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啟庭 王福席 肖相如頻道
導讀:今天跟着劉啟庭先生的思路複習茯苓的用法。
茯苓,包括赤茯苓、茯苓皮、茯神,四者為一物。
性味歸經
甘,平,入心、脾、胃、肺、腎經。
功效
茯苓皮利水消腫;赤茯苓分利濕熱;白茯苓利水滲濕、健脾補中、甯心安神;茯神甯心安神。
功效特點
本品補而不峻,利而不猛,既能扶正,又能袪邪,臨床多作輔助藥,與補氣藥同用則健脾益中,與利水藥同用則滲濕利水,雖有健脾之功,究屬淡滲之品,凡小便過多者,不宜使用。
功效主治
一、滲濕利水
用于水腫,如腎炎性水腫,開始眼睑、面部、四肢浮腫,并有尿急、尿痛或尿血等症狀,病情較急,多用茯苓皮、姜皮、陳皮、桑白皮、大腹皮等同用;
脾虛性水腫,病情發展緩慢,以面及下肢浮腫明顯,多與赤茯苓、焦白術、豬苓、澤瀉、桂枝等同用;
肝性水腫,慢性肝炎同樣出現浮腫、漸漸腹水嚴重,可在益氣活血化瘀方中加用茯苓健脾滲濕。
通利小便,用于小便點滴而下或不通、尿濁而少、胸腹滿悶、倦怠身重、嗜卧,屬于濕阻中焦之脾虛小便不利,與白術、豬苓、澤瀉、大腹皮、桑白皮、陳皮、木瓜、槟榔、蘇梗、木香、砂仁等同用,如茯苓導水湯,也可用于妊娠羊水過多之水腫證。
二、健脾和胃
用于脾虛不能運化水濕、痰飲内停、大便溏洩、食少納呆等,與黨參、焦白術、山藥、炮姜、桂枝、陳皮等同用。
用于痰飲咳逆、咳嗽痰多白稀黏、胸脘痞悶、惡心欲吐等,與半夏、陳皮、生姜、甘草配用,如二陳湯。
三、甯心安神
用于心脾不足之驚悸失眠,常與黨參、龍眼肉、酸棗仁等同用,如歸脾湯。
用于痰濁内阻,或心腎不交之驚悸失眠,常與菖蒲、遠志、郁金、酸棗仁、合歡皮、珍珠母、黃連、肉桂同用。
鑒别應用
茯苓素有茯苓皮、赤茯苓、白茯苓、茯神之分。
茯苓皮走表,長于利肌表之水腫;
白茯苓偏入氣分,赤茯苓偏入血分;白茯苓偏補,赤茯苓偏利;補脾益心,則白茯苓優于赤茯苓,分利水濕、行血消瘀,則赤茯苓勝于白茯苓;
抱附松根生者稱茯神,用于安神。
茯苓與豬苓,二藥都能利水滲濕,對于小便不利、淋痛、水腫等證,常相須為用,協同利水效果,但豬苓淡重于甘,主入腎與膀胱經,隻能滲濕利尿,無補脾益中之效,且利水作用較茯苓強;茯苓則利中有補,能補脾益心。
配伍應用
一、配半夏
茯苓味甘淡,甘能補脾,淡滲水濕,濕無所聚,則痰無由生,補脾能促使水濕運化,水濕的消退有利于脾運的恢複;半夏辛散水氣、溫燥化濕,脾濕去則土燥,痰涎無以生。
半夏與茯苓,一為濕燥化濕,一為淡滲利濕;一為降逆止嘔治其标,一為健脾和中治其本。
二者标本兼治顧,功可健脾利水、燥濕化痰、利水甯心,臨床常用于脾虛濕停、胃失利降之心下痞滿、呃逆嘔吐、頭眩心悸,或咳嗽痰多,或下利便溏等證的治療。
二、配附子
附子大辛大熱,溫腎補火;茯苓甘淡而平,健脾利水。
茯苓得附子則補火生土,使水有所歸;附子得茯苓,則水有所攝。
功效溫腎利水,主治脾腎陽虛、水氣内停,症見惡寒脈沉,四肢沉重浮腫,小便不利,或腹痛下利等。
三、配桂枝
茯苓味甘淡而性平,甘以益脾培土,淡以利水滲濕,補而不峻,利而不猛,治其生濕之源;水濕陰霾之邪,又賴陽光以煦,桂枝辛甘而溫,辛甘以助陽,甘溫以化氣,最善散陰霾之邪。
桂枝得茯苓不發表而專于化氣行水,茯苓得桂枝通陽除濕。二者相使配對,具有較強的利水除濕的作用。
四、配澤瀉
茯苓淡滲利濕,兼有助脾運化之功;澤瀉善逐三焦、膀胱之水。茯苓得澤瀉,利水除濕之功倍增;澤瀉得茯苓,利水而不傷脾氣。
二藥合用,相使相輔,可使中焦得運,水道通調,水濕之氣從上順下,出于膀胱腑,主治一切水濕停留之證,如水腫、黃疸、洩瀉、淋濁、小便不利等,但對于中下二焦水濕之證最為理想。
五、配豬苓
茯苓與茯苓性味相同,都有淡滲利濕之功,然茯苓利中有補,補中有利,可補可瀉,常随配伍而定;豬苓利水滲濕功過茯苓,而無補益作用。
二藥配對,起着協同作用,以增強利水滲濕之功,故可用治水濕内停所緻的各種證候,如水腫、洩瀉便溏、淋濁帶下、黃疸、腳氣等。
六、配白術
白術及茯苓均為健脾除濕藥,二者常相須配對,是治療脾虛濕停的最常用藥對。
脾喜燥而惡濕,白術甘辛益脾,苦溫而又燥濕,功偏健脾燥濕;茯苓甘以扶脾,淡以利濕,功善滲濕而益脾。
二藥合用,一燥一滲,運利結合,使水濕除而脾氣健,益脾氣而又運溫,共為平補平利之劑,無論脾虛氣弱緻生内濕,或外濕困中緻脾虛不健,症見四肢困倦,脘腹脹悶,口淡不渴,不思飲食,或洩瀉便溏,或肢體浮腫、小便不利,或心悸怔忡,或婦人白帶清稀等,均可選用。
七、配山藥
白茯苓功專利水滲濕,雖具有益氣健脾之功,然終為補少利多;山藥既可健脾益氣,又能固腎益精。
白茯苓和山藥相須配對,茯苓得山藥則利濕而不傷陰,山藥得茯苓則補脾而不留濕,補中有利,利中有補,合為平補緩利之劑,為脾虛挾濕又不耐峻補峻利者所宜。
八、配黨參
黨參健脾益氣,茯苓利水滲濕,并有緩和的健脾助運之力,二藥同用,可加強健脾益氣之功效,且藉茯苓利濕之功,可防黨參壅滞之弊,具有補而不壅、補中寓利、相得益彰之妙。
大凡脾胃虛弱,症見頭暈倦怠,短氣乏力,食欲不振,消化力弱,腹中虛滿,便溏洩瀉等,均可應用。前人有“脾胃氣弱,參苓必進”之論。
九、配黃芪
黃芪益氣健脾,升清降濁,利水消腫;茯苓健脾助運,利水滲濕。
黃芪配伍茯苓,以黃芪益氣升陽、健脾利水為主,配用則健脾益氣之功加強,且有較強的利水消腫作用,既可用于氣弱脾虛之證,也可用于脾虛所緻的水腫、白濁、白帶等。
應用注意事項
1. 忌米醋。
2. 虛寒滑精或氣虛下陷者忌用。
用法用量
内服9-15克,入煎劑,或入丸散。
注: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囑!本文選摘自《臨證本草》,劉啟庭述,王福席、蘇玲等編,中醫古籍出版社出版,2006.6。本公衆号僅用之進行學術交流,若有侵權請聯系删除,轉載請注明出處。
封面圖來源于攝圖網。
//////////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