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刻舟求劍真的錯了嗎

刻舟求劍真的錯了嗎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12 08:20:47

刻舟求劍真的錯了嗎?有一個故事相信大家都聽過有一個楚國人坐在船裡,不小心劍掉到河裡了别人勸他下河去撈,他說不要緊,我在船上做了記号,等我靠岸的時候就去找船靠岸的時候,當然找不到了,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刻舟求劍真的錯了嗎?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刻舟求劍真的錯了嗎(刻舟求劍真看懂了)1

刻舟求劍真的錯了嗎

有一個故事相信大家都聽過。有一個楚國人坐在船裡,不小心劍掉到河裡了。别人勸他下河去撈,他說不要緊,我在船上做了記号,等我靠岸的時候就去找。船靠岸的時候,當然找不到了。

這個故事記載在《呂氏春秋.察今》,《呂氏春秋》是呂不韋集合當時天下英才,也就是由他們的門客編撰的,刊印之後,在鹹陽城門懸賞一千金,隻要你能增删一個字。

《察今》篇有三個故事,第一個故事是講楚國軍隊攻打宋國,要過澭水,所以提前讓人做好水的深淺記号,以便第二天渡河,結果當天晚上暴雨,楚國人還是按原定記号過河,結果可想而知。

第二個故事就是刻舟求劍的故事。

第三個故事就是講一個人想讓一個嬰兒到江邊去遊泳,别人問為什麼你要将嬰兒扔到江中去遊,那人回答他父親遊泳水平很高,這嬰兒肯定會遊泳。

這三個故事合起來是呂不韋想表達一個觀點:應勢而為,應時而做

為什麼老是拿楚國人做例子呢?

古代的寓言都挺有意思,選用的寓言都挺有講究的,不是随便編一個故事。比如大家都知道的東郭先生與狼的故事。這隻狼是中山狼。為什麼不是其他地方的狼,而是中山國的狼呢?因為中山國在當時屬于夷,是中原諸侯國的敵對國。

呂不韋是秦之國相,他用楚國人為對象,自然也有他的用意。

楚國是秦國的主要對手,雖然楚國最後被秦始皇派王翦帶了60萬大軍給滅了。但是在呂不韋主政秦國前後那段日子,楚國在春申君黃歇的組織下,滅掉了魯國,成了秦國最主要的對手。趙國經曆長平之戰後,秦國二次進攻,黃歇派兵支援。後來還形成了以楚王為縱約長的聯盟軍隊對秦國形成壓力。

就算楚國被滅,也留下一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話,突顯楚國的真正實力。事實上後來滅秦的主力就是楚國的項羽。

所以拿競争對手作為嘲笑對象是一種很正常的行為。楚國很不幸就成了被嘲笑的對象。

有些人說這世界上哪有這麼傻的人,哪有人丢了劍,居然隻做一個記号,然後到了再找的。

真的沒有嗎?

最近有兩件事情很火,一件是李子柒的視頻收獲了很多外國粉絲,圈粉無數,被一部分人認為李子柒這種視頻是文化輸出,當然另一部分人自然不認同這是文化輸出。

第二件事就是繁體字的事情,有代表提出要恢複繁體字,理由是簡化字有損漢字的藝術美和規律性,不利于文化傳承。

這二件事情似乎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一件是自媒體,一件是教育類的。他們都涉及到一個共同的領域 ,那就是文化,涉及到文化的傳承及傳播的問題。

我們在嘲笑刻舟之人的同時,我們不得不承認他的做法是有可取之處的。丢了東西,做個記号,這本身沒有任何問題,這是我們習慣性的思維。

這種習慣性思維是有一個前途假設的,那就是位置是固定的。

所以陸地上生活習慣了,将這種經驗和認知帶到水上,那就成了有害的經驗了。

為什麼有人認為李子柒的視頻不是文化輸出,因為很多人覺得李子柒的視頻是經過包裝,呈現出來的生活,那是一種虛假的生活狀态。她輸出的也不是中華傳統經典文化。

真正對李子柒的視頻抱有看法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李子柒是一個自媒體作者,因為自媒體作者,商業包裝,商人,這些與錢直接相關的怎麼可能與文化輸出挂上鈎?他們認為文化輸出應該是高大上的。

我們聽過一個寓言:邯鄲學步。邯鄲的步伐算不算是一種文化輸出呢?因為邯鄲步伐特别優美,所以吸引了燕國壽陵少年學習,這難道不是一種文化輸出嗎?走路方式的輸出似乎也并不高大上。

有人認為簡化字是對有礙于文化傳承,我曾經也持這樣的觀點,那是二三十年前。為什麼我現在認可簡化字呢?因為時代在變,文字的作用就是用來交流,既然大家都認可了,你一定要讓别人回去,這不是刻舟求劍,那是什麼?

你認識甲骨文嗎?估計很少有人認識,為什麼不認識甲骨文,不影響我們的文化傳承呢?因為漢字古今有别,古代一字就代表很多意思,那是因為書寫成本高。現在書寫成本很低,往往幾個字組合才表達一個意思。所以字已經被詞取代這是客觀現實

至于李子柒的視頻,你不要把他看作自媒體的視頻,你将它看作是一部影視作品,一部呈現中國古風,某種生活狀态的影視作品,那是不是解決了文化輸出的争論問題?

我們不要嘲笑刻舟求劍那個楚人,一點也不好笑,因為我們時不時也會做刻舟求劍那個楚人。

既然聊到文化,那麼我們就再聊一下文化中的刻舟求劍。

春秋最大的笑話就是宋襄公,當時的戰争已經變得十分殘酷,而不是春秋早期類似體育競賽的戰鬥。宋襄公的思維一直還維持春秋早期的觀念,所以他要等楚國過泓水列好隊再戰,結果自然是大敗。

再比如諸子百家中法家代表人物有管仲,韓非,商鞅等人。

管仲在《管子》中提出的富民觀點:

國多财,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廪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商鞅在《商君書》中提出的是弱民的觀點:

民弱國強,國強民弱。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

他們一個為齊國争霸立下大功,一個為秦國統一天下打下基礎。他們的方法都有效果,那你說誰的好呢?

如果将管仲的方法用到秦國,将商鞅的方法用到齊國會發生什麼呢?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劉璋與諸葛亮治蜀的區别。劉璋暗弱,他采用的方法就是管仲富民之法,巴蜀因為吸引了很多中原混戰的難民,形成東州集團,再加上本土益州勢力,以及一些夷族,可以說是大家各有各的心思,别人對他的評價就是二個字“暗弱”,暗弱不是指他軟弱,因為他也有發狠的時候,比如殺了張魯的家人。暗弱指的是他無法整合各種勢力,最終被劉備輕松取代。

諸葛亮治蜀面臨比劉璋更複雜的局面,他除了面對劉璋要面對的這些勢力之外,還需要面對荊州系,劉備的元老系等等。諸葛亮采用商鞅之法用重罰,他通過削弱各種勢力,将他們擰成一股繩。

陳壽在《諸葛亮傳》的最後給出的評價是:

終于邦域之内,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

諸葛亮的用法是刑峻。如果不用峻法,或許當時的蜀漢早就散架了。

站在太平盛世的角度去看諸葛亮這種做法自然是不足取的,但是站在亂世呢?所以你認為誰厲害,就用誰的方法,那本身就有些問題。

所以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情況,面臨的問題不同,諸子百家為什麼有這麼多,除了國君的需求之外,更重要的就是每一個諸侯國所面臨的情況都不一樣。所以同樣是法家就會出現兩種完全不同對待老百姓的觀點。

今天不根據具體情況,就去讨論誰優誰劣,那無疑就又犯了刻舟求劍的錯誤。

所以刻舟求劍真的不是一個笑話,因為我們随時會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