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博學通古今談笑有鴻儒

博學通古今談笑有鴻儒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30 05:01:39

本書選取了詩歌的一個個橫切面,對詩歌中的一個個關鍵問題進行讨論,試圖讓讀者理解中國詩歌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以期讀者能夠真正讀懂詩,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為精緻的文學表達和最為深沉的情感書寫。

博學通古今談笑有鴻儒(博觀約取文質彬彬)1

作為“詩的國度”,我們對詩的熱愛從未消減,反而随着生活節奏的日益加快而與日俱增,希冀通過古詩詞裡的那些浪漫唯美的情感感染,給自己在奔忙的生活中開辟一方淨土,以“詩意的栖居”于日常瑣碎之中。古典詩詞中所蘊含的真摯的情感、生動的形象、優美的語言和深婉的意味,無不令人動容。然而,“往事越千年”,那字裡行間的動人韻律和那些文字背後的真摯面龐都已随着曆史的遠去而漸次模糊。我們該如何透過日常所見、所用的古詩詞感受那一顆顆熾熱而真誠的“詩心”?

我們有理由相信,真正的藝術是不需要那麼多“門檻兒”的:曹勝高教授近日出版《讀懂古典詩詞》一書,便打破了賞析、知識、學術之間的壁壘,第一次面向普通讀者系統地講解了古典詩詞中的核心概念、主要原理和基本常識,以補“普及”多見而“提高”少有之弊,使得“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該書語言精雅獨到而又感人至深,立足于古典詩詞而又不僅限于詩詞,着眼于詩歌内在的演進規律,用一個個橫切面向廣大讀者展示了詩歌這種集音樂、圖畫和建築三種藝術于一體的藝術創造。縱觀全書,感觸有三:

一 雅俗兼顧 深入淺出

基于一般讀者系統地理解古典詩詞的發生原理、發展脈絡、創作機制、鑒賞方法的需求,該書在介紹中國古典詩詞中的一些術語時,便使用了通俗易懂、貼近生活的語言,易于理解又倍感親切。如書中對“興、觀、群、怨”的解釋極具特色:

興,是詩歌能夠感發,就像我們現在唱歌一樣,一人唱數人和,不知不覺便進入到情境之中。觀,是通過詩歌觀察民風,觀察老百姓的志向。群,是詩歌能夠擔負交流的使命,周秦時期的外交官常常引詩來委婉表達志向,後世也相互唱和贈答,表達“心志”,促進彼此的交流。怨,是詩歌的疏洩功能,指被壓抑的情感,可以通過詩歌來疏導。

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用數人合唱作譬,來說明詩歌的感發功能,貼近生活經驗,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觀”則是“觀察老百姓的志向”,通俗易懂;而用“外交官”來表述“各國使臣”,則更符合普通讀者的語言習慣,也不失風趣幽默;“怨”則是指“詩歌的疏洩功能”,言簡意赅。類似的表述方式在書中随處可見,比如“以賦結章”,就是“把賦法作為一種句法來使用”,“妙悟自然”就是“心與自然瞬間結合在一起”等。

此外,在具體詩歌的鑒賞中,也采取了讀者更為喜聞樂見的、形象可感的語言。如對《詩經·邶風·靜女》的解讀:“愛而不見”,男子去了,女子卻沒出現,藏了起來逗他,女子的調皮就顯示出來了。男子“搔首踟蹰”,就在那兒徘徊,男子的質樸也顯示出來了。

“藏了起來逗他”“就在那兒徘徊”就是讀者的口頭語言,生活氣息濃厚,情态畢現,躍然紙上。不論是在古典詩詞的術語當中,還是在具體詩歌的解讀中,都深入淺出地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令人倍感親切。

當然,作為一部研究型專著,典雅性、嚴謹性也必不可少。對于中國古典詩詞中的術語,不僅需要簡明扼要地表述,也需要嚴謹精深地解讀。如《文心雕龍·神思》中言:“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疏淪五藏,澡雪精神。”作者在該書中指出,“虛靜”來源于道家學說,但道家則更注重于從認識論角度來定義,“指的是人在認識外界事物時,主動采取靜觀的一種體認方式”。而古典文論中的“虛靜”則是強調,在創作前,作者必須達到“虛靜”狀态,“主客體之間必須做到異質同構,泯滅彼此界限”,即“神與物遊”。而“神思”的特征正是“神與物遊”,“是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心志、興趣、思理與外在物象相融通,是作者通過情感體驗和藝術理性,把客觀物象主觀化的過程。”這樣才能達到“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的境界。

二 多種角度 廣泛撷取

立足于中國古典詩詞,而又不局限于詩詞,而是從多種視角,多方采撷,來解讀詩詞。在中國古典藝術發展的過程中,各種藝術形式相互影響,相互借鑒,最終達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說明《詩經》不僅是歌詩集,也是樂曲集,與音樂密不可分。即使在詩歌以後的發展脈絡中,音樂也充當着極為重要的角色。詩歌的句式、節奏和韻律都是其音樂美的集中體現。該書在《詩的聲情》一章便對此進行了極為深入的讨論。此外,在闡發具體詩歌的時候,也能結合詩的音樂性,揭示其感發人的緣由。如李商隐的《暮秋獨遊曲江》:

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長在,怅望江頭江水聲。

“二十八個字,用了十七個齒音,每一個字,都仿佛敲在你的心上。”從音韻的角度,使讀者明白了為何讀這首詩時傷感怅惘之情萦繞不去。

當然,詩歌與書畫同樣也有不可分割的關系。王維之所以被蘇轼高度評價“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正是因為王維詩歌中所展現出來的色彩對比,動靜結合,善于構圖等,都像古典畫作一樣,給人以美的享受。如“返景入深林,複照青苔上”,“暖色調的夕陽與冷色調的青苔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在森林深處的灰褐色中獲得過渡,從而實現了物象間的和諧。”使得深林顯得不那麼幽冷沉重,夕陽也顯得不那麼輕佻突兀,整個畫面的明暗對比和冷暖對照,讀來溫暖從容,情景渾然一體。再如動靜結合的《鳥鳴澗》,以及構圖渾融壯闊的《使至塞上》,都将詩歌的畫面美展現得淋漓盡緻。該書更是引用傳統繪畫的構圖技法,講詩歌的構圖方法概括為“平遠法、深遠法、高遠法”,并進一步地指出了三種構圖方式所帶給讀者的不同的審美體驗。

此外,作者還巧妙地運用書法、武術等傳統,揭示了詩歌創作中先有量變而後有質變的客觀規律。凡此種種,無不展現了該書涵蓋廣泛、學養深厚,不僅是品讀古典詩詞的鑰匙,更是管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窗戶。

三 縱橫交錯 點面結合

善于宏觀全局,從文學發展脈絡着眼,又能從細微處入手,點面結合,由面成體,作者多年以來基于深厚的學養積澱而形成的學術格局和研究方法,也在該書中得到了集中的體現。該書以宏闊的視野,将古詩詞品讀延展到了一個更為開闊的層面,如從《周易》到老莊哲學再到玄學,來解讀“象”,更是從中西方詩歌的對比中引出“意象”的重要性;從中國古典美學的層面去品讀詩詞之美,将讀者個人的、零散的、随即的感想提高到審美層面,深刻揭示了“古典作品中的中國民族的審美趣味、藝術風格,為什麼仍然與今天人們的感受愛好相吻合”。在《詩經》和漢樂府時期,“其情感與想象代表着群體認知,如琢如磨,很容易引起群體的共鳴”,而随着詩歌的發展,文人詩的出現,即便是詩人更“側重于個體情感的表達”,但由于群體價值取向的内在約束,“使得文學并沒有完全滑向自說自話的境地”,而依然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這樣的審美感受是千百年來濃縮了的中華文明,是文化基因的積澱,即便我們今天看似遺忘了,也能在該書深微貼切的闡發中被喚醒。

同時,該書從文學自身的發展脈絡出發去梳理詩歌發展的規律,對于普通讀者來說,有利于對詩歌進行更深入的了解,對古典文學有更全面的把握。該書從詩的發生說起,到詩的流變,再到唐宋分宗,以這一線索為經,穿插介紹了詩之“六義”、詩之意境、詩之聲韻、詩之構思、詩之品讀,等等,再以詩之機理收尾,泾渭分明,脈絡清晰。帶領讀者先進入詩歌的殿堂,再跳出一時一代之詩歌,縱橫、遠近之“廬山真面目”盡收眼底。

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我們誦詩、品詩、學詩,并不僅僅是為了提高語言功底,增長學識見解,更是為了在詩之美學的熏陶下,錘煉品格,提升修養,像詩一樣有節制地表達、抒發喜怒哀樂,提高審美境界,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當每一個個體都能具有溫潤敦厚的君子之風,則社會風氣也會文質彬彬、和諧包容。“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目前為止,大衆已經對古典詩詞中的代表性篇目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如何在此基礎上,讓讀者能夠窺得古典詩詞之門徑,感受古典美學之魅力,修養君子之人格,該書的出版則是極為有益、極為有力的嘗試,具有開創性的意義。(王禹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