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看古裝劇的時候,會注意到這樣一個細節,古代人用的枕頭和我們現代人用的不一樣。那是一種用堅硬的陶瓷做出來的枕頭。
很多人都會有疑惑,陶瓷做的枕頭難道不會硌嗎?
要知道,古人的科技雖然比不上現代,但他們的智慧卻一點也不輸現代人。
瓷枕的發明其實有其必要性,研究表明,它可能對女子更友好一些。
瓷枕,活死人之争
在電視劇《少年包青天》中,有一個兇手在做案的時候是用枕頭傷害别人。
當初在看這一幕的時候感到很疑惑,為什麼兇手的兇器不是刀劍之類的兵器,而是睡覺用的枕頭。一個寝具會有殺傷力嗎?
按照現代人的生活經驗,枕頭都是布料包裹着棉花等填充物制成的,怎麼看都是十分柔軟的,打在人的身上,并不會對人體造成太大的傷害。
當鏡頭一轉,人們就明白了,隻見那能殺人的枕頭還泛着精緻的釉光,原來,它竟然是是陶瓷做的。
當看到這一幕時,很多人還以為是劇組犯了個錯誤,畢竟,很少有人能想象,睡在冰冷堅硬的瓷枕上的感受。
不過,瓷枕并不是劇組的杜撰,它在曆史上是真實存在過的。現如今就有很多流傳下來的瓷枕。
很多博物館中都有瓷枕收藏陳列。
初次見到瓷枕的人往往會代入自己,感覺腦袋一涼并且硌得慌。畢竟我們現在的人都是睡在軟枕上的,很難想象睡在硬枕頭上的感覺。
事實上,人類使用硬枕的曆史非常悠久,要遠遠久于軟枕出現的時間。
人類脊椎有着自然的弧度,睡覺的時候需要有東西來做支撐,維持必要的脊椎曲度。枕頭的出現就是因為這樣的原因。
在原始社會,先民們尚不會制造複雜的工具,自然界中的石頭、木頭等物也就充當了枕頭的作用。
人們就地取材,抓住什麼算什麼,隻要能用來支撐自己的腦袋就好。
一直等到生産力發展後,才有其他的枕頭出現。
在中國曆史上,木制的枕頭曾經非常具有影響力,因此,“枕”這個字才會帶有木字旁。
随着造瓷業的發展,也就出現了瓷枕。
不過,也許是瓷枕的獨特造型,人們實在想不通瓷枕的用途,在很長一段時間内,人們都沒有把它和活人的睡眠聯系在一起,而是被認為是專門給死人用的明器。
這樣的猜測并非是空穴來風。主要是因為瓷枕出現的地方不太對。
明清時期,瓷枕很少出現在活人的床上,而是枕在死人腦袋底下,随着他們一起入土的。
在往後的考古工作中,瓷枕出現的場景也往往是墓穴中。
因此,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人們都認為瓷枕隻是作為明器使用的。
不過,有考古專家對此提出質疑。
因為,中國古人有着根深蒂固的“事死如事生”的觀念。
人們相信,死亡并非是終點,而是另外一個世界生活的開始,因此要盡可能地将生活中地一切都帶到地下去,以此來保證墓主人在另外一個世界的生活。
專門的明器也有,但大部分還是對現實世界的複刻。
既然有數量龐大的瓷枕出土,那麼,古人應該也确實是有一段時間使用過它。
但要證明這個觀點,還需要更多的證據。
一些專家開始從文獻上尋找答案。
詩歌、史籍、圖畫都成為他們尋找答案的資料。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經過大量的尋找之後,終于在古畫上找到了瓷枕放在床榻上的細節。
生人也用瓷枕,或許就此可以證明。
無獨有偶,越來越多的史料證據被找到。
人們在河北巨鹿找到了一處宋人生活過的遺迹,在那裡就有瓷枕。
這場曠日持久的關于瓷枕的活死人之争就此落下帷幕。
我國在曆史上真的使用過瓷枕。
瓷枕的出現是方便女子
随着瓷枕用途的塵埃落定,瓷枕的曆史脈絡也大緻被梳理出來。
目前為止,我國出土的年代最為久遠的瓷枕就是隋朝的。因此,最晚在隋唐時期,瓷枕應該就已經出現了。
到了宋代,經濟大幅度發展,制瓷業十分發達,造型各異的瓷枕也就應運而生。
明清時期,瓷枕出現得越來越少,最終退出曆史舞台,隻做為陪葬品使用。這也就導緻了大家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内都以為瓷枕隻是明器而已。
相比于軟枕,瓷枕有非常多的好處。
首先,就是它冰涼溫潤的觸感。
要知道,古人沒有空調,沒有風扇,夏天消暑的方法非常有限。
富人家有時候會用冰鑒在房間裡放上一缸子冰從而達到制冷的目的,有時候也會讓侍女爬到屋頂上去,從屋頂上往下澆水,進行“人工降雨”。
但窮人用到的制冷方式就非常少了。
好像除了打扇之外就很難找到别的了。
瓷枕好處在這個時候就體現出來了。
根據古人的記載,當枕到瓷枕上的時候就會頓時覺得筒體涼爽,因酷暑而導緻的頭昏腦脹就也煙消雲散了。
也許是因為腦袋的清涼,他們瞬間還會覺得眼睛前清晰了許多。
清涼解暑,明目這些功效就被古人記載了下來,這讓千百年後的我們得以了解到瓷枕的好處。
除了這些好處,瓷枕的流行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方便女子。
因為古代的女子往往會梳非常複雜的發髻。瓷枕能保護發髻。
也古人的觀點是“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能随意損害,否則就是對父母不孝。因此,無論男女在古代都有非常長的頭發。
有這麼長的頭發,就需要好好打理起來。
千百年來,除了清朝,我國男子的發型很少有大的變化,大多不會離開梳起來盤在頭頂的範疇。
但女子的發型就不一樣了,有很多的變化。
秦漢時期,婦女流行中分,将頭發半披在後面。這個時候女子的發型還顯得簡約大方。
到了唐朝,随着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開放程度的提高,女子的發型越來越華麗誇張。
根據現在留下來的敦煌壁畫,可以知道唐代的貴族婦女往往會将頭發梳得又高又大,然後再戴上各種華麗的首飾。
在《簪花仕女圖》中,就更能看出隋唐仕女們的發髻的隆重了。
現在的“秃頭少女”們在看到這些人的發型的時候往往會難過,原來現在生活壓力這麼大,以至于人們的發量都沒古人多,梳不起這些大大的頭發。
不過,也不用擔心。
那些唐朝女子們也用的不是自己的真頭發,而是假發。
我國很早就有使用假發的記載,這些假發主要是來源于犯人的真發。
在“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觀念的影響下,市場上的假發是非常稀少的,因此,價格也就十分昂貴,根本不是普通人家所可以承受的。
但唐朝女子對高發髻的追求又十分瘋狂。
普通人家的女子們就想出了一個辦法——木頭。
她們将木頭塗黑,做成各種發髻的樣子,最後再戴到頭上,以求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
木頭的固定自然十分不容易,真發和假發髻混合在一起,每次都要折騰掉大半天才能弄好一個發型,當然不能輕易散開了。要是一睡覺,在軟枕上一滾,就全都散開了。
于是,瓷枕就再次登場了。
比起一般的軟枕來,瓷枕的形态較小,個頭也高一些,人枕在上面,能活動的範圍十分小,而且,它的高度讓腦袋與床之間産生空隙,為婦女重重大大的發髻保留了一個非常好的生存空間。
由于與頭部的接觸面積不大,人睡在上面的時候就不會肆意亂滾,費時費力做出來的發型也就被完完整整地保存了下來。
不過,瓷枕還是慢慢退出了曆史舞台。
雖然古代女子還是有華麗的發髻,但這種睡着不能随意翻身且堅硬的枕頭用的人還是越來越少。
它縱然有好多優點,也難以掩蓋舒适度不夠的事實。
人們睡覺都是為了能好好休息,但枕在瓷枕上又涼又硬,很難保證一整晚的安眠。
無論器型再怎麼改變,瓷枕都會存在這兩個問題,因此,它最終被人們扔到了墓穴當中去,不再出現在人們的床榻上。
冰涼堅硬是瓷枕的優點,也是它的缺點。
當是優點時,瓷枕就流行了,是缺點時就消失了。
不過,無論是否在使用,瓷枕依然是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也給後世留下了寶貴的遺産。
瓷枕寄托的美好寓意傳世的瓷枕大多造型優美,十分具有觀賞價值。
有制作成人型的,也有燒成獸形的,更有燒制成元寶形的、花朵型的……
泥土的可塑性極強,因此,隻要在保證它有一個和腦袋接觸面的情況下,瓷枕可以被變換出各種各樣的形狀。
而這些美麗的形态應該寄托着古人美好的願望。
這些以動物做的枕頭,或許和主人的生肖相吻合,或許代表了主人對某種動物的崇拜,總之,都表達了他的喜好。
接下來就說人物枕吧。
在瓷枕中,人物枕的占比也非常高。
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孩童造型的瓷枕與美人枕。
笑容活潑可愛的小孩子被做成枕頭,放在人的腦袋下,陪他們入睡。
這或許與主人的求子心願有關。
衆所周知,我國古代十分重視子嗣。甚至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之語流傳下來。
為了能求到孩子,有百子圖案的生活用品十分流行。
百子圖的被子經常會出現在新婚夫婦的床榻上,有表達多子願望的枕頭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了。
不過,瓷器畢竟不同于别的材質,要在一個枕頭上燒出一百個孩子非常難,因此,童子枕的人數往往不會太多,以單一形态為主。
除此之外,就是美人枕了。
要知道,看美女是全人類的共同愛好。
因此,全世界的各種藝術作品中,美人的出場率都非常高。
中國的古畫中就有仕女圖的出現,這種繪畫作品非常受大家的喜愛。
瓷枕也有數量龐大的美人造型出現。
這些美人往往被塑造的秀美,整體呈現出一種慵懶閑适的姿态。
中國文人愛風流,有“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的追求。
枕着美人睡覺對他們來說,或許也算是得償所願了。
除了這些帶着世俗願望的形狀之外,瓷枕還有十分規矩的造型。
它就是模仿普通枕頭燒制的。從外形上并無大的區别。
不過,古人并不會放過這麼好的一個教化機會。
孟母三遷,嶽母刺字……
這些經典的,帶有教化意義的故事都會被刻畫在瓷枕上,起到時時警示的作用。
一些瓷枕上還有唐詩的出現,表明了使用者應當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由于有些瓷枕是産自官窯的,這些作品的受衆群體也社會地位較高,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那些圖案較為雅緻的,就是考慮到這些人的需求,精準投放。
雅俗共賞,實用性與美觀度兼具。
瓷枕雖然不再使用,但也是祖先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的财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