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小夥郝帥從今年1月開始,不斷地邀請陌生來家裡吃飯。他的目标是花十年請10000人回家吃飯。來自各行各業的人,彙聚在他的方寸廚房裡,吃飯、趣味互動、傾訴心事……
他的廚房也被稱為現實版的“深夜食堂”。
朋友的激勵讓他萌生了請10000人的想法
“小時候,爸爸是一名廚師,媽媽經營一家鹵菜館30年,我是在美食的滋養下長大的,吃吃喝喝讓我覺得很快樂。”1986年,郝帥出生在渝北區的農村,受家庭影響,他從小對美食非常熱愛。
2019年底,從事教育培訓行業的郝帥擴大了門店規模,打算大幹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一下打亂了他的計劃,也讓他的創業宣告失敗,負債100多萬。
“那時候很郁悶,晚上都睡不着。”郝帥隻能把壓抑的情緒都釋放在做飯上。想起孩童時期家裡人來人往的快樂時光,他開始不斷嘗試邀請朋友到家裡吃飯。
“有一個朋友威威(化名),最開始我和他并不是很熟悉,有一次他來我家吃飯,在飯桌上,我才知道,原來他身患重病,需要換腎,而且曾一度想要放棄生命,但後面他看到自己母親辛勞的背影,他選擇再堅持堅持。”在那次美食分享中,威威的故事給郝帥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享受美食時分享的故事似乎更能打動激勵人。”摸索一番後,他決心用10年時間,邀請10000個人吃飯,和他們分享美食與故事。“我自己算過,平均每個月4-6次,我是可以承擔的。”郝帥說。活動從1月到現在,他已經邀請了500多人吃飯。
來吃飯的80%都是陌生人,他們在乎的并不是美食
“來這兒的有80%都是陌生人,他們來自各行各業,外賣員、律師、銷售員……”通過郝帥的廚房公衆号,陌生人便可以申請報名吃飯,隻需要填寫職業、喜歡的菜、參加原因、關于美食的故事等信息即可。“我不會按照申請人填寫的順序邀請。我喜歡飯局上陌生感多一點,大家都互相不認識,有種開‘盲盒’的感覺。”在收到報名信息後,郝帥會按照當天情況,随機邀請10個左右的陌生人赴局。
對于陌生人到來,郝帥也有自己的期望,“有的申請人在填寫表時很随意,這會讓我很難受,也許對他們來說,僅僅就是一份申請表,但對我來說,它意義非凡。我更希望能通過這個活動傳遞陌生人的善意和真誠。”
正如《深夜食堂》裡描述,成天加班、疲憊不堪的人、失戀痛哭的人、夢想受挫意志消沉的人、忘卻日常樂趣的人、被沉重的工作壓得透不過氣的人、因上司蠻不講理滿腹牢騷的人……他們彙聚在了方寸廚房裡,分享着彼此故事,傾訴着自己的人生。
“我覺得他們來這在乎的并不是美食,而像是在繁忙的城市中找到自己的參與感和融入感,把這當作樹洞,大哭大笑,彼此傳遞溫暖,相互鼓勁。”活動開始後,一次飯局便是一場人生故事,郝帥回憶,“我記得一次的飯局上一個小姑娘分享了一件事:她從小被親生父母遺棄,而後被人收養。前幾年她生了重病住進了ICU,看着同病房的人一個個逝去,她心裡很害怕,幸好男朋友和養父母沒有放棄她,不斷地鼓勵她積極治療,陪伴守護在她身邊,才把她從‘鬼門關’拉了回來。我當時覺得她很年輕,怎麼會經曆那麼多,很驚訝也很敬佩。現在那個姑娘已經和男友結婚,還生了可愛的寶寶。”
10000不是終點,更像是起點
在有了請人回家吃飯這個計劃後,郝帥學着通過自媒體平台,把自己的美食故事分享在網上。“很多人會質疑的,剛開始我還是會去解釋,但後面就不在乎了,做好自己的事就好了。”前不久,他也出了一本自傳式美食書——《小森活》。書裡有30個故事,記錄了一個80後的農家孩子,如何因為吃飯這件事,不斷成長與蛻變。
從1月到現在,郝帥樂此不疲地做着請陌生人吃飯這件事,從最開始,為做幾個人的菜飯,他一個人在廚房裡的單槍匹馬,到現在,即使有十幾個人吃飯,他也能穩若泰山。他不斷地“打怪升級”,“請10000人在我的計劃裡是10年左右,但或許還有下一個10年,20年,甚至更長。”郝帥對未來有着期許。“我希望未來我能邀請世界各地人來我的廚房,把中國美食與文化傳得更遠。”
潇湘晨報記者王茶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