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南方就被稱為“蠻夷之地”,曆史上的很多大臣和名人都曾經被流放到南方,很明顯這就意味着南方在當時絕對不是什麼好地方。可是到了今天,南方的經濟明顯要比北方好,人們還紛紛南下尋找機會淘金,那麼問題來了,南方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超越北方的,其背後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先來了解一下南方和北方是怎麼劃分的。中國南北方的分界線,為秦嶺淮河一線,這雖然是根據地理上的山川河流分的,但卻能夠精準的将南方和北方分開,因為非常巧合的是一月份0℃的等溫線也基本與之重合。
自炎、黃二帝起,北方在中國的政治、經濟等方面占有更為重要的地位,這種情況一直到南北朝時期才開始慢慢發生了變化。大家都知道,随着五胡亂華,大量中原人士迫于生計,逃避戰亂到南方,同時也就将先進的農業技術及文化等等一并帶了過去,南方開始慢慢種植粟、麥、黍、豆等北方農作物。
至于南方的為什麼還能夠後來居上,那是因為它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方面的優勢:
隋炀帝時期,大運河被開通了,而且後面的曆朝曆代都在不斷的治理修繕南北運河,這就大大增加了南北方農業、技術、文化等等一系列的交流,縮小了雙方的差距,這是“地利”。
唐朝的安史之亂、北宋時西夏和遼對中原的侵略,使得更多的中原人被迫遷徙到了南方。特别是安史之亂以後,南方的人口甚至已經超過了北方,到南宋時,以江浙為中心的南方地區更是成為了中國最主要糧食産地。與此同時,南宋實施“農商并重”的國策,商業也得到了大大的加強,出現了臨安、揚州、成都等全國性的商業城市和發達的商業網絡,這對于經濟發展的意義不言而喻。在南宋時期,商業的稅賦首次超過了農業的稅賦,這也标志着中國經濟逐漸從一個農業大國慢慢開始向文明程度更高的商業大國的轉變。那時候,我國對外貿易非常發達,有泉州、廣州、甯波、杭州、溫州、江陰、上海華亭、浙江海鹽等20多個港口,有貿易關系的國家和地區多達60多個,從南洋、西洋直至波斯灣、地中海以及東非地區,這是“人和”。
南宋時,南方經濟超越北方還有氣候上的原因。兩宋時期,我國的氣候進入了寒冷期,原來北方可以見到大象、水牛、竹鼠等熱帶動物,南宋後期開始慢慢就見不到了,原來北方到處都有竹子,慢慢的也沒有了,随着整體溫度的下降,南方的氣候更适合生活以及農業的生産,這是“天時”。
當時,商業的發展既是當時情況所迫,又有着曆史的必然。大家都知道,中國自古以來就是重農抑商的,從李悝變法、商鞅變法以及漢文帝的重農措施等等,都是鼓勵農業、抑制商業。一方面,秦、漢時生産力較低,例如秦朝時期,一個成年人的勞動的産出隻夠1.5個人吃,而商人本身不從事生産,相當于一個商人需要兩個農民養活,同時,商人通過商品交換和高利貸盤剝農民,這不利于社會的穩定,再加上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把人民固定在土地上更有利于統治。到了宋朝時,農業有了長足的進步,已經可以解放出很大一批人口從事商業和手工業,這也客觀上為商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也就是從南宋時期開始,我國南方的商業發展較北方更為迅速,而且随着生産力的提高,商業在經濟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南方在整個國家經濟體系中也就越來越重要。到了明朝,手工業生産在經濟上已經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杭州、蘇州、上海、南京、景德鎮等地方,絲織手工業的發展盛況空前,以蘇州為例,織機多達上萬台,工匠有五、六萬人,當時的民諺說“買不盡的松江布,收不盡的魏塘(今浙江嘉善)紗”。另外還一個就是明朝有名的“南北榜”,因為南方學生的考試成績普遍比北方好,所以在科舉考試時朝廷為了平衡南北方的利益,不得已隻能将南方的考生和北方的考生分開列榜,于是就形成了“南榜”和“北榜”兩個榜。我們都知道,教育和經濟的發展程度是密不可分的,南方的教育水平高,也從側面說明了南方的經濟大大強于北方。
綜上所述,自南宋時期開始,随着生産力的發展和商業的興起,南方的經濟逐漸超越了北方并一直持續到今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