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包作為蒙古民族文化的代表形式之一,在媒體的傳播下已達到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程度。一首《敖包相會》的蒙古民族民歌,更是敖包文化達到登峰造極的宣傳熱度,紅透大江南北。在無際的草原上,時時會看到用大小石塊累積起來的巨大的石堆,上插有柳枝,此謂神樹,神樹上插有五顔六色的神幡。巨大的石堆矗立在草原上,鮮豔的神幡如手臂般召喚着遠方的牧人,這就是敖包。
"敖包"是蒙古語音譯,亦作"鄂博"、"腦包"、"堆子"、"石堆"、"鼓包"等,漢語的意思為"堆子"。意為堆子或鼓包。敖包通常設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頭堆成一座圓錐形的實心塔,頂端插着一根長杆,杆頭上系着牲畜毛角和經文布條,四面放着燒柏香的墊石;在敖包旁還插滿樹枝,供有整羊、馬奶酒、黃油和奶酪等等。
祭敖包:蒙古民族盛大的祭祀活動之一。蒙古族的祭祀,最隆重的是祭敖包。祭祀時,在古代,由薩滿教巫師擊鼓念咒,膜拜祈禱;在近代,由喇嘛焚香點火,頌詞念經。牧民們都圍繞着敖包,從左向右轉三遭,求神降福。早先蒙古族以為天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源泉,特别加以崇拜。由于天地神沒有偶像,人們就堆敖包以象征,從而敖包就成了人們的崇拜物。人們通過祭敖包祈求天地神保佑人間風調雨順,牛羊興旺,國泰民安。祭敖包的時間不固定。蒙古族地區多在農曆五月十三日。祭祀時,先在敖包上插一樹枝或紙旗,樹枝上挂五顔六色的布條,旗上寫經文。
自古以來,祭敖包的禮儀,大緻為四種:
血祭,來源于蒙占族的信仰觀念,據傳蒙古族在遊牧時代,各家所有的牲畜系天地所賜,因此,為了報答諸神的恩賜宰殺牲畜,在敖包前供奉。
酒祭,據傳天地諸神不僅喜歡食肉,也喜歡飲酒喝奶子。故在祭祀時把酒或奶子灑在敖包供台前。
火祭,據傳蒙古族認為火可驅逐一切煩惱于邪惡。祭時牧民走近火堆(燃燒牛羊糞)邊念着自家的姓氏,投祭品于火中。
玉祭,古代蒙古人以玉為貴,所以要用玉來祭神,表達他們的虔敬。如今,雖然不再完全施行古代的玉祭,但内蒙許多地區仍舊保留玉祭的某些遺俗。如在呼倫貝爾盟新巴爾虎旗的蒙古族中間就留有此俗。在祭敖包的前二三天,蒙民便提前将硬币、炒米等裝滿銀壺,祭祀時将它們供在敖包下。祭儀中重要一項是在往敖包上插許多柳枝,須在當中豎起一根裝飾着珠寶的長杆子。這些珠寶便是玉祭的象征。人們将這些貴重的寶物奉獻給天地諸神,以祈求安康吉祥,生活幸福美滿。
意義
祭敖包是蒙古人自古流傳下來的宗教習俗,在每年水草豐美時節舉行。敖包是石堆意思。即在地面開闊、風景優美的山地高處,用石頭堆一座圓形實心塔,頂端立系有經文布條或牲畜毛角的長杆。屆時,供祭熟牛羊肉,主持人緻禱告詞,男女老少膜拜祈禱,祈求風調雨順、人畜平安。祭祀儀式結束後,常舉行賽馬、射箭、摔跤等競技活動。敖包祭是蒙古人為紀念發祥地額爾古納山林地帶而形成,表示對自己祖地的眷戀和對祖先的無限崇敬。這一信奉薩滿教時最重要的祭掃儀式,現已演變成了一年一度的節日活動。敖包在牧民的心目中,象征神在其位,世襲傳頌。在蒙古牧人看來是神聖之所在。最初都以部落為單位築敖包。人們每逢外出遠行,凡路經有敖包的地方,都要下馬向敖包參拜,祈禱平安。還要往敖包上添上幾塊石頭或幾捧土,然後跨馬上路。随着喇嘛教在蒙古社會傳播,到了清朝時期,有了以部落為單位,每年舉行一次祭敖包會的習俗。祭祀一般都在農曆五月中旬至七八月舉行。
起源
在蒙古人的心目中,有一個至高無上的神靈,就是"長生天",蒙古人賦予它以極大的神力。在古代蒙古人的觀念裡,天和地是渾然一體的,認為天賦予人以生命,地賦予人以形體,因此,他們尊稱天為"慈悲仁愛的父親",尊稱大地為"樂善的母親"。他們還崇拜山嶽,崇拜河流,認為這一切都是由神靈掌管着。蒙古人因為把一切萬物都看作神靈來崇拜,從而也崇拜山川及土地的其他各部分或掌握這部分的神靈,這種聖地可以分成共同的和個别的兩類。這個别的聖地就是所說的敖包。所以祭敖包不是單一的祭天或祭地。祭敖包是祭各種神靈,是個綜合概念。
關于敖包的起源還有一種說法,古時候,茫茫草原,遼闊無邊,天地相連,方向不好辨别,道路難以确認,邊界容易模糊,于是人們就想了個辦法,壘石成堆,當作标志。敖包原是指在遊牧交界之處及道路上用石塊或泥土堆積起來以作标記的石堆或土堆。後來逐漸被視為神靈的居所,被作為崇拜物加以祭祀和供奉。于是,原來的界标、路标就變成了祭祀山神、路神、村落保護神等神靈的場所,而且可以根據需要選址建造。
傳說
關于祭敖包的由來,已無據可考。在民間卻流傳着一個動人的傳說。那是很久以前,蒙古族的牧人們,過着遊牧狩獵的生活。人們喪葬一直是天葬,屍體放在全是木制的"勒勒車"上漫無目的地在草原上行駛,什麼時候屍體掉下來,就在什麼地方自然露天安葬。牧人們因為思念親人,每年都想到安葬親人的地方悼念。可茫茫草原,到哪裡去找安葬地點呢?于是,随着對自然和動物的進一步了解。他們想出來一個辦法,那就是安葬親人時,随車帶着一峰駝羔,在安葬的地點将駝羔的血液放掉一部分。第二年将駝羔的母親或已二歲的駝羔帶上,沿着大緻的方向和路線去尋找。如果發現母駝或駝羔在某一處不肯前行或悲鳴,那就是安葬親人的地點。這時,牧人要壘幾塊石頭或拜幾把土,來祭禮親人,求得親人的祝福。如此沿襲,祖祖輩輩,世世代代,形成了敖包。同時,祭敖包的形式内容也随着時代的發展不斷演變,形成了今天的"祭敖包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