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咽喉炎的症狀與治療?經常有患者由于“嗓子不舒服,咳不出來又咽不下去,吃了頭孢、阿莫西林、清熱解毒的中成藥等均無用,且症狀持續時間很長”來就診而如果我們不經過仔細檢查,經常會誤診為慢性咽炎,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反流性咽喉炎的症狀與治療?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經常有患者由于“嗓子不舒服,咳不出來又咽不下去,吃了頭孢、阿莫西林、清熱解毒的中成藥等均無用,且症狀持續時間很長”來就診。而如果我們不經過仔細檢查,經常會誤診為慢性咽炎。
定 義
反流性咽喉炎( laryngopharyngeal refux ,LPR)是指胃内容物異常反流入咽、喉及上呼吸道而引起的一種慢性症狀或黏膜損傷。胃蛋白酶、胃酸以及胰酶等可損傷咽喉黏膜組織,引起喉部炎、喉部接觸性潰瘍、聲帶肉芽腫、聲門下狹窄,喉痙攣、慢性咽炎、哮喘等。患病率有日益增多的趨勢。
病因與發病機制
機制不完全清楚,研究結果表明:反流性咽喉炎是多種因素及機制同時作用的結果,與胃食管反流疾病的發病機制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别。
推測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①屏障結構功能障礙,胃内容物反流至咽喉部造成損傷。
②咽喉部抗酸能力較弱,咽喉黏膜缺乏食管黏膜表面的抗酸保護機制,反流的胃蛋白酶和酸性物質可以直接刺激咽喉的黏膜,引起鱗狀上皮蛋白、碳酸酐酶、熱休克蛋白等變化,造成損傷,導緻咽部不适;胃内的酸性内容物直接損傷咽喉部所緻。
③迷走神經反射,反流物刺激食管遠端發生的迷走神經反射可以引起清嗓及慢性咳嗽,損傷聲帶黏膜。
④生活飲食習慣欠佳、精神抑郁緊張等也可導緻該疾病的發生。
⑤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也被認為是胃酸反流的誘因之一。
⑥幽門螺杆菌感染等。
圖片
症狀及體征
1、臨床症狀
反流性咽喉炎的症狀多變,多有聲音嘶啞,發音疲勞,口腔異味,喉部分泌物增多,頻繁清嗓,口幹,咽喉部異物感,吞咽不适,胃内容物反流,咽喉部疼痛,慢性或反複發作性咳嗽,呼吸困難等;少數患者可引起哮喘發作;在飯後、平躺等情況下,反流機會明顯增加,上述症狀更加明顯。多數患者可伴有程度不同的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狀,如胸痛、胃灼熱、反酸、胃脹等。
2、體征
使用常規纖維咽喉鏡檢查可見:①聲門後聯合區域的充血、水腫,長期反流後可出現杓間或後聯合區域增生;②聲帶肉芽腫或潰瘍;③雙側杓狀軟骨黏膜的充血和水腫;④假性聲帶溝;⑤聲帶水腫、血管擴張。
圖片
診 斷
1、喉鏡
反流性咽喉炎的患者在喉鏡下可以有以下病理變化:杓間水腫、假聲帶溝、環後區水腫紅斑、黏膜肥厚、聲帶息肉和潰瘍、喉室變淺或消失、咽部卵石樣改變、彌漫性喉炎、肉芽腫、聲門下狹窄、環杓關節僵硬等。但目前并沒有公認的可用于明确診斷的特異性喉鏡下表現。
2、量表
主要依據病史、症狀、體征、喉鏡檢查,對照反流症狀指數評分量表(refluxsymptomindex,RSI)和反流體征評分量表( reflux finding score , RFS)可作出初步診斷(表5-10-1、表5-10-2) ,若RSI>13分和(或) RFS>7分,可診斷為疑似反流性咽喉炎。這兩個量表分别對症狀及内鏡下反流相關喉部病變程度進行量化,有助于診斷及對治療效果的評估。但因為量表具有較大主觀性,所以不可單憑量表進行診斷。
圖片
表5-10-1反流 症狀指數評分表
圖片
表5-10-2反流體征評分表
3、24h食管-咽喉pH聯合抗阻檢測
24小時喉咽食管pH監測和咽部pH監測(DX-pH)是目前客觀診斷手段。24小時喉咽食管pH監測診斷指标:24小時咽喉酸反流事件≥3次或喉咽部pH值<4,總時間≥1%或24小時内喉咽反流面積指數(refluxareaindex,RAI)>6.3即可診斷。咽部pH監測(DX-pH)診斷指标:直立位時Ryan指數>9.41和(或)卧位時>6.79即可診斷。胃鏡檢查對該病的診斷和鑒别診斷有幫助。食管測壓對查找病因、診斷和治療有-定指導作用。反流性咽喉炎需與胃食管反流病相鑒别,胃食管反流病主要表現為胃灼熱、反酸,而咽喉部症狀如聲嘶、異物感表現較輕,pH監測和内鏡檢查示食管異常,咽喉部正常或輕度改變。
圖片
治 療
1、一般治療
保持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改變生活方式如床頭擡高,避免穿緊身衣服,餐後保持直立位,飲食以高蛋白質、高纖維素、低脂肪為原則,控制體重,避免煙、酒、濃茶、咖啡、可樂等的刺激性食物,少食多餐,睡前2~3小時停止進食,多嚼口香糖促進唾液分泌,改善食管清除能力。
2、抑酸治療
抑酸治療是最常用的内科治療方法。目前首選藥物為質子泵抑制劑,用于診斷/治療的患者,質子泵抑制劑建議至少應用8周,8周後評估治療效果,療效評估采用視覺模拟評分法(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評分,标準如下--顯效:症狀基本消失, RSI≤13分。有效:症狀改善50%以上,RSI降低,但仍>13分。無效:症狀無好轉,RSI無降低。有效者可以确診并繼續用藥,無效者建議行24小時喉咽食管pH監測等檢查,進一步明确診斷或除外診斷。療效不佳者,關注患者用藥依從性,優化PPI使用(包括增加劑量或更換PPI)。H受體阻滞劑可用于不能耐受PPI或維持治療的患者。必要時可加用促胃腸動力劑。此外,應避免應用降低食管下括約肌及影響食管動力的藥物,如β-腎上腺素受體激動藥、x-腎上腺素受體阻滞藥、抗膽堿能藥、鈣通道阻滞藥、地西泮、多巴胺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患者不可服用或慎用對胃粘膜有刺激的藥物。如阿司匹林等。
3、内鏡下或手術治療
如果積極内科藥物治療有效,但停藥後反複複發的患者,或因胃酸反流所緻危及,患者生命的并發症持續存在時,可考慮行增加食管下括約肌張力的外科治療。治療方式包括内鏡下治療和手術治療,最常用的内鏡下治療方式是食管微量射頻術和贲門縮窄術,而手術方式則是腹腔鏡下胃底折疊術,治療的目的均是通過恢複食管下括約肌張力以減少胃食管反流事件的發生。
雖然目前存在很多的咽喉反流相關的研究,但由于咽喉反流不僅涉及到耳鼻喉科,屬于多學科交叉性疾病,導緻診療上存在困難,還有待于深入研究和探索。
轉自ent時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