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職場

 > 關于不勤奮的名人的反面事例

關于不勤奮的名人的反面事例

職場 更新时间:2024-06-16 13:18:07

過去,人們常說逆境有助于成才,然而也有人說順境也有助于成才。這兩種說法都有一定道理,但都沒有談到事物的本質。那麼,什麼是人才成長的重要因素?我認為,内在動力,是成才的重要因素。因為,大凡有作為的人,都有一個對事業或對自己喜愛的學科的追求,立志并為之奮鬥。

作家艾蕪的青年時代,十分困苦。他曾經流浪到雲南、緬甸。在流浪中,他随身帶着書、紙、筆和一隻用麻繩扣着瓶頸的墨水瓶。這些東西,他從不離身,即使是替人挑擔子,也要妥善地放在主人的竹筐内。在小客店的油燈下,在樹蔭覆蓋的山坡上,隻要有空,他就要拿起筆來不停地寫。正因如此,艾蕪才在文學創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德國詩人歌德出生在一個富裕家庭,成名後又得到魏瑪公爵的賞識,三十歲出頭就當了國務大臣,接受了貴族的稱号,一生過着富裕的日子。由于這個原因,使他感到自己早已“不再是詩人了”。一七八八年,在耶那,歌德與席勒相識了。五年以後,又重新相會,開始了深交。歌德受到席勒那種不受環境影響,專心緻志進行創作的精神的鼓舞。在友情的搖籃裡,歌德一氣呵成,寫就了叙事長詩《赫爾曼和窦綠蒂亞》,修改了《葛茲·馮·伯利欣根》,完成了《浮士德》第一部。歌德“作為著名詩人複活了”。

從以上兩例不難看出,成才與逆境、順境沒有必然聯系。艾蕪、歌德之所以在不同條件下成才,是因為有一個内在動力,這個動力,就是對文學的執着追求。可以說,沒有追求,沒有動力,就不會成才。假如歌德不“作為詩人而複活了”,即對文學的追求的重新确立,那麼,也就不會有《浮士德》等作品的問世。

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内因是事物變化的依據,外因通過内因而起作用。成才也是這樣,即使條件非常好或者非常不利,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對事業的執着追求,他是絕對成不了才的。一個要想成才的人,沒有追求,沒有對事業執着的追求,空談逆境、順境是沒有任何用的。

有的大學生、研究生,走向社會後,由于隻滿足于學校的書本知識,成了儲藏知識的“書櫥”,卻成不了人才,一輩子平平庸庸,沒有什麼成就。相反,一些文化不高的人,在實踐中學習和鍛煉,成了各行各業的行家裡手。

所以,成才的必備條件是内在動力,這個動力就是對事業的執着追求。它就像輪船上的燃料一樣,沒有動力,是絕對到不了希望的彼岸。

關于不勤奮的名人的反面事例(職場觀點從艾蕪)1

關于不勤奮的名人的反面事例(職場觀點從艾蕪)2

關于不勤奮的名人的反面事例(職場觀點從艾蕪)3

關于不勤奮的名人的反面事例(職場觀點從艾蕪)4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職場资讯推荐

热门職場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