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羊城派記者 陳輝 通訊員 彭福祥 梁嘉韻
義診現場
有些老人走一會兒路,就會覺得小腿酸脹、乏力,休息一會兒就緩解了,便不以為然,以為人老了有這些症狀很自然。這樣拖、拖、拖……等到不走路時腿也酸痛難耐才來看病,這時治療難度大大增加,甚至有截肢危險。
近日,中山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舉行“下肢動脈慢性閉塞性疾病專家義診”,為患者提供免費咨詢和免費的血管彩超檢查,吸引了許多市民參加。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管外科主任常光其教授提醒,下肢動脈慢性閉塞症在老年人中發病率很高,老人出現腿部發涼、發麻等早期症狀時要及時就醫,早診早治。
常光其教授為患者檢查腳部
從腿發涼發麻到間歇性跛行
常光其教授介紹,健康的動脈就像橡皮管,具有平滑而柔韌的内壁,這樣血液就能順暢通過其中。但當動脈生病時,比如有動脈粥樣硬化,血管就會變得狹窄,進而完全堵塞。
如果這種堵塞發生在腦部就是“腦梗”,如果發生在冠狀動脈就是“心梗”,如果發生在下肢,就是“腿梗”。
當下肢動脈開始變得狹窄時,患者會感覺腿發涼、發麻。當狹窄進一步加重時,就會出現走路時腿感到酸脹、乏力,但是休息一會兒就會緩解,醫學上稱之為“間歇性跛行”。很多老人會認為“人老了”就會這樣,或者以為是關節炎引起的,而不加以重視,自己買些藥油擦擦,或開點中藥泡泡腳。
B超檢查可早期發現
絕對不建議長時間熱水泡腳
如果不加以幹預,病情會進一步加重,患者會發展到不走路時腿也感到酸脹,甚至影響了睡眠。常光其教授提醒,出現這個症狀時其實已經很危險了,說明動脈已經完全堵塞了,如果不加以幹預的話,腳部稍有破損(如踢下桌子,或被人踩下腳),就可能潰爛不愈,甚至最終導緻截肢。
常光其教授提醒,在一些基層醫院,下肢動脈栓塞有時會被誤診為“脈管炎”(脈管炎多發生與中青年男性,且與長期吸煙史密切相關),患者因此會被建議用中藥泡腳。而泡腳對下肢動脈慢性閉塞的病人是絕對不适宜的。因為這類患者皮膚已經變得比較薄,長時間熱水泡腳會增加皮膚破損的風險,進而增加截肢風險。
必要時可考慮手術
藥物治療三個月無效可考慮手術
有下肢動脈栓塞的患者該如何治療?常光其教授介紹,首先要從源頭解決問題。下肢動脈栓塞與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吸煙、高膽固醇、肥胖都有密切關系,所以要有針對性解決問題,如戒煙、運動、控制好血壓、血糖、血脂等。
第二是藥物治療。除了上述降血脂、降壓、降血糖等藥物外,醫生還會開擴血管、抗血小闆的藥物。
第三是手術治療。如果在藥物治療三個月沒有明顯改善,醫生會建議患者接受手術。手術包括開放式手術,如動脈内膜切除術、搭橋術,以及介入手術,如球囊血管成形術、支架治療等。
總的來說,患者越早診斷,越早開始治療,治療的方法越簡單,效果也越好,費用也越低。
來源 | 羊城派
責編 | 李力
審簽 | 樊美玲
實習生 | 梁曉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