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隐居”在腹膜後,位于腹上區和左季肋區,其知名度遠不如胃、十二指腸、肝、膽,但胰腺分泌的胰液中的消化酶在食物消化過程中起着“主角”的作用,其主要功能是中和胃酸,消化糖、蛋白質和脂肪,特别是對脂肪的消化。在内分泌方面,胰腺含有多種功能的内分泌細胞,如分泌高糖素、胰島素、胃泌素、胃動素等等。這些細胞分泌激素除了參與消化吸收物質之外,還負責調節全身生理機能。如胰島素缺乏時,進入組織細胞内的葡萄糖減少,肝糖原的分解與異生增強;由肝髒釋放入血的葡萄糖大大增加,血糖水平升高,并超過腎糖阈值而從尿中排出,表現為糖尿病。由于環境的污染,環境中緻癌物質的增多,胰腺癌的發生率有上升趨勢,此外,情志抑郁、嗜煙酒者的發病率較高。
胰腺癌屬于消化系統很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号稱癌中之王。主要是胰腺癌惡性程度非常高,治療非常困難。胰腺癌早期症狀不太明顯,其主要突出的症狀是厭食,消化不良及體重下降、腹部不适或疼痛,約有半數患者以腹痛為首發症狀、黃疸,表現為皮膚及鞏膜發黃。很多都是在體檢的時候發現胰腺占位或是腫瘤标志物糖類抗原19-9升高,通過穿刺或是手術病理可以确診。由于起病隐匿且進展迅速,僅15-20%的患者在确診時有手術機會,所以隻要還能手術就已經很幸運了。通過手術治療,胰腺癌的患者5年生存率>20%,平均生存期在12個月左右;如果不能手術治療,胰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5%,平均生存期在三個月到半年左右。
現今,Whipple手術仍是治療早期胰頭癌的首選方法,難以被其它治療方案替代。Whipple手術曾是腹部外科中最複雜、難度最大、最具挑戰性的手術,在相當長的曆史時期裡,能否主刀完成Wipple手術是評價一名外科醫生技術是否精湛的标志之一。曾有這麼一句盛傳:外科醫生牛不牛,先看能不能做Whipple。
十九世紀九十年代,人們開始探索胰腺癌手術治療的方式。1898年,意大利醫生Codivilla第一次嘗試進行胰頭切除;1912年,德國醫生Kausch第一次行部分胰腺 十二指腸切除術,手術分幾期進行,曆時4周才完成手術;1914年,另一名德國醫生Hirschel完成首例單期胰十二指腸切除術,但患者術後存活時間不長;1933年,Whipple對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的切除和重建方法進行了極大改良,不過仍是分期手術,之後陸續完成37例胰十二指腸切除術,探索出成熟的單期術式。Whipple手術減少了患者多次手術的風險,改善患者術後恢複能力。
現如今,各國學者緻力于減少患者術後并發症,降低住院時間,不斷對Whipple術式進行改良與探索,已發展出保留幽門的術式、腹腔鏡下手術、機器人手術。腹腔鏡下手術由于切口小,耗時短,已得到廣泛的開展。随着外科技術的逐漸進步,Whipple手術并發症發生率已降低到<5%,平均住院時間<2周。但願,在不遠的未來人類可以治愈癌症,遠離病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