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來自四川涼山州會東縣嘎吉鎮名叫楊元梅的女孩感動了很多人,原來,大學錄取通知書被送達的時候,這個女孩正忙着割豬草。而當快遞員把嶄新的通知書帶到元梅眼前時,她下意識地看了下自己的手,迅速在衣服上蹭了蹭,然後才鄭重接過通知書,整個過程很有儀式感。
這個小小的動作反映了小元梅有文化,有修為。我想起一個故事,說的是一位知名作家雨後散步,邂逅正在田裡插秧的老農,作家正欲拿出随身攜帶的報紙在田埂上坐下,與老農攀談,不料被後者阻止。隻見老農趕忙過來,拿出一條他用來擦汗的毛巾,折疊起來,平鋪在田埂上,讓作家坐,給出的理由是“報紙上有字”,這一舉動令作家倍感慚愧。那一刻,作家才知道什麼是“文化”,什麼叫“有文化的舉動”。
視頻截圖
元梅同學是村裡第一個考上211的女大學生,換言之,這不隻是屬于她自己的通知書,也是屬于全村人的通知書,這是她的榮耀時刻,也是全村人的榮耀時刻。按一般農村習慣,元梅家人應該會置辦酒席,邀請村民及親友過來慶祝一番。元梅在農村出生與長大的身份,決定了她不僅僅是一個學生丫,還是家裡重要的勞動力。打六七歲開始,小元梅每天都要徒步上學,走上差不多一個小時的山路,方才到達學校。在家的時候,她每天都得五點起床,給日夜勞作的爸媽、幼小的弟弟做飯,下地幫家裡幹農活,這是她每一個寒暑假的日常,從不間斷。她的事迹,無疑為全村的讀書娃樹立了榜樣與标杆,給其他家長一個警醒,傳遞了一種态度與精神——努力,拼搏,耕耘,就會有收獲。
讓我倍感欣慰的還有元梅同學大學及專業——四川農業大學食品學院食質系。她是四川的農村娃,她義無反顧地選擇了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她是通過針對農村地區的地方專項招生計劃招錄的,這說明她畢業後的就業門類大概率與農村及農業有關,她四年之習得,會在她日後服務鄉村、服務家鄉方面做出實質性與可見性貢獻。反觀我們耳熟能詳的既有認知,通常是“報啥專業都可以,千萬不要農業”“我上大學的目的是跳出農門,再也不想與農業沾邊了”“我考大學就是為了離開家鄉,離得越遠越好”“我如果考上大學,然後又回來了,村裡人一定會用唾沫星子淹死我,說我沒出息,大學算是白念了”。
一個不争的事實是,絕大部分從農村走出去的大學生更願意選擇在城裡工作,留在城市工作和生活。坦白說,他們之所學,他們的青春,甚至他們的一生從此與農村關系不大,他們對鄉村發展與建設的實際貢獻很少,所謂的家鄉,所謂的農村,更多隻是他們的出生地或各種表格中的“戶籍地”而已。這個意義上,元梅同學才是未來中國鄉村振興的踐行者與中堅力量,道理很簡單,她學有所成,她有一技之長,她是鄉村的常住人口,更重要的是,她内心裝滿她的家鄉,她對滋養她的那片土地充滿感情,她的原話是“我從來都不會覺得累,反而覺得很開心,并且我也覺得我能夠在這個家生活是我的幸福”。這是一位多麼淳樸與善良的姑娘,她的這份初心,值萬金。
我當然無意批判那些離開農村與家鄉現在成為各行各業的翹楚或拔尖人才,我隻是想說,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戶籍地與出生地,不管我們日後多麼飛黃騰達,多麼出類拔萃,我們是不是可以扪心自問,我們可以為供養了我們十餘年的家鄉做點什麼呢?比如,有空回家鄉走走、看看、串串門,關心一下在驕陽底下勞作不辍的大叔或大嬸,指導一下村裡的留守兒童寫作文,或偶爾對村裡有難處的鄉親們搭把手、幫幫忙。
鄉村振興,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向元梅學習,都應該參與進去,出點力氣,哪怕綿薄之力。 □姚華松(作者系廣州大學教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