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文言文和現代漢語的區别

文言文和現代漢語的區别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9 12:05:59

文言文和現代漢語的區别(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的理解)1

[知識清單]

常見的文言句式

一、判斷句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狀況或事物之間的關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一般翻譯成“……是……”。

判斷句的類型

“……者,……也”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者,……”

粟者,民之所種。(《論貴粟疏》)

“……者也”

沛公之參乘樊哙者也。(《鴻門宴》)

“……,……也”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為”字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鴻門宴》)

用“乃、即、則、皆、必”等副詞表

肯定判斷,用“非”表否定判斷

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嶽陽樓記》)/此皆良實,志慮忠純。(《出師表》)

“是”字

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滕王閣序并詩》)

無标志

此亡秦之續耳。(《鴻門宴》)

  二、被動句

在古漢語中,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事者的句式叫被動句。一般要翻譯出“被”或“受”的意思。

被動句的類型

謂語+于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師說》)

見+謂語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廉頗蔺相如列傳》)

受+謂語+于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衆,受制于人。(《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為+動詞

幸勿為過。(《報任安書》)

“為……所”“為所”

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介詞“被”字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無标志

而劉夙嬰疾病。(《陳情表》)

血色羅裙翻酒污。(《琵琶行并序》)

  三、省略句

文言文語句中,根據習慣省略某詞或某種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文言文省略句主要有五種形式:

省略句的類型

省略主語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鴻門宴》)

省略謂語

因跪請秦王(擊缶)。秦王不肯擊缶。(《廉頗蔺相如列傳》)

省略賓語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之)以事。(《鴻門宴》)

省略介詞

列坐(于)其次。(《蘭亭集序》)

省略兼語

以相如功大,拜(其)為上卿。(《廉頗蔺相如列傳》)

  四、變式句

語序與現代漢語不同的文言句式總稱為變式句,又稱“倒裝句”。主要有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等。

變式句的類型

主謂倒裝

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強調謂語而将其放到了主語前面,即主謂倒裝。

渺渺兮予懷。(《赤壁賦》)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賓語前置

否定句中指示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國也》)

疑問句中疑問代詞(誰、奚、胡、何、曷、安、惡、焉)作賓語,賓語前置。

不然,籍何以至此?(《鴻門宴》)

彼且奚适也?/彼且惡乎待哉?(《逍遙遊》)

用“之”“是”作賓語前置的标志。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

唯利是圖/唯你是問

定語後置

中心詞+定語+者

大閹之亂,缙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欤?(《五人墓碑記》)

中心詞+之+定語+者

石之铿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

中心詞+之+定語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嶽陽樓記》)

中心詞+數量定語

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鬥一雙,欲與亞父。(《鴻門宴》)

狀語後置

動詞+以+賓語

申之以孝悌之義。(《寡人之于國也》)

動詞+于(乎)+賓語

形容詞+于+賓語

省略介詞“于”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寡人之于國也》)

沛公軍(于)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宴》)

五、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結構,是指那些結構比較固定的習慣句式。這些句式翻譯出來的意思一般也是固定不變的。

類型

表示疑問

如……何

若……何

奈……何

把……怎麼樣

對……怎麼辦

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

何也(何……也)

何哉(何……哉)

為什麼呢

什麼……呢

怎麼……呢

而此獨以鐘名,何哉?(《石鐘山記》)

何(奚)以……為

何(奚、曷)……

用……做什麼呢

要……幹什麼呢

為什麼要……呢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何……之有

有什麼……呢

宋何罪之有?(《公輸》)

安……乎

安……哉

怎麼……呢

哪裡……呢

燕雀安知鴻鹄之志哉?(《陳涉世家》)

表示比較

……何如……

……何若……

……孰與(孰若)……

……和(同、跟)……相比,

誰(哪個、哪樣)……

……比……怎麼樣?

孰若,譯為“哪裡比得上”。

公之視廉将軍孰與秦王?(《廉頗蔺相如列傳》)

表示反問

不亦……乎

不也是……嗎

難道不……嗎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

不為……乎

不算是……嗎

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子·湯問》)

何(奚)以……為

何(焉)……為

要……幹什麼呢

哪裡用得着……呢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豈……乎(哉)

難道……嗎

怎麼……呢

日夜望将軍至,豈敢反乎!(《鴻門宴》)

非……欤

不是……嗎

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傳》)

甯……耶

哪裡(怎麼)……呢

甯知此為歸骨所耶?(《祭妹文》)

獨……耶

獨……哉

難道……嗎

相如雖驽,獨畏廉将軍哉?(《廉頗蔺相如列傳》)

何所……

……的(人、事、物)是什麼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木蘭詩》)

何……之有

有什麼……呢

(“有何……”的倒裝)

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

其……乎(邪)

難道……嗎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師說》)

安……乎

安……哉

怎麼……呢

哪裡……呢

而今安在哉?(《赤壁賦》)

能無……乎

怎麼不……呢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原列傳》)

(而)況……乎

何況……呢

又何況……呢

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石鐘山記》)

無乃……與

難道不是……嗎

無乃爾是過與?(《論語》)

安能、何能、何得……

怎麼能……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顔!(《夢遊天姥吟留别》)

一何……

何等、多麼……

吏呼一何怒!(《石壕吏》)

表示感歎

何其……

多麼……

怎麼那麼……

為什麼這麼……

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直……耳

隻不過……罷了

直不百步耳。(《寡人之于國也》)

唯(惟)……為……

隻、隻有、惟獨……

天生萬物,唯人為貴。(《說苑·雜言》)

唯(惟)……所……

任憑……

随便……

臣有三劍,唯王所用。(《莊子·說劍》)

表示強調

非惟……抑亦……

不隻……而且……

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隆中對》)

有……于此(斯)……

句子前加一“假設”“假如”之類的詞語可表強調

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莊子·雜篇》)

與其……孰若(無甯) ……

與其……哪裡比得上

(不如)……

與其殺是僮,孰若賣之?(《童區寄傳》)

表示假設

……,抑……

是……,還是……

……,或者……

抑本其成敗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傳序》)

非……則……

非……而……

不是……就是……

不是……卻……

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表選擇

得無……乎

無乃……乎

該不會、莫不是、莫非、恐怕、豈不是、隻怕是……吧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嶽陽樓記》)

庸……乎

哪……呢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于吾乎?(《師說》)

……之謂也

其……之謂也

說的就是……啊

大概說的就是……吧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也”,我之謂也。(《秋水》)

表示推測、揣度、商榷

不亦……乎

不是……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學而》)

有所、無所、何所、安所、奚所……

有什麼(沒有什麼)……

的(人、物、事)是什麼

吾入關,秋豪不敢有所近。(《鴻門宴》)

有以 ……

無以……

有什麼(可以)用來……

沒有什麼(可以)用來……

項王未有以應。(《鴻門宴》)

無以……為

沒有必要用(要)……

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衛将軍骠騎列傳》)

表示指代

是故、是以、以此、是用、用是、用此、以故……

因此……

所以……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所以……

用來……的方法

……原因

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蔺相如列傳》)

然則……

既然這樣,那麼……

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嶽陽樓記》)

表示認定

且……且……

一面……一面……

又……又……

見信死,且喜且憐之。(《淮陰侯列傳》)

……而已、焉耳

語氣詞,相當于“罷了”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以……為

認為……

把……當作

憑借(依靠)……作為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燭之武退秦師》)

于是……

一是相當于“在這時”,

“在這件事上”“從這時起”

“在這種情況下”;二是

相當于現在漢語“于是”

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于是”譯為“在這時”)(《口技》)

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于齊,齊兵乃出。(本句“于是”相當于現代漢語“于是”)(《觸龍說趙太後》)

……之類、之屬、之倫、之徒

……這一類的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師說》)

有……者

有個……的人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久不售。(《促織》)

唯(惟)……之(是)……

可譯為“隻+謂語動

詞+前置賓語”

唯餘馬首是瞻。(《左傳·襄公十四年》)

唯你是問 / 唯命是從

[典題導學]_

題型一  選擇題,判别正誤

【題型分析】 在高考試題中,并沒有直接考查文言文句式和詞類活用這些重要知識點的題目,但是,命題人會将這些知識隐含在文言實詞詞義理解題、虛詞意義和用法的判斷題或斷句題裡。浙江卷常常以選擇題的形式來考查這些知識點。

例1 閱讀文本《琅嬛福地記》見本專題學案1[典題導學]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确的一項是 (  )

A.開門肅茂先入     肅:恭敬的樣子。

B.茂先為停信宿而出  信宿:兩三天。

C.異日裹糧再訪  裹糧:攜帶糧食。

D.讀書三十乘  乘:車。

【答案】 A

【解析】 本題考查對“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含義的理解”的能力。A.肅:本身是形容詞,“恭敬”之意,這裡應該是動詞用法,有“躬身作揖”“恭敬地(請别人)”的意思。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

A.而世又不與能死節者比(茂先坐與論說)    

B.若望仆不相師(若二十年外書)

C.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多所未聞)

D.畢禮而歸之(望石再拜而去)

【答案】 B

【解析】 本題考查對“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意義和用法的理解”的能力。A.與:均為介詞,跟。B.若:連詞,至于像,如果是/動詞,好像,似乎。C.所:代詞,均為“所”字結構,構成名詞性詞組。D.而:連詞,均表示承接關系,可不譯。

解答這兩道題,除了要注意審讀題幹,充分利用既有的知識儲備,按照題幹的要求答題外,還要充分運用漢語的語法知識來分析。例如第1題的四個選項,均可用“主+狀+謂+定+賓+補”的結構進行分析,由此即可知A項中“肅”應作謂語,意為“恭敬地引進”。

題型二  斷句題,判别句讀

例2 [2016·浙江卷]用“/”給下面的文段斷句。

進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獨以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則谀皆非事實知治亂之體者也夫抱火厝之積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謂之安方今之勢何以異此

(選自賈誼《治安策》)

【答案】 進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獨以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則谀/皆非事實知治亂之體者也/夫抱火厝之積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謂之安/方今之勢//何以異此

【解析】 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2016年浙江高考語文題中,此題應是變化較大的一題,其一是改變了以往高考語文試卷中斷句題文字出自試題文本的慣例,而是來自于考試文本以外;其二是有别于以往斷句文段通常斷六處的慣例,一共要斷十處。本題雖然文字較多,但難度不是很大,前半句可根據“曰”“矣”“也”“者”等标志詞斷句,後半句可根據結構與句式斷句。

〖參考譯文〗

(向陛下)進言的人都說現在天下已經安定了,已經治理得很好了,我卻認為還不是那麼回事。說天下已經安定已經大治的人,不是愚昧無知,就是阿谀奉承,都不是真正了解什麼是治亂大體的人。有人抱着火種放在堆積的木柴之下,自己睡在這堆木柴之上,火還沒有燃燒起來的時候,他便認為這是安甯的地方,現在國家的局勢,與此有什麼不同呢!

題型三  翻譯題,翻譯文言句子

【題型分析】 文言文翻譯題是一種綜合性考查題。考生隻有積累了深厚的文言實詞、虛詞,熟悉文言文中詞類活用現象,掌握了文言特殊句式,翻譯文言文才能得心應手,遊刃有餘。正因為如此,命題人常常通過文言文翻譯題來檢測考生對文言文特殊句式和詞類活用等知識的掌握的情況。

例3 [2018·江蘇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的問題。

重到沭陽圖記

袁 枚

古之人往往于舊治之所三緻意焉。蓋賢者視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餘宰沭陽二年,乙醜,量移白下。今戊申矣,感呂峄亭觀察三劄見招,十月五日渡黃河,宿錢君接三家。錢故當時東道主,其父鳴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與談乃父事,轉不甚曉。餘離沭時,渠裁斷乳故也。

夜闌置酒,聞車聲啍啍,則峄亭遣使來迎。遲明行六十裡,峄亭延候于十字橋,彼此喜躍,骈辚同驅。食傾,望見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築。衣冠數十輩争來扶車。大概昔時騎竹馬者,俱龍鐘杖藜矣。

越翌日,入縣署遊觀,到先人秩膳處,姊妹鬥草處,昔會賓客治文卷處,緩步婆娑,凄然雪涕,雖一庖湢、一井匽,對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有張、沈兩吏來,年俱八旬。說當時決某獄,入簾薦某卷,餘全不省記。憬然重提,如理兒時舊書,如失物重得。邑中朱廣文工詩,吳中翰精鑒賞,解、陳二生善畫與棋,主人喜論史鑒,每漏盡,口猶瀾翻。餘或飲,或吟,或弈,或寫小影,或評書畫,或上下古今,或招人來,或呼車往,無須臾閑。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

居半月,冰霰漸飛,歲将終矣,不得已苦辭主人。主人仍送至前所迎處,代為治筐箧,束缰靷畢,握手問曰:“何時再見先生?”餘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嗟乎!餘今年七十有三矣,忍欺君而雲再來乎?忍傷君而雲不來乎?然以五十年前之令尹,朅來舊邦,世之如餘者少矣;四品尊官,奉母閑居,猶能念及五十年前之舊令尹,世之如呂君者更少矣。離而合,合而離,離可以複合,而老不能再少。此一别也,餘不能學太上之忘情,故寫兩圖,一以付呂,一以自存,傳示子孫,俾知官可重來,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孟子曰:聞伯夷、柳下惠之風者,奮乎百世之下,而況于親炙之者乎?提筆記之,可以風世[注],又不徒為區區友朋聚散之感也。

(選自《小倉山房詩文集》,有删節)

 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遲明行六十裡,峄亭延候于十字橋,彼此喜躍,骈辚同驅。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聞伯夷、柳下惠之風者,奮乎百世之下,而況于親炙之者乎?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1)天快亮的時候,行駛了六十裡,呂峰亭在十字橋迎接,兩人(見面)十分欣喜,便驅車一同前往。 (2)伯夷、柳下惠那樣的高風,百代之後的人聽到,也能奮發,更何況親受熏陶的人呢?

【解析】 本題考查對“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譯”的能力。(1)關鍵實詞:遲明,天快亮的時候;延候,迎接等候;骈辚同驅,驅車一同前往。文言句式:“峄亭延候于十字橋”為狀語後置句,即“峄亭于十字橋延候”。(2)關鍵實詞:奮,奮發;親炙,親受熏陶,直接受到教誨或傳授。關鍵虛詞:而,連詞,表遞進。文言句式:“而況……乎”是疑問句式。

〖參考譯文〗

古代的人常常對他從前所管轄的地區再三表達内心的情意。大概是賢能的人視民如家,做官而不能忘了他所管轄過的地方,這個地方的百姓,也不能忘了他吧。我治理沭陽兩年,乙醜年,調遷到白下。現在是戊申年了,有感于呂峄亭觀察多次寫信邀請,我在十月五日渡過黃河,住宿在錢接三家。錢接三是當時的東道主,他的父親錢鳴和瘦且兩腮長有胡子,錢接三在容貌上很像他的父親,與他談起他父親的事,接三不太清楚。(是因為)我離開沭陽的時候,他才斷奶啊。

夜深擺置酒席,聽到緩緩的車聲,這是呂峄亭派遣使從前來迎接我。天快亮的時候,行駛了六十裡,呂峰亭在十字橋迎接,兩人(見面)十分欣喜,便驅車一同前往。一頓飯的功夫,望見城牆遮列,知道是沭陽城新的建築。士紳幾十人争着前來扶車。大多是以前朋友,現在全都老态龍鐘拄着手杖了。

過了第二天,進入縣署遊覽,到父母用膳的地方,姊妹鬥草的地方,昔日宴會賓客處理文卷的地方,緩緩行走淚眼婆娑,悲傷淚下,即使是一庖一湢、一井一匽,面對它們也不禁生情,也不能自我解說這是什麼緣故。有張、沈兩個官吏前來,年齡都是八十多歲了。說起當時判決某個訴訟案件,入簾介紹某個案卷,我完全回憶不起來了。重提又突然醒悟,如同整理兒時舊書,如同失物重得。縣裡朱廣文擅長詩,吳中翰精通鑒賞,解、陳二人擅長繪畫與下棋,主人喜歡談論史鑒,常常到深夜,嘴巴仍然滔滔不絕。我或飲酒,或吟詩,或下棋,或寫小影,或評書畫,或談古論今,或招人來,或呼車往,沒有片刻的清閑。于是忘記了自己是作客,同時忘了自己身體已經又老又衰了。

過了半月,漸漸下起了冰霜,年将末了,不得已苦苦告辭主人。主人仍送至之前相迎的地方,代為備辦禮物,整頓好車馬,握手問我說:“什麼時候再見先生?”我不能回答,并非不想回答,是不忍回答啊。哎!我今年七十三了,難道忍心欺騙他而說再來嗎?難道忍心傷他的心而說不來嗎?然而以五十年前的令尹身份,再來舊邦,世上像我這樣的人很少了;四品高官,侍奉母親閑居,仍然能想着五十年前的舊令尹,世上像呂峄亭這樣的人更少了。離然後合,合然後離,離可以複合,但是老了不能再變年輕了。此次一别,我不能學太上忘情,所以作了兩幅圖,一幅送給呂峄亭,一幅留給自己保存,傳示子孫,使他們知道官員可以重來舊地,可以去想念他們,迎接舊官員如同迎接新官員一樣,那主人也是可以去想念的。孟子說:伯夷、柳下惠那樣的高風,百代之後的人聽到,也能奮發,更何況親受熏陶的人呢?提筆寫下這件事,可以用它來勸勉世人,又不僅僅為區區朋友聚散之感啊。

【文言實詞】

古之人往往于舊治之所三緻意焉 緻意:表達内心的情意。

乙醜,量移白下 量移:古時,被貶邊遠地區的官員,遇赦酌情移至近處任職。

夜闌置酒,聞車聲啍啍   闌:殘盡,晚。

望見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築 築:建築物。

衣冠數十輩争來扶車 輩:放在數字後面,表示同類的人或物的多數,這裡的“數十輩”即“幾十人”。

居半月,冰霰漸飛,歲将終矣 居:用在時間詞語之前,表示經過的時間,可譯為“過了”。

故寫兩圖,一以付呂,一以自存 寫:作畫。

俾知官可重來 俾:使。

【文言虛詞】

其地之人      之:結構助詞,的。

亦不能忘之也 之:代詞,他。

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 之: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忍欺君而雲再來乎 而:連詞,表順承,就。

而老不能再少 而:連詞,表轉折,但是。

而況于親炙之者乎 而:連詞,表遞進。

【詞類活用】

古之人往往于舊治之所三緻意焉

         三:名詞活用作狀語,再三。

餘宰沭陽二年 宰:名詞活用作動詞,做主宰,主政。

或上下古今 上下:名詞活用作動詞,談論。

【文言句式】

峄亭延候于十字橋 “延候于十字橋”狀語後置,即“于十字橋延候”。

忍欺君而雲再來乎?忍傷君而雲不來乎

“……乎”為反問句式,即“難道……嗎”。

而況于親炙之者乎 “而況……乎”為疑問句式,即“更何況……呢”。

【文化知識】

乙醜、戊申:均表示幹支紀年。幹支紀年法是中國曆法上自古以來就一直使用的紀年方法。幹支是天幹和地支的總稱。把幹支順序相配正好六十為一周,周而複始,循環記錄。

觀察:文中“呂峄亭觀察”中的“觀察”是官名。在清代,是指對道員的尊稱。

竹馬:兒童當馬騎的竹竿,李白有詩雲:“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伯夷、柳下惠:指在古代被尊稱為高風亮節之士的典型。文中“伯夷、柳下惠之風”是指品德高尚、可以作為“百世之師”的風範。

[解題指津]

一、判斷句

1.對于判斷句,要掌握其定義,亦即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的句式,進而通過是否有判斷語氣來确定其是否是判斷句。

2.掌握判斷句的常見的形式,有助于确定其是否是判斷句。

3.需要注意的是動詞謂語句一般不是判斷句。例如:颍考叔為颍谷封人/夫執輿者為誰。這兩句其實都是叙述句。

4.語義上不表示判斷的句子不是判斷句。例如:永州之野産異蛇,黑質而白章/蟹六跪而二螯。這兩句都是名詞充當謂語的句子,但是很顯然,這兩句的意思并不表示判斷,而是進行描寫。

二、被動句

1.判斷一句話是否是被動句,主要是從是否有被動意義上來判斷。也就是看主語是不是動作的承受者,如果是,即為被動句。

2.對于有标志的被動句,熟悉被動标志有助于句式的判定。對于無标志的被動句,主要根據上下文語言環境和句子本身是否有被動語氣來判定。

三、倒裝句

1.賓語前置

(1)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的句子,注意否定詞和代詞。否定詞:不、未、無、毋、莫。代詞:之、其、餘、吾、爾。這種句子的一般形式是:否定詞+代詞+動詞。例如:古之人不餘欺也。

(2)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的句子,注意疑問代詞:何、焉。這種句子的一般形式是:疑問代詞+動詞(或介詞)。例如:大王來何操(動詞賓語“何”前置)/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介詞賓語“自”前置)。需要注意的是“疑問代詞+介詞”在語法結構上類似于“疑問代詞+動詞”這種結構。

(3)以“之”為提賓标志的句子的一般形式是:名詞+之+動詞。例如:我之謂也。

(4)注意以“唯……是……”為标志的句子,例如:唯馬首是瞻/唯利是圖。

2.介詞結構後置

注意介詞:于、從、在、把、對、和、同、與、以、比。介詞結構的一般形式是:介詞+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介詞結構後置的一般形式是:動詞(或形容詞)+介詞結構。例如: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3.定語後置

這種句子的一般形式是:名詞+之+形容詞(或形容詞性短語)。例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四、省略句

省略主語有三種情形:

1.省略主語

(1)承前省略。例如:永州之野産異蛇,(異蛇)黑質而白章。

(2)蒙後省略。例如:秦時(項伯)與臣遊,項伯殺人,臣活之。

(3)自述省略。例如:(予)愛是溪,入二三裡,(予)得其尤絕者家焉。

(4)對話省略。例如:(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齊宣王)曰:“不若與人。”

2.省略謂語

(1)承前省略。例如: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2)蒙後省略。例如:因跪請秦王(擊缶)。秦王不肯擊缶。

(3)依語境省略。例如:及左公下廠獄,史朝夕(俟)獄門外。

3.省略賓語

(1)動詞賓語省略。例如:急擊(沛公)勿失(時機)!

(2)介詞賓語省略。例如: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璧)擊柱。

4.省略兼詞

例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歸趙。

5.省略介詞

例如:夫人不能早自裁(于)繩墨之外。

[即學即練]

1.下列各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項是(  )

A.②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①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

B.②劉備天下枭雄(①此乃天也)

C.②妪,先大母婢也(①《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D.②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①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

【答案】 D

【解析】 D.①句為陳述句,②句為判斷句。A、B、C三項兩句均為判斷句。

2.下列各組句子中,倒裝句式不相同的一項是

(  )

A.②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①(亮)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B.②與言皇上無權,君未之信也(①忌不自信,而複問其妾)

C.②大王來何操(①沛公安在)

D.②大閹之亂,缙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欤(①微斯人,吾誰與歸)

【答案】 D

【解析】 D.①句為賓語前置,②句為定語後置。A、B、C三項兩句均為賓語前置。

3.下列句子中,不是被動句的一項是 (  )

A.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

B.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C.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D.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答案】 A

【解析】 A項不是被動句,B、C、D均為被動句。B.“見”表被動。C.“被”表被動。D.無标志的被動句。

4.下列句子中,補充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項是

(  )

A.今予家(居)是溪,而名莫能定

B.尉挺劍,廣起,奪(劍)而殺尉

C.激昂(于)大義,蹈死不顧,亦曷故哉

D.戊申晦,五鼓,(餘)與子颍坐日觀亭,待日出

【答案】 A

【解析】 “家是溪”即“家于是溪”,“家”名詞活用作動詞,安家;“是溪”表處所。“家”和“是溪”中間省略介詞“于”。

5.對下列特殊句式的翻譯,不正确的一項是(  )

A.旦日飨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譯文:明天早上犒勞士兵,給(我)打敗劉邦的軍隊!

B.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譯文:蚯蚓沒有爪牙的鋒利,筋骨的強健,卻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飲泉水,是因為它用心專一。

C.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

 譯文:不通曉句讀,不能解答疑惑,有的從師,有的不從師,小的方面學到了,大的方面卻遺漏了。

D.不拘于時,學于餘。

 譯文:不被時俗約束,向我學習。

【答案】 B

【解析】 “爪牙之利,筋骨之強”是定語後置,應譯為“鋒利的爪牙,強健的筋骨”。A.省略句。C.賓語前置。D.被動句、介詞結構後置。

6.對下列特殊句式的翻譯,不正确的一項是(  )

A.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

 譯文:丈夫指望依靠他過一輩子。

B.古之人不餘欺也!

 譯文:古時的人沒有欺騙我啊!

C.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

 譯文:有這樣的形勢,卻被秦國積久而成的威勢所脅迫,一天天地割讓削減(土地),而最終趨于滅亡。

D.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鬥牛之間。

 譯文:不一會兒,月亮從東山上升起來,在鬥宿和牛宿之間徘徊。

【答案】 A

【解析】 判斷句,應譯為“丈夫,是我們指望依靠過一輩子的人”。B.賓語前置。C.被動句。D.狀語後置。

7.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的題目。

太常少卿,長沙孫公景修,少孤而教于母,母賢,能就其業。既老,而念母之心不忘,為《賢母錄》,以緻其意。既又集《古今家戒》,得四十九人,以示轍曰:“古有為是書者,而其文不完,吾病焉,是以為此,合衆父母之心,以遺天下之人,庶幾有益乎!”轍讀之而歎曰:“雖有悍子忿鬥于市,莫之能止也,聞父之聲則斂手而退,市人之過之者亦莫不泣也。慈孝之心人皆有之,特患無以發之耳。今是書也,要将以發之欤?雖廣之天下可也。自周公以來至于今,父戒四十五,母戒四,公又将益廣之未止也。”

(節選自蘇轍《〈古今家戒〉叙》)

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得四十九人,以示轍曰:“古有為是書者,而其文不完,吾病焉,是以為此。”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雖有悍子忿鬥于市,莫之能止也,聞父之聲則斂手而退,市人之過之者亦莫不泣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1)得到49人,拿來(書)給我看,并說:“古代就有輯集這種書的人,而他們的内容不完整,我對此感到擔憂,因此又作了此書。” (2)即使有兇悍的兒子在集市上狠鬥,沒有人能夠阻止他,但他聽到父親的聲音就收斂罷手退去,路過集市的人沒有不哭泣的。

【解析】 本題考查對“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譯”的能力。文言文翻譯,要特别注意文言句式的特點以及詞類活用現象。(1)“以”和“示轍”之間省略了代詞“之”,代前文的《古今家戒》這本書;“病”名詞活用作動詞,譯為“擔憂”;“是以為此”為賓語前置,“是”為指示代詞,“是以為此”即“以是為此”。(2)“莫之能止”為賓語前置;“市人之過之者”為定語後置。

〖參考譯文〗

太常少卿,長沙人孫公景修,年幼喪父而受教于母親,母親賢能,能夠成就他的學業。等到年老之後,他感激母親的心意不能夠忘懷,作《賢母錄》以表達他的心意。後來又編輯《古今家戒》,得到49人,拿來(書)給我看,并說:“古代就有輯集這種書的人,而他們的内容不完整,我對此感到擔憂,因此又作了此書,集中天下衆多父母的心意,用來饋贈給天下的人,希望能夠帶來益處吧!”我讀了之後感歎道:“即使有兇悍的兒子在集市上狠鬥,沒有人能夠阻止他,但他聽到父親的聲音就收斂罷手退去,路過集市的人沒有不哭泣的。慈孝的心,所有的人都有,隻是擔憂沒有辦法表現它罷了。如今的這本書,大概可以用來表現它吧?即使推廣流傳于天下也是行得通的。自從周公以來到如今,父戒45人,母戒4人,孫公又要将它加以發揚光大,沒有止境了。”

8.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的題目。

周處年少時,兇強俠氣,為鄉裡所患。又義興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額虎,并皆暴犯百姓。義興人謂為三橫,而處尤劇。或說處殺虎斬蛟,實冀三橫唯餘其一。處即刺殺虎,又入水擊蛟。蛟或浮或沒,行數十裡,處與之俱。經三日三夜,鄉裡皆謂已死,更相慶。竟殺蛟而出。聞裡人相慶,始知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入吳尋二陸。平原不在,正見清河,具以情告,并雲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終無所成。清河曰:“古人貴朝聞夕死,況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憂令名不彰邪?”處遂改勵,終為忠臣孝子。

(節選自劉義慶《世說新語·自新》)

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周處年少時,兇強俠氣,為鄉裡所患。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貴朝聞夕死,況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憂令名不彰邪?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1)周處年輕時,為人蠻橫強悍,任性使氣,被同鄉人視作禍患。 (2)古人認為哪怕是早上明白了道理,晚上死去也甘心(的精神)珍貴,況且你的前途還是有希望的。再說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又為什麼擔憂好名聲得不到傳揚呢?

【解析】 本題考查對“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譯”的能力。文言文翻譯,要特别注意文言句式的特點以及詞類活用現象。(1)“為鄉裡所患”為被動句,“為……所”表被動。(2)“貴”為意動用法,可譯為“認為……珍貴”;“何……邪”表疑問,可譯為“為什麼……呢”。

〖參考譯文〗

周處年輕時,為人蠻橫強悍,任性使氣,被同鄉人視作禍患。此外,義興水中有條蛟龍,山上有隻白額虎,一起禍害百姓。百姓将他們并稱為“三害”,而三害當中屬周處最為厲害。有人勸說周處去殺死猛虎和蛟龍,實際上是希望三害相拼,最後隻剩下一個。周處聽後立即上山殺死老虎,又跳入水中與蛟龍搏鬥。蛟龍有時浮起有時沉沒,周處與蛟龍一起漂流出數十裡遠。經過三天三夜,百姓們都以為蛟龍和周處一并死了,紛紛出來慶祝。結果周處殺死蛟龍出來了。聞聽鄉人以為自己已死,表示慶賀的事,才知實際上自己也被大家當作一大禍害,不禁萌生悔改之意。于是前往吳郡尋找陸機、陸雲。恰巧陸機不在,隻見到陸雲,周處就把全部情況告訴了他,并說自己想改正錯誤,可歲月皆已荒廢,怕最終沒有什麼成就。陸雲說:“古人認為哪怕是早上明白了道理,晚上死去也甘心(的精神)珍貴,況且你的前途還是有希望的。再說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又為什麼擔憂好名聲得不到傳揚呢?”周處聽後決定改過自新,最終成為一代忠臣孝子。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