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獸》有意思
汪旭升
中學生有“三怕”:一怕寫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樹人。其實,這是一種沒有真正走進語文殿堂者的偏見,這種成見往往增加了初學者的畏難情緒,甚至限制了他們的學習和發展,不能享受到語文學習過程中所帶來的精神快感和審美愉悅。就以文言文而言,大部分經典作品并非面目可憎,了無趣味。隻要過了語言關,多閱讀多積累,不難發覺閱讀文言文也是一件極快樂的事。如何發掘文言文的意思呢?試以紀昀的《河中石獸》為例,淺析一二。
詞語有意思。文言文中的許多詞語,經由曆史的變遷、朝代的更替、社會的變化而出現了語言的變異,如一詞多義、古今意義、通假字等。閱讀古文,第一步就要疏通課文大意,準确理解重要詞語的意思。如《河中石獸》:“河幹”中的“幹”,不是“主幹”而是“邊”;“竟不可得”中的“竟”不是“竟然”而是“終于”;“是非木杮”的“是非”,不是是非不分,而是“這不是”;“颠”不是颠倒而是通假字,通“癫”意為“瘋狂”;“但知其一”中的“但”不是“但是”而是“隻是”。
特别是“爾輩不能究物理”的中“物理”,也不是現代人所說的“自然科學的一門學科”,而是指“事物的道理”,其含義要寬泛得多。這個意思早在西漢時期的《淮南子》一書中就有:“耳目之察,不足以分物理。”上下兩千年,像《河中石獸》一文中的老河兵那樣善于觀察、深究“物理”的普通勞動者,更是多如繁星,數不勝數了。
以上詞語的意思,要根據上下文作出判斷,而不能簡單地用今義去替代。探究詞語古今意義流變,往往能發現許多詞語(如“物理”等)凝結着中國悠久的曆史文化和千百代人民群衆的智慧。
句式有意思。文言文中的句式與現代文也有較大的差異,更為簡潔凝練。在本文中要注意兩種常見的句式。一是省略句:“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中的前一句是省略了主語“人們”,後一句前省略了連詞“于是”;“湮于沙上”的主語并不能承前句理解為“石頭”或“河沙”,而是“石獸”。本文中省略句還有很多,省略的成分也各不相同,翻譯時要一一補充完整。二是倒裝句:“求石獸于水中” 一句是狀語後置,翻譯的順序要調整為“于水中求石獸”,意為“在河中尋找兩個石獸”;同樣的還有“當求之于上流”,翻譯的語序為“當于上流求之”,意為“應當從上遊尋找它們”。閱讀中如不注意文言文的特殊句式,那就會誤解或曲解原意。多讀古文,熟悉文言句式,對提高簡練的語言表達能力是很有幫助的。
語言有意思。本文語言平易,風格簡淡,叙述精到明快,沒有多餘的修飾。如第1段連用“棹”“曳”“尋”等動詞領起三個短句寫打撈石獸,簡述事情經過,一氣呵成,以“無迹”交代結果,簡潔生動。又如末端寫事情的結尾“如其言,果得于數裡外”, 隻寫其結果,而不寫什麼人打撈、如何打撈等細節,可謂惜墨如金,簡練之極。
本文語言特别有意思之處還在兩個“笑”字。講學家的“笑”是自以為是,嘲笑廟僧不能究物理。老河兵的“笑”是睿智的笑,基于實際經驗,笑講學家主觀臆斷。兩個“笑”字,意蘊不同,有意思。
行文有意思。作者先寫打撈石獸無果,再寫講學家的議論令“衆服為确論”——豈止衆人,連讀者也幾乎以為這就是定論了,誰知作者又引出了老河兵的“又笑曰”,謎底這才揭曉!作者行文善于在叙述中制造節奏波瀾,平而不闆,讀來自有一種探險揭秘的樂趣。
主旨有意思。作者的興趣所在,不是渲染尋找石獸的神奇過程,而是引出最後的深層思考,寓意于事,立意高遠。本文有意思的話題還有:如何把握廟僧、講學家、老河兵這三個人物形象?根據現代物理學知識,課文所講述的故事是真實的嗎?其中講的道理是正确的嗎?這些問題就留給同學們繼續思考探究。
2014.8.29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