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史鐵生(1951一2010)中國作家、散文家。代表作品有長篇小說《務虛筆記》 ,散文、随筆集《病隙碎筆》《我與地壇》,中短篇小說集《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命若琴弦》等。
課文主題歸納:
本文記叙了“我”第一次殷切地盼望母親帶“我”出去玩卻未能如願的經曆,記錄了“我”從滿懷希望到失望透頂,直至徹底絕望的心理變化過程,表現了“我”細膩而敏感的情感世界,以及孩童世界與成人世界存在的鴻溝。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概述“我”在“那個星期天”經曆了一場盼望。
第二部分(2~6):描寫“我”從滿懷希望、興奮雀躍到疑窦暗生,但是仍然在焦急萬分中耐心等待,卻終于徹底絕望的過程。
第三部分(7):叙寫“我”在希望落空後倍感傷心以及母親對“我”的安慰。
近義詞:
盼望——渴望 答應——答允
想象——幻想 耽擱——耽誤
急遽——急速 驚惶——驚慌
消逝——消失 荒涼——冷清
反義詞:
答應——拒絕 明媚——昏暗
簡單——複雜 缥缈——清晰
漫長——短暫 急遽——緩慢
每課一題:
說說在那個星期天裡“我”的心情經曆了什麼樣的變化。
答:在那個星期天裡,“我”經曆了從等待開始時的萬分期待、心懷歡喜,到繼續等待時的耐心、仍然有所期盼,再到等待未果時的焦急萬分,直到最後等待結束、期盼落空的過程。
《 匆匆》和《那個星期天》都表達了作者真實的情感,這兩篇課文在表達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點:《匆匆》和《那個星期天》的情感抒發都真切、自然。
不同點:《匆匆》運用了拟人、比喻、誇張等修辭手法,用詩意的語言将抽象的事物表現出來,既表達了朱自清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和惋惜之情,又能激發讀者的共鳴。
《那個星期天》從孩童的視角觀察世界,所描寫的行為舉止均充滿濃濃的孩童氣息。這稚子内心的感受通過作者看似随意而絮叨的語言表達出來後,更能夠讓人深受感染。
圖文解讀
同步練習
圖文解讀
同步練習
溫馨提示: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可下載電子版
參考答案:
一、讀拼音,寫詞語。
明媚 磚頭 螞蟻 唠叨 羁絆
耽誤 綻放 惶恐 依偎 吻合
二、比一比,再組詞。
媚(明媚)蟻(螞蟻)澱(澱粉)吻(吻合)偎(依偎)
眉(眉毛)儀(儀态)綻(綻放)勿(請勿)畏(畏懼)
三、多音字組詞。
ái 挨打 huànɡ 晃動
āi 挨着 huǎnɡ 明晃晃
四、近義詞。
盼望—(期望)昏暗—(陰暗)荒涼—(荒蕪)一聲不吭—(一言不發)
五、反義詞。
昏暗—(明亮)綻開—(凝合)急速—(緩慢)
惆怅—(喜悅)一聲不吭—(喋喋不休)
六、用合适的詞語填空。
(翻看)畫報 (綻開)的泡沫 (急速)的變化 (惆怅)的黃昏
七、選擇恰當的詞語填到句中的括号裡。
缥缈 渺小
1.在宇宙萬物中,人類的存在無疑是非常(渺小)的。
2.周圍的光線漸漸按下去,知道越來越(缥缈)。
高傲 傲氣
3.人可有傲骨,但不可有媚氣;人不可有(傲氣),但可有正氣。
4.再清香的花離不開泥土的哺育,最(高傲)的葉子忘不了樹根的恩情。
八、請根據意思,寫出相應的詞語。
1.形容徹底地翻檢、搜查。(翻箱倒櫃)
2.指沉默不語,一句話也不說。(一言不發)
3.低沉郁悶。(沉郁)
4.形容隐隐約約,若有若無。(缥缈)
5.急速。(急遽)
6.人煙少,冷清。(荒涼)
九、根據課文内容回答問題。
1.“起床,刷牙,吃飯,那是個春天的早晨,陽光明媚。”這句話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寫出了當時“我”做這些事情是多麼歡快和迅速,從側面寫出了“我”的期盼。
2.我”為什麼對這一天的記憶如此之深?
因為這是“我”的第一次期盼,而且盼望了很久,但母親最終沒有兌現承諾,給“我”幼小的心靈帶來了極大地苦痛,所以“我”記憶如此深刻。
3.在文章中,你認為這是一位怎樣的母親?
是一位真實而又矛盾的母親。她為生活操勞,深愛自己的孩子,對于沒法完成對孩子的承諾,滿懷歉意,但是她也是容易忽略孩子感受的人,她一次次用話語敷衍孩子,最終沒有遵守承諾,給孩子留下了心理傷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