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已成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擺在黨和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國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事業發生曆史性、整體性、格局性的重大變化,成功邁入創新型國家行列,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我國已成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擺在黨和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國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事業發生曆史性、整體性、格局性的重大變化,成功邁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在世界知識産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中國從2012年的第34位上升至2021年的第12位。
“中國在全球創新版圖中的地位和作用發生了新的變化。中國既是國際前沿創新的重要參與者,也是共同解決全球性問題的重要貢獻者。”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說。
科技實力進步顯著
中國空間站裡,航天員們拍下一張張俯瞰地球的照片。“中國空間站視角下的祖國太美了!”這是許多網友看到照片後的第一感受。
這10年是中國空間站從規劃一步步變成現實的10年。目前,問天實驗艙已成功“問天”,夢天實驗艙也已運抵海南文昌,空間站在軌建造進入沖刺階段。按照計劃,中國空間站将于今年年底完成T字構型建造,艙内活動空間超過110立方米,可實現長期3人、短期6人駐留。
中國空間站的成功建造,是10年來中國科技投入不斷增加、科技實力不斷進步的縮影。
10年來,我國全社會研發投入從2012年的1.03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2.79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從1.91%增長到2.44%。
在衡量基礎研究水平的自然指數年度榜單排名中,中國科學院已經連續10年位列全球科教機構首位。中國科學院院長侯建國介紹,中國科學院研制建設了“中國天眼”、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人造太陽”等在國際上領先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成為基礎研究和科技攻關的利器,支撐中國科學家在脈沖星研究、中微子振蕩、磁約束核聚變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成果。這些設施還向國内外科學家開放,比如“中國天眼”已向14個國家的27個科學項目提供科學觀測時間。
實力體現在世界科技前沿的競争上。中國科技工作者堅持目标導向和自由探索兩條腿走路,在量子信息、幹細胞、腦科學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原創成果。
實力體現在戰略必争領域的保障上。深海探測、火星探測等領域實現重大突破;北鬥三号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開通已兩年;港珠澳大橋等一批重大工程建設順利實施;深海油氣、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新型核電等技術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實力體現在新興技術的應用上。高質量的科技供給帶動産業邁向中高端,新能源汽車、新型顯示産業規模居世界第一位。超級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鍊等新興技術加快應用,推動數字經濟等新産業新業态蓬勃發展。
實力體現在對人民利益的保護上。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我國組織精銳力量開展疫情防控應急科研攻關,在疫苗、藥物、檢測試劑等方面取得一批科技創新成果,有力支撐了疫情防控。
實力體現在擴大開放的格局上。10年來,我國實施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與161個國家和地區的科技合作關系持續發展,“一帶一路”創新之路加快鋪就。在應對氣候變化、糧食安全、人類生命健康等領域,與世界各國的聯合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
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
地下空間工程的建築防水是個難題,建築建材系統服務商東方雨虹持續創新研發,破解了這個難題。北京東方雨虹防水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作為第一完成單位,與北京化工大學等單位開展産學研聯合攻關,完成的相關建築防水項目獲得了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并獲得授權專利14項,其他知識産權10項;項目産品被科技部列為國家重點新産品計劃戰略創新産品。
“該項技術成果已經在北京地鐵、北京市南水北調配套工程、深圳國際會展中心等國内重大防水防護工程中應用。”北京東方雨虹防水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專家田鳳蘭介紹,他們秉持“創新為劍”的發展理念,推動防水領域前沿技術進步,相關産品遠銷美國、德國、新加坡等國家,在國際上赢得了良好口碑。
像這樣的故事,10年來并不鮮見。越來越多的企業争當創新主體,推動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從要素驅動到創新驅動,是高質量發展最主要的特征之一。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驅動作用日益凸顯。10年間,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從3個增加至23個,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從4.9萬家增加至33萬家。169家高新區聚集了全國三分之一以上的高新技術企業,人均勞動生産率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7倍。在上海證交所科創闆、北京證交所上市的企業中,高新技術企業占比超90%。
2014年6月,主席出席國際工程科技大會時指出,“工程造福人類,科技創造未來”。
“這句話對工程科技是非常深刻的诠釋,也充分強調了工程科技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中國工程院院長李曉紅介紹,這10年是我國工程科技進步最大、科技實力提高最快的10年。
10年來,中國科技鑄就大國工程,發揮了新型舉國體制優勢。中國高鐵、中國大壩、中國橋梁、中國港口,都是世界上響當當的中國“名片”。
10年來,中國科技助力先進制造,讓中國制造向産業鍊中高端邁進。5G通信、北鬥導航、新能源、先進核能、特高壓輸電,都是最具全球競争力的中國“功夫”。
10年來,中國科技支撐精準扶貧,幫助打赢人類曆史上規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脫貧攻堅戰。科研人員因地制宜,讓科研成果變成田間地頭的“金果果”,以實際行動把科研論文寫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
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也體現在人民科學素質的提升上。中國科協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張玉卓介紹,過去10年裡,得益于科學普及,中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大幅提升,從2015年的6.2%提高至2020年的10.56%。
體制改革不斷深化
創新無止境,改革不停步。“改革隻有進行時。”王志剛說,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技體制改革成為各項改革中的重要領域,始終走在前列。通過改革,我們的創新主體、創新活動、創新環境能得到更好的改善,能夠讓更多人願意投身科技,激發創新積極性。
人是科技創新最關鍵的因素,10年裡科技體制改革圍繞人來進行。我國深化了科技評價和激勵制度改革,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引進體制機制更趨完善;深化了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制度改革,為科研人員松綁減負。
2012年至2021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共受理項目申請約201萬項,資助約43萬項,覆蓋自然科學各個領域,保障各學科協調可持續發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李靜海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自然科學基金委堅持科學性是根本、公正性是生命的理念,确立了以“明确資助導向、完善評審機制、優化學科布局”三項任務為核心的系統性改革方案。例如,在優化學科布局方面,大幅簡化申請代碼,代碼體系由三級調整為兩級,數量由3500多個壓縮到1300多個。
目前,我國《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部署的143項改革任務已全面完成,《科技體制改革三年攻堅方案》也已出台并開始實施。
一些重要改革決策與立法相銜接,有效鞏固了改革成果。我國修訂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将科技成果轉化中的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等盡可能賦予科技創新的主體和人員。2021年,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達3.73萬億元,超過全社會研發投入2.79萬億元,是10年前的5.8倍。
今年1月1日,修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正式施行。科技進步法是我國科技領域的基本法,頒布于1993年,2007年第一次修訂,2021年年底這次修訂是時隔14年的第二次重大修訂。此次修訂,把科技創新既定方針和決策部署轉化為國家意志,充分發揮法律的規範、引導和保障作用,确保科技領域重大改革創新舉措貫徹執行。
成功跻身創新型國家行列,是10年來全國各地方、各部門和廣大科技工作者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戰略部署,中央和地方協調聯動的碩果。全國上下勠力同心、銳意創新,彙聚形成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磅礴力量。(經濟日報記者 佘惠敏)
來源:經濟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