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疲憊日子裡的一點光?“醫者仁心,吳老千古我們無法抵擋浪潮,但永遠記得燈塔”,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他是我疲憊日子裡的一點光?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醫者仁心,吳老千古。我們無法抵擋浪潮,但永遠記得燈塔。”
“爺爺放心,定會牢記教誨,仁愛待人。願星河璀璨,一路也有無盡的愛與溫暖将您環繞。”
一束束寄托哀思的菊花,漸漸環繞成花海。紅着眼眶的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邊走邊回憶着過往的故事。昨天,上海的天終于晴了,明媚的陽光照進靈堂前的花海,映照着無數張卡片上的道别。留言卡上的訴說,字字動人,可那位老人,再也聽不見了。
一匹不知疲倦的“老馬”走了。5月22日13時02分,“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院士走完了他的傳奇人生。從17歲立志回國從醫報國,到97歲仍然奮戰在無影燈下,他仿佛就是為了戰勝威脅人民生命的肝癌,而來到這個世界。
在手術中的吳孟超院士資料圖(下同)
在他出生的時候,還沒有一個中國醫生做過一例成功的肝髒外科手術。1960年,他打破了這個尴尬的紀錄,成為中國第一個主刀成功實施了肝髒手術的外科醫生。這年他38歲。此後的日子裡,他創造了一個個紀錄:為4月齡女嬰切除肝母細胞瘤、切除重達18公斤的肝海綿狀血管瘤……這些紀錄也許會被打破,但吳老堅守手術台的時間紀錄,前無古人,恐怕要後無來者了。
在這張手術台上,吳孟超完成了第一例成功的肝髒手術
他有一雙神奇的手,比一般人的手要小,顯得精緻而靈巧。他一直小心翼翼地保護着自己的手,因為他知道,沒有一點兒繭的手,才能更敏銳地感覺到病人肝髒内部的微妙信息。配合他做手術的護士說,吳老的手指上長着“眼睛”——所有人都隻能看到滿眼的紅色,但吳孟超的手可以直接伸進去,代替眼睛遊刃有餘地選中血管一掐,血當即就會止住。他的學生說,吳老敬禮時手有些微微顫抖,可隻要一握住手術刀就不抖了。
1964年, 吳孟超在制作肝髒血管鑄型标本
“謝謝”,或許是吳老聽得最多的兩個字。在醫院門口,有病人一見到他就撲通跪地,遞上被判了“死刑”的CT片。耄耋之年的吳老,就舉着CT在太陽底下站着,一看就是半個多小時。“還有救,來住院吧!”這是天底下最動聽的聲音。
從他第一次拿起柳葉刀到離開手術台,整整70多個春秋。一萬六千多名病人,因他而脫離了生命的絕境。他的眼前是病,心底是人,他總說:“我想背着每一位病人過河。”
吳孟超院士在手術台上
很多患者的記憶裡,總有一幅這樣的畫面:在給病人檢查前,吳老總會把聽診器捂熱;每次做完檢查,他都會幫病人把衣服拉好、把腰帶系好。90多歲的老人啊,查房時最常做的一件事,是彎下腰把病人的鞋子,放到最容易穿的地方。
“認識您30多年了。在很多人看來您是個傳奇,但隻有我看到過,手術後靠在椅子上的您,胸前的手術衣都濕透了,兩隻胳膊支在扶手上,掌心向上的雙手,在微微顫抖!您歎口氣說,力氣越來越少了。如果哪一天我真的在手術室裡倒下了,你知道我是愛幹淨的,記住給我擦幹淨,不要讓别人看見我,一臉汗的樣子。”與吳老合作多年的護士長程月娥曾寫下這樣一封信。聽到這些話的吳老,已經96歲了,他還不舍得放下手術刀,他還想着救更多人,他還希望能多帶學生,多教年輕人……
他用一生的堅守,告訴所有人,醫生究竟該是一個怎樣的人:這世界上不缺乏專家,不缺乏權威,缺乏的是一個“人”,一個肯把自己給出去的人;他用一生的奉獻,寄語年輕的學醫者:某些醫生永遠隻能收到醫療費,我願你們收到更多——别人的感念!
吳孟超校對《肝髒外科入門》譯稿
斯人已逝,精神不朽。攻克肝癌的夢想,由他開啟,也将激勵一代代醫者接續奮鬥。遙望光年之外,那顆“吳孟超星”,明亮永恒。
四位年輕人,走到醫院的花海前,唱響了《國際歌》,這是吳老特别喜歡的一首歌。他們腳邊鮮花叢中的卡片上,寫着年輕杏林人的承諾:“我們會記得醫藥是有時窮盡的,唯有不竭的愛能照亮一個受苦的靈魂。”
來源:新民晚報(作者郜陽)
來源: 新民晚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