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有無無,自生自滅,此言不虛。生活玩味出究竟後,才知道濃與淡皆不是它的本色。”
“哦?那,如寂子,依你看,生活的本色是什麼?”
“清香,不濃亦不淡,‘濃妝淡抹總相宜’。”
“出躁子,你們聊什麼呢?不明不白的……”
“人家倆閑話,估計是吐露謀生受阻的無奈吧。”
“誰不受阻,誰不無奈?吐露一下繼續幹!”
“留步!‘自生自滅’是不管别人而隻顧自己的意思嗎?”
“不是。”
“哦?怎麼講?”
“事物的完真本質就是自生自滅。人,也不例外:‘自求多福’,不求無福。”
“噢——,這樣理解的,以往一直想偏了……”
如寂子種了些菜,納悶它們因為什麼長勢不盡人意,緩慢得很:是肥料給少了,還是給錯了呢?
出躁子反問:光想能知道?
“當如何?”
“入實求是,具體地了解,隻是看眼前的東西,作空殼的思考,不可能收獲正确的答案。”
“噢——……”
“出躁子,‘塵勞’是指什麼?”
“‘難管他人陷泥淖,隻慰吾心不染塵。’為你我自己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等而勞即是’塵勞‘。”
“沒記錯的話,你以前的原話是‘休管他人陷泥淖’,如今咋改成‘難管’了呢?”
“能說出狠話的人,大多心不狠。過去生氣,助人受冤——就像扶人被訛一樣。情緒的話往往不符合事實,‘難管’才是人世間的真相。”
“噢——。那,‘塵勞’低級嗎?”
“不要拿高低區别分離任何人,也比不出來,因為前提不同,結果就不同,——何況無低何來高。”
“對。與‘塵勞’對應的是不是‘功勞’?”
“是。為你我大家的生活、生存而勞就是‘功勞’。”
“‘你我自己’與‘你我大家’有何區别?”
“‘你我自己’隻專注自己,而‘你我大家’是将自己與别人無區别地關照,不分彼此,互助相成。”
“原來如此……‘苦勞’是什麼含義?”
“親嘗未知事物即苦勞,——古有‘神農嘗百草’,今如‘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就是‘苦勞’的典型例子。”
“嗚~噜噜噜噜,突然迷惑不解了,‘功勞‘是為你我大家,’苦勞‘也是為你我大家……——诶,’苦勞‘既然比’功勞‘還偉大,那咋會經常遇見抱怨聲音呢?”
“’苦勞‘正是因自己為大家,才會在遭遇不公時發出反對情緒哇。不平則鳴,大概率是出現侵占的情況了,也就是我們熟知的‘不勞而獲’,——不過,需要入實求是地詳察才能夠确認。”
“沒明白……”
“‘功勞’是不分彼此地大家一起勞(你我大家為大家),成果是歸功于你我大家的,非個人能夠或可以獨自承受,而‘苦勞’是你我自己為大家而不辭勞苦(往往常常是‘不覺勞苦’),正所謂‘勞苦功高’。‘為你我自己的辛苦勞累’是‘塵勞’,——别搞混淆了。”
“清楚了清楚了!多謝多謝!”
“再會。”
多和自然交流,多與社會對話,才是收獲真知識、追索真智慧的正确道路——可稱“不二法門”即唯一途徑。
“多謝了!”
補充一句:文化的傳承須謹慎,不敢馬虎;不少好東西都被折騰壞了,即使冠個“約定俗成”的“雅名”,卻也難掩偏離的問題。再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