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關羽、張飛二人:“關羽、張飛皆稱萬人敵,為世虎臣”,這在三國所有武将中屬于最高規格級别的評價了。但讓人摸不着頭腦的是,關、張二人第一次得到“萬人敵”稱号的時候,在史書上還并沒有任何出彩的表現。
關羽、張飛第一次得到“萬人敵”的評價發生在劉備被呂布擊敗而投靠曹操的時候,而做出評價的是曹操的謀士郭嘉。
《傅子》:“備有雄才而甚得衆心。張飛、關羽者,皆萬人之敵也”。
但翻一翻《關羽張飛傳》,我們就會發現二人在此之前的事迹是難以擔得起這個評價的,除了一句“先主于鄉裡合徒衆,而(關)羽與張飛為之禦侮”,就是張飛因與曹豹爆發沖突而丢失徐州。
那麼郭嘉是根據什麼而斷定關羽和張飛是“萬人敵”的?這讓人難以理解。
第二個對關張作出“萬人敵”評價的,是曹操的謀士程昱。他評價說:“劉備有英名,關羽、張飛皆萬人敵也,(孫)權必資之以禦我”,而此時的劉備剛剛經曆了長坂坡之敗,狼狽的逃到了夏口。
由此可知,在赤壁之戰前,整個曹操集團中“劉備是英雄,關、張萬人敵”是所有人基本達成的共識。
那麼問題來了!憑什麼?
如果說關羽還有“萬軍斬顔良”為其正名,張飛又憑什麼被稱為萬人敵呢?畢竟在《三國志•張飛傳》中,赤壁之前的張飛連“從攻”、“從破”之類的記載都沒有,唯一值得稱道的,就是長坂坡之戰中張飛率領二十騎阻擋曹軍。
史書上對這一段是這樣記載的:“先主聞曹公卒至,棄妻子走,使(張)飛将二十騎拒後。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故遂得免。”
史學界對這一段曆史曆來有所争議,争議在于張飛有沒有“拆斷橋梁”,因為“斷橋”的斷字既可以解釋成“拆斷”,也可以解釋成“阻斷”。
一種說法認為,張飛是站在橋上,阻斷了曹軍的追兵,曹軍忌憚于張飛的勇猛而畏懼不前;另一種說法認為,張飛是拆斷橋梁後,站在河岸邊高呼“可來共決死”,但曹軍不便于渡河,所以才難以繼續追擊。但如果按照後一種說法,“敵皆無敢近者”似乎又難以說通,因為這不是“敢不敢”的問題,而應該是“能不能”的問題。
可如果是前一種說法,張飛立于橋上一夫當關,可難道曹軍沒有配備弓箭嗎?任你以一敵千,可怎麼擋得住“萬箭齊發”?
筆者個人更傾向于張飛是拆斷了橋梁的,曹軍雖然可以渡河,但懼怕張飛“半渡而擊之”所以選擇了放棄,至于《張飛傳》中的“敵皆無敢近者”則是陳壽對傳主的美化之辭。
至于張飛的“萬人敵”稱号,應該是早期跟随劉備轉戰天下的過程中打出的赫赫威名,但由于蜀國未設置史官,很多的史料事迹都被遺忘于曆史的洪流中,所以才在史書上出現了這樣一段讓人費解又覺得尴尬的一幕。
由此得出一個事實,雖然在史書上關羽、張飛的事迹不多,但根本原因在于史料的缺失,諸多事迹沒有被人記錄下來。史海鈎沉,這種事也是曆史中的正常情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