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早上起來先晨讀

早上起來先晨讀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19 13:34:40

鹹酸飯就是菜飯,而“鹹酸”則是滬語,表示“菜肴燒得較鹹而有味”。

早上起來先晨讀(晨讀鹹酸飯上話)1

  最近因為封控,因材下鍋,很多人都在燒菜飯,鹹酸飯也成了一個高頻出現的詞。

  以前就經常會看到鹹酸飯或與鹹酸飯有關的文章,有時還展開讨論,參與者好像年輕人居多。如有的對鹹酸飯的名稱不大理解,認為鹹酸飯隻是鹹,卻沒有酸等。這引起我的好奇,心想這是個問題嗎?待拜讀有關文章并在網上搜索後,才感到還真是個問題。

  原來,網上對鹹酸飯的讨論,内容涉及各方面,連鹹酸飯的寫法也變得不同,甚至有寫成“寒酸飯”的。對用什麼食材,回答五花八門,簡單的是放莴筍葉、青菜,豪華的是放鹹肉、臘香腸,另加雞精等。而百度百科上“鹹酸飯”的詞條,釋義竟然這樣的:“鹹酸飯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傳統名點,屬于上海菜,鹹酸飯是上海浦東川沙、南彙本地人對鹹肉菜飯的别稱”,這真是“冬瓜纏拉(在)茄畝上”了。至于為什麼叫鹹酸飯,就語焉不詳,或者答非所問了。

  鹹酸飯既不是什麼名點,也不是菜,它就是菜飯,更是個道地(滬語不說“地道”,有歇後語“三年不種[棉]花——道[稻]地”等為證)的方言詞,或者說,它是個滬(吳)語詞,因為吳地也都燒鹹酸飯,都這樣叫,這是個農耕社會特色鮮明的方言詞。幾十年前,鹹酸飯是農村各家最平常不過的飯食。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說,燒鹹酸飯吃雖有調節口味之意,其實還伴随有生活的些許苦澀,主要是為節約糧食。一輩子在農村生活的我,自小吃鹹酸飯,長大後也不知燒過多少次鹹酸飯,更不知多少次看到過别人家的鹹酸飯,當然知道最原生的燒法。

  它的基本用料是大米(大,讀滬語音杜,與普通話講的包括籼米在内的大米含義不一樣)和綠葉菜。一般來說,鹹酸飯在冬季燒的次數會多一些。此時,“雙豐1号”“82-04”等品種的稻谷收獲并軋成新大米,這種米特别糯而香。好到什麼程度?當年流行一句話:不用菜也可吃完一碗(頓)新米飯。隻是已二十多年沒有吃到了。可能會有人說,現在市場上不是有很多高端米嗎?容我說句不客氣的話,吃過的,比不上,完全是兩個品種。

  燒鹹酸飯放青菜、卷心菜、莴筍葉都可以,甚至有放荠菜的,早年浦東陳行人胡祖德《滬諺外編》收的山歌中就這樣唱:“十月家家做寒衣,園地上菜蔬樣稀。惟有荠菜新上市,鹹酸飯裡算稀奇。”而又以莴筍葉為常用,它有股苦味,以前往往吃莴筍而不大吃葉子,就是現在吃,也會把中間粗葉脈捋掉後用鹽漬過。但莴筍葉另有股香味,似乎很适合燒鹹酸飯。

  至于放鹹肉、香腸等,恕我直言,沒有(不排除個别人家有)。當年買豬肉要用肉票,且每月數量有限,舍不得将如此珍貴的東東放到裡面,香腸則從未見過。農村人自有其他辦法,如為了增加香味而放黃豆。燒的程序是,镬子裡倒油,加熱後撒一把黃豆翻炒盛起,再倒油炒菜,然後将淘洗好的大米和黃豆倒入,加鹽(或醬油)和水,煮熟就好。

  鹹酸飯好吃,還依賴于農村柴竈。這種竈頭的竈肚很大,柴火可将整隻镬子包裹而上下左右受熱均勻。如果用花萁柴(棉花杆)這類硬柴燒,熄火後餘熱久久不散,鹹酸飯在镬子裡“滾”它一二十分鐘,镬底四周的飯慢慢變成暗黃色的鍋巴,有股焦香、鹹香的味道,特别好吃。我家現在有時會在煤氣竈上燒鹹酸飯,也有條件添加鹹肉了,隻是燒不出原來的那種味道,硬件不同,聊勝于無罷了。

  将菜飯取名為鹹酸飯,實在是恰當而名副其實的。年輕人看到“鹹酸”二字,并不了解方言中另有的含義,其實,它在方言中是個常用詞。拙作《莘莊方言》(2013年版)除有“鹹酸飯”外,還特設“鹹酸”詞條,釋義是“菜肴燒得較鹹而有味”,例句是“菜要燒得鹹酸眼好吃”(菜要燒得帶鹹一點才有味)。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口味重一點,之所以稱鹹酸飯,就是這個意思,它同白飯相比,不是“鹹而有味”點了嗎?農村中除了燒鹹酸飯,還有燒鹹酸粥的,方法一樣,将綠葉菜摻入,是水加得多一點燒成的菜粥。鹹酸粥,也就是“燒得較鹹而有味”的稀飯。(褚半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