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曾經說過:常欲使力透紙背。
而這句話,有兩個靠譜的出處,一個出自《顔真卿述張長史十二筆意》:
“用鋒常欲使其透過紙背”。
另一處見于唐代韋續《墨薮》:
“用筆如錐畫沙,使其藏鋒,畫乃沉着,當其用筆,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此成功之極矣。”
尤其是《墨薮》說——
“此成功之極矣”。
極,這個字,在古代就是最,就是很,就是第一,超級厲害的意思,厲害到無以複加,沒有比他還要高深的境界了。
這句話,正是針對力透紙背這一說法而來的。所以,力透紙背,在古代書法家口中,更像是一個高高在上的目标,誰也達不到,但是都向往。
所謂身不能至,心向往之。
一般人對于力透紙背的理解,就是我到紙的背面去看看,看看他的墨水有沒有陰濕到紙的背面去。
誠然,書法當然要考慮墨色的因素。但是,是不是有了墨水就是書法了呢?我倒了一大杯墨汁在紙上面,也能呈現滲透到紙背面的效果,但是這不是書法。
或者說,我根本就不懂書法,随便蘸了很多墨水,然後亂抹,也是可以滲透紙背,但是這叫力透紙背嗎?
還有說法更無聊,說力透紙背就是放大看,每一個筆畫延伸出來的墨絲,都滲透到紙裡去了。
這更是無稽之談。你随便滴一滴墨水,也能觀察這樣的毛細現象。
所以我認為力透紙背,其實就是一種綜合性的感覺,他說的是一個書法家在寫書法的過程中,他整體的作品表現,每一個筆畫,每一個字,所表現出來的力量,已經不能夠被這張薄薄的紙所承載,就是說他的字像石頭一樣壓得住紙,筆力千鈞,非常有氣勢,有分量,這樣的字才叫做力透紙背的字。
而且我們在思考“力透紙背”這四個字的含義的時候,思維不能僅僅局限紙這個東西上面,而應該把更多的精力關注到書法家本身的書寫上,關注到書法家所寫的字上。
比方說,如果他用其他的東西寫書法,他把他的字寫在了牆壁上,他把他的字寫在了地上,寫在了沙土上,那我們是不是就可以說他的字不力透紙背了呢?
比如說王羲之,王羲之入木三分的典故大家都知道,他把字寫在了桌上,筆力很強,留下來印記。這也能能說明王羲之書法非常的有筆力。但是王羲之字寫在桌子上,去哪裡找所謂的墨滲透的效果?
是不是這個典故就不能說明王羲之的書法“力透紙背”了呢?
所以,重要的是在書法層面,在書法家的字的基礎上去理解,不要将“力透紙背”這一概念過分具體化。否則,就會弄出很多笑話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