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羞草(不建議内服)
來源産地為豆科植物含羞草的全草。夏季采收全草,除去泥沙,洗淨,鮮用,或紮成把,曬幹。
生于山坡、路旁、潮濕地,或栽培。分布華東、華南、西南。别名知羞草、怕羞草、喝呼草、怕醜草、望江南、懼内草、感應草。
《全國中草藥彙編》
甘、澀,涼。有小毒。清熱利尿,化痰止咳,安神止痛。用于感冒,小兒高熱,急性結膜炎,支氣管炎,胃炎,腸炎,泌尿系結石,瘧疾,神經衰弱;外用治跌打腫痛,瘡瘍腫毒。
《中藥大辭典》
甘,寒,有毒。清熱,安神,消積,解毒。治腸炎,胃炎,失眠,小兒疳積,目熱腫痛,深部膿腫,帶狀疱疹。
治神經衰弱,失眠用含羞草幹品,煎服。
治帶狀疱疹用含羞草鮮葉搗爛外敷。
《中華本草》
苦;澀;微苦;微寒;小毒。涼血解毒;清熱利濕;鎮靜安神。主感冒;小兒高熱;支氣管炎;肝炎;腸炎;結膜炎;泌尿系結石;水腫;勞傷咳血;鼻衄;血尿;神經衰弱;失眠;瘡瘍腫毒;帶狀疱疹;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内服:煎湯,15-30g,鮮品30-60g;或炖肉。用适量,搗爛敷患處。
【歸經】心;肝;胃;大腸經
【注意】孕婦忌服。本品有麻醉作用,内服不宜過量。(不建議内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