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車通往的黃泉站,月台站滿了來迎人的已故者。這哪裡是悲劇,這是團圓。
——《鐮倉物語》
今天是農曆十月初一,古老的“寒衣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等。
在我國民間,寒衣節,清明節、中元節,并稱中國三大“鬼節”。
《詩經·豳風·七月》裡寫: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意思是說,從農曆九月開始,天氣就會越來越涼了,人們該添置禦寒的衣裳了。
寒衣節也因此又叫作“授衣節”。
在這一天,人們在為親人送去寒衣的同時,也要為祖先、亡人送去過冬的衣物。
明明知道人死如燈滅,卻還是盼着自己的這份思念,對方能于黃泉冥茫處收到。
盼着他們知曉:
我們沒有忘記他們,我們永遠惦念着他們。
死亡隔絕得了我們擁抱的身姿,卻隔絕不了我們思念的深沉。
寒衣節,其實我們過的,哪裡隻是一個節日呢?
我們也是在用最虔誠的儀式,表達心底的那份不曾褪色的念想。
我們的愛人、親人、友人,他們看似離開了,又好似仍舊以另一種方式陪伴在我們身邊,不棄不離。
01
寒衣節相傳起源于周代。
根據《禮記·月令》,在這一天,天子會在社壇上,以獵物作為祭品,祭祀日月星辰衆神。
同時祭祀祖先、慰勞農人,頒布新的作息制度。
唐朝時,邊塞戰争頻繁。
每年秋天伊始,婦女們就會忙着趕制寒衣,好趕在嚴冬前将衣物送到遠在邊塞的愛人手中。
就像李白詩裡寫的:“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寒衣節這天,人們還會拜祭祖先,焚燒冥衣,謂之“送寒衣”。
關于“送寒衣”,民間最有名的傳說,便是孟姜女的故事了。
傳說孟姜女新婚燕爾,丈夫被抓去服徭役,修築萬裡長城。
孟姜女千裡迢迢,趕來為丈夫送衣禦寒,得到的卻是丈夫屈死、被埋在城牆下的噩耗。
悲痛之下,孟姜女指天哀号,感動上蒼,哭倒了長城。
找到丈夫的屍體後,她用帶來的寒衣重新妝殓安葬,“送寒衣節”的習俗便由此産生。
後來每到農曆十月初一,人們都要燒寒衣,來憑吊已故親人。
到了明清時,送寒衣的習俗進一步發展,有了許多講究:
一是衣服有一定的規格尺寸,要在上面鄭重地寫上故人的名字輩分。
二是亡故較久者的寒衣用五色紙剪成,而新亡者的寒衣則需用白紙裁剪。
給新亡者送寒衣時,還要大哭一場,女人哭十九聲,男人哭十一聲。
此外,寒衣必須燒得幹幹淨淨,先人們才能穿到保暖的衣物。
如是種種,看似繁瑣,卻寄托着人們對逝者最深沉的思念。
這份莊重與慎重,這份延綿千年的儀式感,恰恰便是内斂含蓄的中國人,所能表達出的愛的極緻。
02
人往生之後,會在萬物中存在
皮克斯電影《尋夢環遊記》裡,有一段很經典的台詞:
人的一生會死亡三次:
第一次是斷氣的那一刻,從生物學角度來說的死亡;
第二次是舉行葬禮的時候,這一刻你的身份将會在這個世界上抹除。
第三次是這個世界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死亡。
電影的故事背景,在墨西哥。
講述熱愛音樂的主人公米格爾,在亡靈節這天,意外穿到了亡靈國度。
在太陽升起前,他必須得到一位親人的祝福,否則就會永遠留在這個世界。
最終在逝去親人的幫助下,他回到了現實世界,并領悟到家庭才是最重要的。
一個很暖心的故事,背後卻蘊含着墨西哥人對于“死亡”的通透見解。
電影裡構築了一個亡靈國度,顧名思義,每一個在現實世界死去的人,都會來到這裡。
我們逝去的親人、愛人,他們并沒有真正地消失,而是在另一個世界裡,活得很好。
他們唱着歌、跳着舞,一如既往地享受着他們的派對。
每到亡靈節這一天,他們就會攜着手回到人間,和活着的人重聚。
這一刻,生死的界限被跨越。
我們,永遠不必說再見。
誠如日本導演是枝裕和(作品《小偷家族》《步履不停》)在樹木希林(多次出演是枝裕和電影)的葬禮上,所寫下的這段悼詞:
“我總覺得人往生之後,會在萬物中存在。我失去母親之後,反而覺得母親存在于周遭的一切事物中,會在街頭擦肩而過,會在陌生人中忽然發現她的身影。這樣想着,就慢慢超越了悲痛。”
這樣想着,生與死之間的距離,好似不再那麼遙遠了。
隻要我們還記着他們,他們就一直在,一直在。
03
好好活着,就是對逝者最好的祭奠
最近很喜歡的一句話:
“就算公交上空無一人,司機也會把車開到終點站。不要因為任何人的離開,而停止原本的生活。”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也許, 把握當下,好好活着,就是對逝者最好的祭奠。
把過往貯存在記憶裡,把未來落實在腳步下,好吃慢喝,來日方長。
生命,也便不算辜負!
黃泉下,倘若他們果然有知,必也會寬懷一笑的吧。
今日寒衣節,惟願人間天上,共安康!
【版權聲明】本文由詩詞世界原創發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