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的風霜帶走了時光的腳步,卻帶不走過年的喜慶。循着冬天的腳步,慢慢來到了小年。2020年公曆1月17日是北方的小年,1月18日是南方的小年。小年是“忙年”的開始,意味着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掃塵、祭竈等,準備幹幹淨淨過個好年。
家以竈為要,民以食為天。供竈于廚上,祭竈于小年。小年的風俗習慣,無不表達着人們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什麼是“小年”?
“小年”也被稱為竈王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祭竈日。
傳說竈王爺原為平民張生,娶妻之後終日花天酒地,敗盡家業淪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難當,一頭鑽到竈鍋底下燒死了。
原來這就是古代版的“掩面而逃”啊……
玉帝知道後,認為張生能回心轉意,還沒壞到底,既然死在了鍋底,就把他封為竈王,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彙報,大年三十再回到竈底。
老百姓覺得竈王一定要敬重,因為他要上天彙報。于是,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竈“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财運。
為什麼南北方“小年”相差一天?
在不同地區,“小年”的具體日期并不相同,北方大部分地區為農曆臘月二十三,南方不少地方則是臘月二十四,甚至在一些日曆上,臘月二十三和二十四都被标為“小年”。
為什麼同樣是“小年”,北方跟南方會相差一天呢?難道南北方存在時差?
據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江玉祥研究,“小年”源于上古時期人們對火的崇拜,在殷商時期的“五祀”和西周的“七祀”中,“祀竈”都是重要内容。魏晉之後,作為“祀竈”對象的竈神逐漸被人們所接受,“小年”作為節日基本成型。清朝之前,“小年”祭竈都在臘月二十四,如在成書于宋末元初的《夢粱錄》中,就有“(臘月)二十四日,不以窮富,皆備蔬食饧豆祀竈”(臘月二十四,無論窮人還是富人,都會備各色菜肴祭竈)的記載。
清朝的皇帝從雍正年間開始,每年臘月二十三在坤甯宮祭神,順便連竈王也一起拜了,所以《清史稿》就有了“惟十二月二十三日,宮中祀竈以為常”(臘月二十三日,宮中通常會祭祀竈王)的記載。後來王族、貝勒乃至百姓都随之效仿,北方民間“小年”祭竈時間逐漸變為臘月二十三日。而南方大部分地區由于距離政治中心較遠,則繼續沿用舊曆,即臘月二十四日祭竈。
如此一來,南北方過“小年”就相差一天了。
“小年”有哪些習俗?
小年,糖瓜祭竈
小年又稱為祭竈節、竈王節。由于各地人文情懷的不同,過小年的日子也不同。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三,南方大部分地區是臘月二十四。江浙滬地區把“臘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而南京地區則稱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為小年。
無論是哪裡的小年,都少不了糖瓜祭竈的習俗。還有一周的時間就過年了,用糖瓜供奉竈神,祈盼他能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如同《祭竈詞》所言:“古傳臘月二十四,竈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
小年,掃塵迎新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從二十四開始一直到除夕的這段時間,一般稱作“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家家戶戶都準備要徹底打掃室内,俗稱掃塵土。
民俗專家介紹,北方稱“掃塵”,南方叫“撣塵”,都是意在清除所有污濁,将不順、不快一并清掃幹淨,除舊迎新、拔除不祥,以一番新的氣象迎接新年的到來。
屋子打掃幹淨之後,就可以貼窗花了。貼窗花也是小年較為盛行的活動,在南方也叫有“貼福”的相似習俗。貼上窗花喜氣洋洋,來年的好福氣都會被這片紅吸引而來。
小年,剪貼窗花
所有準備工作中,剪貼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動。内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 ,獅子滾繡球 ,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馀),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等。:
小年,适宜洗浴
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發。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
小年,宜娶婚嫁
過了二十三,民間認為諸神上了天,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趕亂婚。直至年底,舉行結婚典禮的特别多。民謠有"歲晏鄉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的說法。
小年,與愛同歸
小年一到,年味愈濃,提醒着每一個遊子,歸期已至。忙碌了一年的你,是否已經踏上了回家的路;又或者日漸年邁的你,是否還在等待在外漂泊的孩子?
每個人,都念着心中那條歸家的路;每條路,都緊密牽連着一家人的心。與愛同歸,回家過年,是每個中國人情系的根,是每個中國人難舍的團圓日!
在此祝願所有人,能夠與家常伴,團團圓圓;能夠與愛常伴,和和美美;能夠與福常伴,平平安安!
來源:百草園書店、阜陽市華東機動車駕駛員培訓學校(原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