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5月29日是世界胃腸病學組織(WGO)倡議的世界腸道健康日。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要知道,近年來我國結直腸癌發病率、死亡率呈上升趨勢,結直腸癌已成為我國發病率第二高(僅次于肺癌)的癌症。根據2022年國家癌症中心公布的最新數據,2016年中國結直腸癌新發病例40.8萬例,發病率29.51/10萬,死亡病例19.56萬例,死亡率14.14/10萬。
微博熱搜截圖
今天,#女子便血1年被确診腸癌#、#一家10口7人确診腸癌#等多個相關話題都沖上微博熱搜,引發人們的高度重視。
那麼,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學習與腸道健康有關的“腸識”吧。
腸道健康有多重要?
腸道由大腸和小腸組成,其中大腸包括盲腸、闌尾、結腸、直腸和肛管,而小腸包括十二指腸、空腸和回腸。疾病分類包括感染、炎症、腫瘤、免疫、功能障礙等。
如果将腸道不同的部位與疾病分類進行排列組合,便衍生出多種腸道疾病譜。例如,腸炎、腸息肉、大腸癌、腸易激綜合征等等為大衆所熟知的常見病。
值得注意得是,腸道與人體的整體健康血脈相連。腸道是發揮消化、吸收功能的“營養補給站”,腸道吸收的營養物質是維系全身各個髒器新陳代謝的原料和動力。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腸道中存在着數量級高達百萬億的正常寄生菌,與腸壁内同樣數不勝數的淋巴細胞一起,以“健康守門員”為天職,齊心協力抵禦食物中病原體、毒素、緻敏原、緻癌物等外來侵略者。當這種“前哨站”的免疫屏障功能受損時,包括腸道在内的全身多種組織發生感染、炎症、損傷的風險升高。
研究顯示,腸道菌群的多樣性降低,還可能與炎症性腸病、銀屑病性關節炎、1型和2型糖尿病、特應性濕疹、乳糜瀉、肥胖、動脈硬化、神經精神疾病等有關。
結直腸癌有哪些報警信号?
結直腸癌的危險因素包括結直腸癌家族史、不當生活飲食方式(過多攝入紅肉和加工肉、吸煙、過度飲酒)、疾病(糖尿病、肥胖、炎症性腸病)等。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早期結直腸癌可無症狀,醫生和患者不易一眼識破,但也可能引起一些報警信号:排便習慣或大便性狀改變(大便頻率增加、大便變細、血便、粘液便)、腹部局部症狀(腹痛、腹脹、腹部包塊)、全身症狀(貧血、乏力、低熱、體重減輕)。
哪些生活習慣摧毀着我們的腸道?
“病從口入”,飲食習慣不良時首當其沖的正是腸道健康。不潔飲食、隔夜菜可能含高濃度緻病菌,易引起腸道感染。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高糖、高脂(尤其是飽和脂肪酸和動物脂肪)食物、高蛋白食物(尤其是油炸後)、腌制食品容易産生緻癌代謝産物。加工肉的每日攝入量每增加50克、紅肉的每日攝入量每增加100克,結直腸癌的風險分别增加16%、12%。
低膳食纖維飲食可引起腸道菌群失調、增加腸道中毒素或緻癌物與腸粘膜的接觸時間。
人體各組織器官需要從均衡飲食的代謝産物中各取所需,腸道細胞的新陳代謝同樣需要吸收、儲存多種營養物質以滿足自身需要。對于長期挑食或偏食(例如經常攝入辛辣刺激性食物)、飲食不規律或節食不當(以零食代替主食)的人群,易導緻營養不良、便秘或腹瀉、腸絞痛,因此這類人群也容易出現腸道健康問題。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吸煙、飲酒、缺乏運動也可能對健康人群的腸道菌群産生負面影響,引起腸道菌群多樣性降低。腸道菌群紊亂還會引起糖脂能量代謝紊亂而引起肥胖,而肥胖與大腸癌等多種腸道疾病有關。
長期使用抗生素、酗酒也可能打破腸道益生菌、條件緻病菌、有害菌之間的動态平衡,造成腸道菌群失調,降低腸道防禦功能。
如何維持腸道健康?
積極治療腸道疾病、規律作息、維持健康體重、不濫用抗生素等藥物或保健品、戒煙戒酒、保持樂觀積極的情緒,是維持腸道健康的基本前提。
同時,合理的體育鍛煉、服用阿司匹林是結直腸癌的保護因素,但使用任何藥物都需要平衡獲益與風險,不推薦普通人群常規服藥。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盡管不提倡追求傳統意義的挑食行為,我們可以成為另類涵義的“挑食者”——恰當挑選食用健康的食品、挑選良好的飲食習慣:
一日三餐定時定量,避免暴飲暴食,不漏餐(尤其是早餐);
避免進食不潔、變質的食物,減少攝入隔夜食;
維持恰當的飲食結構,保證膳食纖維(新鮮蔬果、全谷物)的攝入,減少紅肉、腌制品、高鹽和油炸食物的攝入,攝入乳制品也是結直腸癌的保護因素。
此外,即便生活忙碌和疲于防疫,也應合理安排健康評估和篩查。
根據2021年《中國結直腸癌篩查與早診早治指南》的推薦意見,一般人群應在40歲開始接受結直腸癌的風險評估,中低風險、高風險的人群應分别在50-75歲、40-75歲之間接受結直腸癌篩查。結腸鏡是結直腸癌篩查的金标準,其他篩查方式還包括糞便隐血試驗、乙狀結腸鏡、CT檢查等。
(科普中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