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講台育桃李,一支粉筆寫春秋。
在人生的旅途中,教師傳道授業解惑,陪伴我們一步步成長。他們撐起一片片綠蔭,呵護我們長大成人。
又是九月,又到教師節,難忘校園時光,難忘師恩情長。
劉玉松: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又是一年開學季。
8月30日,楊鎮一中高三18班教室内,班主任劉玉松正站在黑闆前專注設計着學生返校的寄語,随即她在黑闆上寫下了“攜手同行,歡迎回家”。從教18年,擔任班主任12年,她是順義區骨幹教師、北京市紫禁杯班主任獲得者。
劉玉松給學生講題。
“陪伴兩個字很容易寫,但是真能做到的少之又少。”劉玉松對記者說,一名優秀的教師,必定是用真愛來換取學生的真心。
劉玉松詢問女生宿舍住宿情況。
在各種節日,劉玉松都會給長期住宿的孩子送去祝福,讓離家住校的他們感受到節日的溫暖。正月十五,孩子們能吃到香甜可口的湯圓;端午節,是熱騰軟糯的粽子;中秋節,是松軟油潤的月餅,抑或是古爾邦節精心挑選的水果……
潤物細無聲。家庭困難又有心理障礙和身體疾患的學生小艾(化名),是劉玉松最放心不下的一個。為了讓隻有2米聽覺反應的小艾聽清老師的講課内容,劉玉松把他調整到離講台最近的位置。周末,其他同學回家和家人團聚,小艾因無法回家隻能長期留校生活,劉玉松就安排他住進自己的宿舍,同愛人一起做飯給他吃,每次返校也會給他帶各式各樣的小吃。在劉玉松的精心照料下,小艾從孤獨的世界中走出來,如願考入中國人民大學。
劉玉松到學生家裡家訪。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劉玉松認為,“作易”“作細”的基礎就是“作實”。對于高中教師而言,給學生明确高考奮鬥目标固然重要,教育更要着眼學生的終身發展。劉玉松給自己的要求是:帶班的目标清晰,戰略上要統籌安排,戰術上将教育教學工作系統化、實效化,可操作性一定要強。要做到這些,“實”是唯一路徑。2017屆畢業生百日誓師活動的設計,展現了她别具匠心的教學品行,也是她唯“實”的很好例證。
為帶領28名文科班的學生打卡順義區舞彩淺山最高處,同時保障學生出行安全,劉玉松提前踩點三次,設計出獨特的活動内容和形式。一場與衆不同的戶外體驗活動呈現在學生面前,随着劉玉松帶領學生抵達山頂最高處,每個學生都大聲喊出了自己理想的報考學校和目标。下山時,劉玉松不忘帶領學生另辟蹊徑,走了條不同以往的下山路,同時告訴他們人生偶爾也要“不走尋常路”。也是從那時起,“徒步淺山”活動在楊鎮一中的百日誓師中傳承下來。
張金瓊:帶有“魔法”的教育
一天時間就讓初一新生興沖沖來學校上課;一個玩笑便釋放掉孩子們一天的學習壓力;一個決定竟然重塑了多個叛逆期孩子的一生……外樹學生勇擔民族大任的青雲之志,内修自身樂活教育、智慧睿達的教育涵養,順義區第八中學張金瓊老師的教育好像帶有“魔法”一樣。
張金瓊陪學生們一起晨讀。
從首都師範大學畢業的張金瓊,帶着對教師職業的無限憧憬到學校報到,沒想到第一天就收到了一份“大禮”:一個孩子逃學了!張金瓊火急火燎找到孩子,還沒等開口,孩子就反問道:“找我幹什麼,學得好有啥用?”為了搞清楚孩子逃學的原因,張金瓊準備請家長,一問才知道,孩子家庭條件很困難。“無論如何,先得把孩子拉回課堂。”張金瓊下定決心。于是,孩子逃學一次就找一次,并不斷從生活上給予關心和幫助,帶孩子去理發,送衣服、鞋子和學習用品等等,最終,孩子漸漸打開心扉,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令人驚喜的是,孩子天分極高,眼睛裡透着靈氣,是個學習的好苗子。為了能讓孩子無憂成長,張金瓊的關注和幫助一直沒有間斷過,直到孩子考上大學。
張金瓊在給學生們上課。
“物質上的幫助其實微不足道,孩子們那種無條件的信任和情感上的依賴最讓我感動。”張金瓊說,“其實教育不隻是傳授知識,更重要是把孩子從懵懂中喚醒,點燃他們内心的希望,讓他們成為擁有善良品質、美好心靈、報國能力的人才。”十年間,張金瓊先後幫助了五個家庭困難的孩子,給予他們情感上無私的關愛。
張金瓊與學生們一起觀看校園書畫展。
如果說責任是教育的船身,那麼智慧就是它的風帆。教育懲戒是一個敏感話題,張金瓊的懲戒充滿了智慧與藝術。兩個剛入學的初一男孩,非常喜歡生物,當自習課上出現蚊子的時候,兩人不顧未完成的作業和紀律委員的阻止,密切合作抓蚊子,影響了其他同學的學習。張金瓊知道後,并沒有按照老套路進行批評教育,而是讓二人向全班同學科普抓蚊子,一人制作演示文稿、一人寫文章。這個“懲戒”一舉多得,既保護了學生興趣,又鍛煉了他們幻燈片制作能力和說明文寫作能力,還讓學生自然而然産生了對班級紀律的規則意識。同時,全班同學通過兩人精彩的演講,都對蚊子的來源、種類、危害、防護等知識有了進一步了解。“我兒子這次一點兒抵觸情緒都沒有,非常樂意接受懲罰,高高興興查閱資料完成任務。”家長對此贊不絕口。“想讓青春期的孩子心悅誠服并不容易,需要眼睛裡随時都有孩子,全面思考,才能找到恰當的方法。”張金瓊說。
教育需要智慧,教學同樣如此。剛上初一的孩子們,語文素養基礎不同,憑借多年的工作經驗和方法總結,張金瓊通過組織學生把日記編輯成冊、創辦班刊《向日葵》、帶領學生進行“冰心體”小詩創作等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觀察、感悟,形成對人生的思考。在一次農業園社會實踐活動後,她的學生不僅感悟到“團結的力量”,更是寫出了“我更喜歡玉米,喜歡它不斷拔節向上生長的力量,喜歡它将豐滿果實嚴嚴實實包裹起來的謙虛”這樣的句子;在挖紅薯的過程中,學生認識到“隻有自己努力成長,才能得到欣賞和珍視”。
張金瓊傾情奉獻,化蒙昧為神奇;傾心教育,化被動為主動;傾力鑽研,化無形為有形。她把學生當自己的孩子,承擔起他們人生導師的責任,并能從内心生發出厚重的愛與非凡的智慧,這樣的為師之道有溫度、有厚度,從而屢屢帶着孩子們考出全區名列前茅的成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