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能否被點燃、被激發,關鍵在于父母。
“說過多少遍了,不要把家裡搞得這麼亂!”
“能不能把衣服穿好,不要歪歪扭扭的,這麼大了,懶得再說你。”
“快點吃飯,不要磨磨蹭蹭的?”
“怎麼這麼笨,這麼簡單還能寫錯了!”
……
曾經怎麼看都可愛的寶貝,哪怕是搞破壞,都覺得是一個聰明的小搗蛋,為啥後來就變成了父母眼中滿身缺點的“麻煩鬼”?
急脾氣、不懂禮貌、調皮搗蛋、膽小害羞……孩子的缺點越來越多。
《正面管教》一書中的一句話:
“如果你覺得教育孩子很痛苦,那一定是你用錯了方法。”
孩子和自己對着幹,不聽話,的确很讓父母感到沮喪無奈,但這背後,其實往往是父母出了問題。
如果懂得以下這四種思維,相信我們對孩子的教育,一定能發揮奇效。
01 警惕“刻闆”效應:
放下對孩子的偏見、成見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親子咨詢案例:
在一次咨詢中,孩子的媽媽去開會了,爸爸先跟咨詢師說了孩子前一天的情況,他說:
昨天晚上吃飯,孩子總是離開桌子,到處溜達;
玩遊戲的時候,一興奮就蹦蹦跳跳,跟他說這樣會影響樓下的人,也不聽;
做了很長時間手工,最後不收拾桌子;
刷牙洗漱已經很晚了,還糾纏着讓我給他講故事。
聽爸爸的描述,你可能會覺得孩子各方面表現都不夠好,讓人很頭疼。
恰好這時候媽媽工作結束,加入咨詢,而她描述的完全是另外一個版本:
昨天孩子回來很高興,跟媽媽擁抱,說“我好愛你”;
吃飯的時候,确實離開兩三次,但晃悠一下,沒用提醒,自己就回來了,這已經很有進步,以前最多他會離開七八次;
孩子玩遊戲主要是在沙發上跳,偶爾一兩次才跳到地上;
做手工的時候,特别投入,狀态很好,做得很細膩,很有美感,做完心滿意足。然後自己主動去刷牙洗漱了;
要講故事,确實強烈地說服爸爸媽媽,我們都沒答應,他也沒生氣,就睡覺了,很好說話。
對比兩種視角,媽媽積極,爸爸消極,這是顯而易見的。
同一個孩子,同樣的事情,在不同人眼裡為何有這麼大的不同?
“刻闆效應”顯示,孩子習慣被别人用消極的老眼光看待的話,隻會越來越沒有信心,産生更強烈的反抗情緒。
即便他有改變、進步,父母的偏見往往也會打擊他的積極性,傷害他的自尊心,破壞親子關系。
《智慧教養》中有這樣一句話:
“錯誤的教養方式制造出錯誤的孩子,它們因此衍生出的影響,遠比父母想象中多得多。”
孩子一旦被貼上某種“不好”的标簽,很容易會成為标簽所标定的人。
智慧的父母,懂得放下對孩子的成見。
他們會把孩子的進步看在眼裡,把他的改變放在心上,不斷肯定、鼓勵和表揚。
02 打開“期待思維”:
孩子的問題,也有好的一面
心理學上有一張流傳很廣的圖:
專注看黑色部分,會看到“惡魔”;但換個角度,隻看白色部分,看到的就是“天使”。
教育孩子亦是如此,如果一直聚焦在他的問題上,難免會覺得孩子一無是處,哪哪都是毛病;
然而不再拘泥于問題,跳出來看,把孩子遇到的困難視為成長的機會,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說到底,孩子好不好,關鍵在于父母怎麼看。
多尊重他的“與衆不同”,期待他活出最特别的自己。
孩子才有可能被激勵、被點燃、被喚起,努力成為自己心裡最想成為的樣子。
03 發揮“雪球效應”:
改變從小事做起,從興趣入手
孩子優不優秀,和剛上小學時找沒找到興趣點有關。
有的喜歡數學,父母願意花時間指導,随着學得越來越深入,孩子的體驗越來越好,愛上學習是遲早的事;
可有的明明英語學起來吃力,父母還整天逼他,不斷強調他笨、不愛學習,他自然越來越失敗。
這種現象,就是著名企業家巴菲特說的“雪球效應”:
每一個孩子在成長初期,如果手裡的雪足夠濕,獲得足夠的起始優勢,那麼雪球就會越滾越大,優勢越來越明顯。
即是說,想提升孩子的能力,改善他的行為,就要從小事開始,挖掘出孩子的興趣點、閃光點,不斷重複,帶動孩子擁有更大的動力,不斷自我提升,促使孩子成為更優秀的人。
想起紀錄片《零零後》裡的池亦洋。
小時候的他,整天在幼兒園稱霸,拿着棍子到處“欺負”小夥伴,實在讓人頭疼。
上小學,還一度因為學習差,常常被老師留堂開小竈,自信心嚴重受到打擊。
直到有一天,父母發現他喜歡橄榄球,有很高的運動天賦,便慢慢調整了對他的期待和目标,讓他接觸橄榄球,從他從感興趣的事情開始做起。
曾經的差生,幾乎喪失了學習的動力,卻因為橄榄球這件小小的事情,熱情重新被點起。
綠茵場上,池亦洋學習基本功,堅持不懈做練習,技能一步步提升,日積月累,成了球隊不可或缺的一員。
正是這份成功的經曆,讓他意識到自己能行,逐漸有信心去面對學習,申請出國留學,努力克服每一個面臨的難題。
引導孩子從簡單易行的小事做起,讓他獲得充分的成就感,以此鼓勵他、帶動他,讓他力上加力,實現更大的蛻變和飛躍。
04 巧用“正面強化”:
塑造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
相信不少父母試過這樣:
看到孩子哪裡出問題,都會本能想着如何解決、嚴肅教育,試圖将壞毛病扼殺在搖籃裡。
但教育心理學指出:
強化塑造孩子的行為,正面強化(獎勵)的效果遠比負面強化(懲罰)要好。
如育兒專家在《50個教育法》裡分享的:
企圖用斥責改正孩子壞毛病的做法,隻會出現反效果。
所以兒子三四歲無法好好自己吃飯,她不是急着用口頭提醒去糾正,而是在兒子慢慢能利落進食時,頻繁表揚兒子:“吃得真好呀,太棒了!”
偶爾也會和兒子說:“和媽媽兩個人一起,試試看像英國貴族一樣優雅地吃飯吧。”
就這樣,兒子掌握了餐桌禮儀,上小學後已經不再有這方面的問題了。
很多時候,孩子做不好,或自我覺得表現不如别人,父母不斷強化他好的一面,發自肺腑肯定他,更容易激發他的積極性。
他會愈發主動審視自己,努力提升,不斷拓展這些優點的無限潛能。
一個媽媽去開家長會,結果老師告訴這個媽媽,他的孩子全班最差,最多坐三分鐘就會分心。
這位媽媽回去以後跟孩子說:“老師表揚你了,說你現在能坐三分呢,進步很大。”
孩子非常興奮。
他慢慢能坐住五分鐘、十分鐘了……
這位媽媽就用這種方法一直把孩子送進了清華大學。
其實這就是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也叫“期待效應”。
有一個世界級的大騙子,叫羅森塔爾,他是世界著名的心理學家。
有一個世界級的大騙子,叫羅森塔爾,他是世界著名的心理學家。
有一次他到一個學校,随便挑了十幾個孩子,硬說他們是天才,結果八個月後,學校的校長和老師們真的發現這些孩子進步明顯,慢慢變成了天才。如果熊孩子讓你很抓狂,你很難發現孩子的閃光點,來看看躲在孩子的缺點後面到底是哪些天賦吧!
發現孩子的缺點原來可能暗示着他異于常人的天分後,大家心情有沒有好一些呢?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這句話足以說明伯樂的重要性,父母需要做的,就是當一個能發現孩子身上優點的伯樂。
越是能發現孩子閃光點的父母,越能帶給孩子正向的激勵。
童年并不遙遠,我們當下陪伴孩子成長的每一天,就是孩子正在經曆的童年。
将來,孩子會怎樣回味自己的童年?
是被不斷地質疑、打擊,還是被尊重和理解?往往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最後這個暖心小方法,你也可以試試:
我用便條貼記下孩子“發光”的每個小時刻,貼在彼此都看到的地方,互相分享。
慢慢地,便積累了很多孩子的優點!
愛迪生所以能夠成為偉大的發明家,正因為他有一位善于發現他優點的偉大母親。
愛迪生上小學時,學校買來了新教具,他很好奇,全給拆了,又裝不回去,氣得老師請來了他的媽媽。
老師對愛迪生的媽媽說:
“你的兒子太愛拆東西了,你要讓他改改這個毛病!”
沒想到他媽媽竟這樣回複:
“老師,我看你不對喲!我觀察我兒子很久了,他跟别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喜歡拆東西,你叫他改掉這一點,那我兒子不就跟别人一樣了嗎?”
愛迪生的媽媽是那麼相信這是兒子最大的優點。
喜歡拆東西,實際上就是好奇心強,是智商開發的動力。
正是受到媽媽的鼓勵,愛迪生的動手能力越來越強,終于成為20世紀對人類貢獻最大的科學家之一。
可以說,沒有愛迪生的母親,就沒有愛迪生的成功。
是她發現了兒子的與衆不同之處,發現了兒子的才能,也保護了兒子珍貴的好奇心。
父母發自内心地接納孩子、認同孩子,孩子才能放下别人的眼光,坦然做自己。
即使被全世界用異樣的眼光打量,他也依然活得強大而自信。
台灣散文家林海音曾說:每個人生理上的童年終将消逝,但心靈的童年總會伴随終生。這句話十分貼切的表達了童年對人一生的影響。
童年并不遙遠,我們當下陪伴孩子成長的每一天,就是孩子正在經曆的童年。
将來,孩子會怎樣回味自己的童年?是被不斷地質疑、打擊,還是被尊重和理解?往往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05 孩子的成長,滲透着父母的汗水和用心。
他的每一個進步,每一次改變,挑戰着父母的耐心,還有眼界。
最好的教育,就是放下成見,心懷期待,看到他的閃光點,不斷正面肯定和鼓勵。
相信在這種愛和關懷下,孩子一定會慢慢變得更優秀,更自信,積極面對生活的點點滴滴,勇往直前,健康長大。
愛是深深的理解與接納。
孩子每一個“閃閃發光”的小時刻,
都需要被父母接納和看見。
▍ 聲明:本文整理自家庭教育義工,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本公号刊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随時與我們聯系協商,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