“有心人”。今天,更多人把目光投向邊防哨所,為遙遠的地方送去一個又一個“春天”,給戍守遠方的邊防軍人捎去溫暖。

官兵們幸福着感動着。堅守哨位上的他們,站得筆挺,就像哨所官兵們說的那樣:“堅守需要動力,堅守更有了動力。”

一座哨所還是一個哨所(一個哨所和83封雲端書信)6

軍人與祖國。

(董雲傑 胡世堅 本報特約記者 黃宗興)

來源: 解放軍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