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分享這首《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作者,是被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
這首七律寫于唐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适時韓愈拼死谏言,卻慘遭貶谪潮州,被責令即日上道。
無奈,韓愈隻得孤身倉促上路,趕往千裡之外。
天寒地凍,其心中郁結無人訴說……待他走到藍田關口時,家眷還沒有趕上,倒是他的侄孫韓湘快馬加鞭追了上來。
于是,一篇經典誕生。
解析這首詩,自然是要聯系韓愈這次經曆。
理解他的苦悶不難,但苦悶之外,還有中國文人獨有的,非理性的詩意。
讓我們一邊聽歌,一邊分享這個悲壯的故事。
01
詩文解析,讀懂這個故事
元和十四年(819年),唐憲宗派使者前往鳳翔迎佛骨。
皇帝這一舉動,在民間引發了一陣信佛風潮。
韓愈看到這種風氣,寫下一篇《論佛骨表》,呈送到憲宗手中。
韓愈膽子有多大?
他開篇便寫道,那些長命百歲的皇帝都不信佛,反倒是那些信奉佛教祈求保佑的,大都遭到災禍:
“漢明帝時,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其後亂亡相繼,運祚不長。宋、齊、梁、陳、元魏已下,事佛漸謹,年代尤促,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後三度舍身施佛,宗廟之祭,不用牲牢,晝日一食,止于菜果,其後竟為侯景所逼,餓死台城,國亦尋滅。事佛求福,乃更得禍。由此觀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
說得直白一些:你作為皇帝,偏要供奉佛骨,難道想亡國不成?
果然,憲宗看完這一段怒不可遏,當場宣布要用極刑處死他。
好在群臣說情,韓愈才撿回一條命。
但憲宗也下令,讓韓愈立刻、馬上消失!
這才有了詩中描述的這一幕,韓湘追趕上踽踽獨行的叔父。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韓愈好像做好了死在路上的心理準備。
但細想之後不難看出,韓愈把一篇大不敬的《論佛骨表》送至皇帝面前,早已一心求死。
這樣一位文學大家,精通寫作,怎能不知此文會冒犯皇帝?
實在是内心急切,才将生死置之度外。
所以别看他詩裡寫得凄冷,到了蠻荒的潮州,轉頭便收拾心情重新上表勸谏……
遠在長安的憲宗收到奏折,無奈感慨道:
“韓愈愛護朕,朕難道不知道?但韓愈身為人臣,不應當說人主奉佛就位促壽短。”
皇帝哪裡懂,“文死谏”說的就是韓愈這樣的人。
類似的事,韓愈做過不止一次。
貞元十九年(803年),關中地區大旱,時任監察禦史的韓愈在查訪後發現,災民流離失所,四處乞讨,關中餓殍遍地。
目睹嚴重的災情,韓愈痛心不已,但當時負責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實封鎖消息,謊報稱關中糧食豐收,百姓安居樂業。
了解實情後,韓愈憤怒不已,上《論天旱人饑狀》疏,乞求皇帝減免賦稅,放糧赈災。
《禦史台上論天旱人饑狀》中寫道:
“至聞有棄子逐妻以求口食,拆屋伐樹以納稅錢,寒餒道途,斃踣溝壑。”
“沿途到處是逃荒要飯的饑民和餓死路邊的屍體,人們衣不遮體,不僅賣兒賣女,拆房賣地,而且竟以人屍充饑……”
真正的文人,為國為民,時刻做好了死谏的準備。
這是真正的文人才有的,“非理性的詩意”!
02
詩文注解,看懂這首詩
譯文:
一篇谏書早晨上奏給皇帝,晚上就被貶官到路途遙遠的潮州去。
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殘餘的生命。
雲彩橫出于南山,我的家在哪裡?在白雪厚積的藍田關外,馬也停住腳步。
知道你遠道而來定會有所打算,正好在瘴江邊收殓我的屍骨。
重點詞句注釋:
(1)左遷:降職,貶官,指作者被貶到潮州。
(2)藍關:在藍田縣南。
(3)湘:韓愈的侄孫韓湘,字北渚,韓愈之侄。
(4)一封:指谏書,即《論佛骨表》。
(5)朝奏:早晨送呈奏章。
(6)九重天:皇帝的宮阙,這裡代指皇帝。
(7)路八千:泛指路途遙遠八千,不是确數。
(8)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殘年:想替皇帝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殘餘的生命。弊事:政治上的弊端,指迎佛骨事。肯:豈肯。衰朽(xiǔ):衰弱多病。惜殘年:顧惜。
(9)雪擁藍關馬不前:立馬藍關,大雪阻攔,前路艱危,心中感慨萬分。擁:阻塞。
(10)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知道你遠道而來定是有所打算,正好在瘴江邊收斂我的屍骨。意思是此去難以生還。骨:屍骨。瘴江,泛指嶺南河流,舊時說嶺南多瘴氣,人碰上就要生病,而潮州就在嶺南。
03
最後,布置一個“小作業”:
你心目中,最能展現文人風骨的詩句是?
我先來: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杜甫
歡迎大家踴躍留言,評論區寫出你心中的文人風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