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的這些古建築,橫亘着文化的脈絡,一磚一瓦,朝夕相伴。曆史的東渡盤旋,前輩們的足迹追随,也讓曆經滄桑歲月的它們越發地樸實優雅起來。
1、國興寺遺址
位于太姥山下寺,始建于唐乾符四年(877年),廢于宋。據志書記載尚存石柱360根,占地面積2500平方米,三面環水道,一面背山,有7根大石柱立于地面,基座為覆盤蓮花礎,中軸通道旁有唐、宋石雕,内容有花草、神獸等。有宋石斛4個、殘缺碑刻多方。
椤枷寶塔位于太姥山國興寺前小山上,為亭閣式實心八角石塔,7層,高8.5米,塔座刻有力士、花草、神獸等圖案,每層均有佛龛,底層正面(西面)刻有“椤伽寶塔”4字。該塔建于唐乾符六年(879年),宋時倒塌。1986年于原地複原,複原時缺石4塊,仿原樣修補。
2、分水關
位于福鼎縣城東北15公裡的閩浙交界處。建于閩王時,以禦吳越入侵。宋末永嘉陳自中随秀王輿擇入閩,殉節于此。明嘉靖知州黃良材造隘房,清乾隆郡守李拔題稱“分水雄關”。今104國道從關口貫穿,是溝通閩浙兩省的交通要道。公路兩旁尚存殘牆數百米。
3、元代古井
坐落福鼎城内天燈下(中山中路)。建于元至元三年(1266年)仲春,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九月重建。井盤為花崗石構造,方形,井圓,口徑為0.55米,是研究城關地下水文資料之一。
4、南陽煙墩
位于福鼎山前街道南陽村,建于明代,為抗倭而築。煙墩如圓柱形,直徑6米,平面28.22平方米,高2.5米。
5、點頭煙墩
位于點頭鎮岐尾村山上,建于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為抗倭而築。煙墩為方柱形,石構,平面63.96平方米,高3.5米。
6、玉塘城堡
又名塘底堡,在福鼎縣城南4公裡許的玉塘村。系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鄉民為抵禦倭寇來犯所築。城牆北依山,南面海,長約874米,高3.6米,厚3米。原設東、西、南、北四門,因北門險峻,在築城時封閉,現有東、南、西三門,城樓已毀,部分城牆上尚有女牆環繞。
7、冷城古堡
位于太姥山鎮冷城村,城堡沿冷城溪而築,故名。該堡始建于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以防倭寇。城周長1127米,高5.6米,厚4.67米,設東、西、南3個城門,城堡保存完好。城裡古街、民居、小巷、山牆古香古色,城内有三官堂、猴仙宮和楊楫家廟、宋代泗洲文佛、石寶等名勝。冷城也是南宋文人荟萃的地方,提刑楊輯出生于此地,宋狀元王十朋、著名史學家和哲學家鄭樵、理學家朱熹先後在此講學,尚有講學之所“石湖書院”遺址。
8、老人橋
位于福鼎縣管陽鎮西洋村橋頭崗前,相傳為邱老人(邱阜)所建,故名。老人橋始建于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重修,1987年再次維修。橋為木構疊架式拱橋,橋長30.40米,寬4.95米,高17米,橋孔跨度為24.4米,東西引橋各有台階4個,橋架為5段3層交岔銜接而成。橋面架長廊式橋亭,共13間,兩邊有1~4層擋風闆,以禦風雨侵襲,中央設神龛兩間。該橋設計合理,建造牢固,為古橋梁建築之重要史料。
9、昭明寺
位于福鼎市西北5公裡的鳌峰山頂,建于南朝梁大通元年(527年),相傳為昭明太子蕭統所建,故名。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重修。寺内有山門、天王殿、白衣閣、塵談堂和六角磚塔等。塔基面積47平方米,塔身7層,高25.6米,為樓閣式仿木結構空心磚塔。塔内有扶梯,登塔頂可鳥瞰桐城全景。
10、芭蕉寺遺址
位于店下鎮三佛塔。芭蕉寺始建于唐貞元元年(785年),宋代毀。清初在遺址上建安福寺。該遺址規模宏大,現尚存許多宋石柱,有北宋元豐三年(1080年)大小石斛各1個,石雕覆盤蓮花3個,石香爐2個。
11、資國寺
位于桐城街道資國村,建于唐鹹通元年(860年),清鹹豐三年(1853年)重修。現存大雄寶殿,占地220.4平方米,仿明木構,面闊5間,進深4間,歇山頂,覆蓮花式柱礎。寺内有宋香爐座2隻,宣和七年(1125年)石斛1個,尚有“靈源洞”、“卧陀岩”、“談經台”等字刻,有宋井1口,北宋元豐六年(1083年)碑刻1塊,寺内有千年鐵樹1棵。
12、清溪寺
位于店下鎮三佛塔村,唐鹹通二年(861年)建,宋、元、明、清各代重修。占地面積1080平方米,大雄寶殿為木構,面闊5間,進深5間,寺内有北宋佛供案石基,前有2座7層實心石塔,為明景泰四年(1453年)建。塔高4.32米,有沙彌座,刻有七寶如來和明景泰年銘文。此外,還有宋石香爐、石斛等。
13、靈峰寺
位于太姥山鎮冷城村,距冷城古堡1公裡,屬太姥山六大景區之一的冷城遊覽區範圍。該寺始建于唐鹹通元年(860年),宋代火焚後重建,明天啟七年(1627年)重修。寺内現存唐宋年間石刻60多塊,原為佛的沙彌座,圖案有人物、獸獅、花草3類,石刻造型質樸。人物為力士,頭頂仰蓮佛座,個個面相渾圓,目光炯炯,神态各異,有力大無雙之氣概。獅子形态各異,造型質樸深厚,氣魄宏大,是古代無名藝術家的傑作。還有熙甯石斛、宣和塔鑒、紹興石香爐和宋提刑楊楫撰寫的《重修靈峰寺記》等藏物。
14、瑞雲寺
位于硖門畲族鄉瑞雲村,為太姥山六大遊覽區之一,始建于五代晉天福元年(936年),曆代叠有修葺。寺院布局結構為園林式,有大雄寶殿、法堂、鐘鼓樓、梅亭、葫蘆閣、賞花樓、觀魚台、半月湖、荷花池等,布局精巧。建築物的鬥拱、梁棟精雕細刻,有人物、飛禽、走獸、花卉等,造型生動,花窗圖案結構精美,體現出南方建築精巧的藝術風格。寺中尚存宋宣和石斛1個,重修鹁山瑞雲寺碑刻等。寺後有感觸樹、銀杏、千年蘇鐵等名貴樹木。
15、栖林寺
又稱栖林禅院、栖林院,在福鼎城西2.5公裡的鳌峰山下。始建于五代晉天福三年(938年),北宋政和年間(1111~1117年)重修。該寺布局典雅,規模壯觀,大雄寶殿、觀音樓、放生池等均清代所建。殿内羅漢金剛法相莊嚴。寺内有北宋宣和《縣儀案》碑記1方和北宋宣和水井1口,保存完好。
16、圓覺寺
位于今福鼎一中校園内。明永樂二年(1404年)西園(今稱西門)族長高伯泰倡建,明嘉靖年間毀于倭患,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重建。該寺面闊5間,進深3間,依山頂,保護較好。
17、三福寺雙塔
位于白琳鎮柘裡村。建于明永樂九年(1411年)。1986年維修塔身,維修時塔刹出土有古錢、銀佛等文物。該塔為樓閣式仿木結構7層磚塔,實心、六角,塔高8米許,由36種不同形狀的磚砌成,結構精巧,造型雅觀。
18、翠郊大宅
亦稱吳氏老房子。位于白琳鎮翠郊村洋裡自然村,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為木構建築。原占地面積20多畝(含花園、曬場),有36個天井,5個大廳,18個小廳,為3個三進大合院。因年代久遠,部分建築物已毀。現尚存主樓,有24個天井,5個大廳,12個小廳,占地面積4900平方米。該屋有360根大柱。鬥拱、梁棟、花窗、匾額、楹聯精雕細刻。屋内大廳、小廳、花廳、走廊、大小天井,布局有緻,頗值觀賞。
(來源:福鼎縣志,太姥山旅遊整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