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關于大蒜的曆史傳說

關于大蒜的曆史傳說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4 10:13:19

大河報·豫視頻記者 劉瑞朝

關于大蒜的曆史傳說(文化博覽大蒜引自西域)1

“五一”假期,立夏前夕,“瓜蒜之鄉”中牟的新蒜初上市。看似粗鄙、其味較重的大蒜,曆史上有不少雅事趣事。大家可能知道,大蒜是張骞通西域後引進過來的;大家未必知道,大蒜其實也是葷菜之一,生吃容易上火,熟食容易亂性。

唐代詩僧熟肉蘸蒜醬吃,清代李漁揚言終身不吃大蒜。魏晉時期知名美男、“小鮮肉”潘安,也願意在自家院子裡種幾棵蒜。宋代還有蒜瓜和蒜梅,其做法就在當時一位廚娘所寫的美食書中。

關于大蒜的曆史傳說(文化博覽大蒜引自西域)2

【淵源】大蒜和香菜都是古代“進口”的 中國原生有小蒜

在中國古代的典籍中,名字裡帶蒜的植物有不少,比如小蒜、山蒜、卵蒜、澤蒜、石蒜、猴蒜,大蒜、胡蒜等等。那麼,如今我們熟悉的大蒜,應該屬于上述哪一種?

中國古代農學家、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對大蒜的來源有記載。“蒜字從祘(音蒜),諧聲也。又象蒜根之形。中國初惟有此,後因漢人得胡蒜于西域,遂呼此為小蒜以别之。”

對于小蒜和胡蒜區别,賈思勰引崔豹的《古今注》進行了描述,“蒜,茆蒜也,俗謂之小蒜。胡國有蒜,十子一株,名曰胡蒜,俗謂之大蒜是矣”。

由此可見,大蒜也是舶來品。而上述古籍中提到的小蒜,也是狹義的中國原産種類。大蒜來自西域,賈思勰引王逸的記載,“張骞周流絕域,始得大蒜、葡萄、苜蓿”,又引西晉張華的《博物志》,“張骞使西域,得大蒜、胡荽”。胡荽,也就是今日的香菜。對于不吃香菜和大蒜的人來說,張骞的功過是非,便需重新定義了。

關于大蒜的曆史傳說(文化博覽大蒜引自西域)3

東漢文學家延笃(南陽犨人)在《與李文德書》中直接寫道,“折張骞大宛之蒜,歃晉國郇瑕氏之鹽”。将張骞與大蒜聯系到一塊兒,更進一步說明了大蒜來自西域。

關于大蒜的曆史傳說(文化博覽大蒜引自西域)4

【品味】大蒜是葷菜 清代李漁揚言終身不吃大蒜

大家未必知道,大蒜在中國古代不算素菜,而是葷菜。東漢文字學家許慎《說文解字》記載,“蒜,葷菜”。

賈思勰這樣解釋,“蒜乃五葷之一,故許氏《說文》謂之葷菜。五葷即五辛,謂其辛臭昏神伐性也。練形家以小蒜、大蒜、韭、芸苔、胡荽為五葷,道家以韭、薤、蒜、芸苔、胡荽為五葷,佛家以大蒜、小蒜、興渠、慈蔥、蔥為五葷。”

五葷便是五辛,辛辣而臭,“雖各不同,然皆辛熏之物,生食增恚,熟食發淫,有損性靈,故絕之也”。也就是說,生吃容易生氣上火,熟吃了影響心神,有損性靈,所以有些人選擇不吃。

不過,正所謂蘿蔔白菜,各有所愛。有人愛吃蒜,有人堅決不吃蒜。比如中唐名相裴度有言,“雞豬魚蒜,逢著則吃。生老病死,時至則行”,以“裴度語”的标題被列入全唐詩中。裴度平定淮西之亂,至今中牟縣境内還有裴度廟,紀念這位中唐名相的功勳。

清代美食家和戲劇家李漁,則堅決表示不吃蒜。他在《閑情偶寄》飲馔部的蔥姜蒜部分這樣寫道,“蔥、蒜、韭三物,菜味之至重者也。菜能芬人齒頰者,香椿頭是也;菜能穢人齒頰及腸胃者,蔥、蒜、韭是也”。

态度很明确,愛吃香椿頭,不愛吃蔥、蒜、韭。但是,那個時候還是很少人吃香椿頭,很多人都愛吃蔥、蒜、韭。原因是“椿頭之味雖香而淡”,不如“蔥、蒜、韭之氣甚而濃”。社會上的人都是重口味,不怎麼待見小清新。

所以,他發誓說,“蒜則永禁弗食”,永世不吃蒜。雖然他說蔥不吃,但是如果人家菜裡放蔥了,他也能接受。韭菜呢,可以吃剛發出來的芽,是因為韭菜的“孩提之心未變”。

關于大蒜的曆史傳說(文化博覽大蒜引自西域)5

【史事】潘安其實也吃大蒜 皇帝落魄時吃大蒜鹽豉配粗米飯

并不是隻有粗俗的人吃大蒜,體面優雅的人喝咖啡,在中國古代,體面優雅的人也吃大蒜。

代表人物有兩個,都是西晉末年的風雲人物。一個是頗受年輕女孩追捧的“顔王”潘嶽,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潘安。看他在《閑居賦》裡是怎樣規劃的。“爰定我居,築室穿池……菜則蔥韭蒜芋,青筍紫姜……”。他謀劃自己的居處,在菜地裡要種上花草樹木,還要種上李漁所厭棄的“蔥韭蒜”。

另一個是當時的九五之尊晉惠帝。晉惠帝,就是那個得知災民吃不上飯,反問道“何不吃肉糜”(咋不喝肉湯)的皇帝。但在直接導緻西晉滅亡的八王之亂中,這個皇帝“惶惶如喪家之犬”,成為諸王手裡的籌碼,被他們抓來抓去,經常吃不上飯。

盧綝《晉四王起事》有記載,“成都王穎,奉惠帝還洛陽道中,于客舍作食。宮人持鬥餘粳米飯以供至尊,大蒜鹽豉。到獲嘉市粗米飯,瓦盂盛之。天子啖兩盂,燥蒜數株,鹽豉而已”。當時“八王”之一的成都王司馬穎送晉惠帝回洛陽,到獲嘉的時候,去買粗米飯,用瓦盂裝着,晉惠帝一口氣吃了兩盂,配菜是大蒜和鹽豉。

而在後來的南北朝時,就有一道生魚片中的調味品,裡面含有大蒜。賈思勰在《齊民要術》裡講了怎麼做這種“金齑”的。“蒜一,姜二,橘三,白梅四,熟栗黃五,粳米飯六,鹽七,酢八”,其中,“蒜,淨剝,掐去強根,不去則苦”。

關于大蒜的曆史傳說(文化博覽大蒜引自西域)6

【菜品】宋代的蒜瓜、蒜梅怎麼做 當時著名廚娘的書裡有答案

知道蒜瓜和蒜梅是什麼的?又是怎麼做成的?

宋代浦江吳氏(當時著名廚娘)在《中饋錄》裡有記載。

蒜瓜的做法是,“秋間小黃瓜一斤,石灰、白礬湯焯過,控幹。鹽半兩腌一宿。又鹽半兩,剝大蒜瓣三兩,搗為泥,與瓜拌勻,傾入腌下水中,熬好酒、醋浸着,涼處頓放”。

秋天的小黃瓜,弄上一斤,用白灰、白礬水焯過後,把裡面的水控幹,用半兩鹽腌上一晚上。之後,再用半兩鹽,三兩大蒜瓣,搗成泥,和黃瓜拌勻,然後倒進腌水中,用熬好的酒、醋浸泡,放在涼地方。蒜冬瓜、蒜茄子,也是一樣的做法。

另一道美食是蒜梅。做法是二斤青硬梅子,一斤大蒜,剝幹淨,炒上三兩鹽,添水煎湯,浸泡蒜梅。五十天後,鹵水變色後,再把蒜梅倒出來,再把鹵水煎熱,等晾涼了,再倒進瓶裡面。七個月後,拿出來吃,梅的酸味沒有了,蒜的葷氣兒也褪去了。

唐代詩僧寒山,也在詩裡寫了蒜做的美食。“憐底衆生病,餐嘗略不厭。蒸豚揾蒜醬,炙鴨點椒鹽。”(《詩三百三首》)蒸大肉,蘸着蒜醬吃。

唐代詩人吃蝦,也是配着蒜的。他在《索蝦》中寫道,“姑孰多紫蝦,獨有湖陽優……所以供盤餐,羅列同珍羞。蒜友日相親,瓜朋時與俦”,把大蒜當做朋友,可見美食就蒜,越吃越有了。

來源:大河報·豫視頻 編輯:屈珂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