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庫的基本功能有入庫收貨、儲存、揀貨和發貨,今天我們來重點講一講揀貨的事情。
一
倉庫揀貨
當我們從供應商那裡收到貨物,經過入庫檢驗後就要上貨架存儲,接下來就是等待客戶的訂單,然後發貨。
在收到訂單後,我們要進行揀貨Picking,它的意思是根據訂單上的明細,從倉庫裡挑選出客戶要的商品,經過包裝後發送到客戶手上。
在這些過程中主要有入庫、存儲和出庫流程。入庫是比較容易操作的,因為通常是大批量的産品,以托盤為單位入庫上架,最小的單位是紙箱,我們不會接受更小包裝的商品了,比如塑料袋就不行,因為它不易于堆垛儲存。
入庫标準定義好了,存儲也就相對容易,但是出庫則比較複雜,因為我們必須準備好每一件不同的商品,然後再發送給客戶。
由于入庫和存儲标準化程度高,所以運營費用比較低,而揀貨的費用較高,這個過程是準備客戶的訂單,把不同的商品從倉庫裡挑選出來。
在許多公司裡,揀貨依然是靠手工完成的,随着人力成本越來越高,揀貨的費用也水漲船高。有些人可能會說“為什麼不用倉庫自動化揀貨呢?”這個理念确實很先進,但我們必須考慮到自動化系統的成本。
除此之外還要考慮到我們的産品特性,主要是尺寸和種類。有些商品形狀是不規則的,比如超長的商品,它可能不是很重,但相當占地方,自動化設備需要具備很高的靈活性才行。
是否需要為了少量此類商品,特意部署一些自動化設備呢?相比之下,人比機器靈活多了,可以更快地處理異形件的揀貨。
從成本上考慮,現階段能夠負擔得起倉儲自動化的公司畢竟還是少數,大多數公司是依靠倉庫員工完成挑選。
考慮到勞動力資源越來越稀缺,成本越來越高,所以我們在設計倉庫時,必須考慮如何提高揀貨效率。具體來說就是要優化揀貨的路徑,減少工人準備訂單的時間。
如何來實現這個目标呢?這裡有三個關鍵點供大家參考。
二
3招提高揀貨效率
大家都有去超市購物的經驗吧,所以我們都做過“揀貨員”,都準備過訂單。我以前在英國留學的時候,既沒錢,也沒時間。
作為窮學生,沒有收入,恨不得把一分錢掰開當兩半花。我把大部分時間都用在學習上,幾乎沒什麼娛樂活動(主要還是沒錢),所以我每周隻去一次超市,把下一周的肉蛋奶和面包等食品一次性買齊。我是如何讓每周的購物活動更有效率的?
首先,我給自己設定了一些約束條件和KPI。我先制定了一個采購的預算,比如每周約300元人民币。我乘坐公交車前往超市,這是最經濟的出行方式。
我提前查過了公交車時刻表,在到達超市後,隻留給自己約10分鐘的時間購物結賬,然後再搭乘公交車回宿舍。這樣可以最大化利用這段時間,畢竟時間也是有成本的。
雖然作為學生,我不能把這些時間轉化為金錢,但我可以多讀幾頁報告,多寫一點作業。由于時間有限,我就不能在超市裡閑逛,間接地控制住了采購預算。
如果我沒控制好挑選商品的時間,就會錯過班車,而下趟車至少要等半小時,甚至更久才會來,那麼這次采購(揀貨)的KPI就沒有達成,我需要反思出錯的原因,在下一次的購物中改進。
高效率揀貨的第一個關鍵就是要設定KPI,有了目标,才能衡量每次活動的績效。你用什麼去衡量,你就會得到什麼結果 “You get what you measure”,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第二個關鍵點是合并揀貨訂單,還是回到我的超市購物場景中。我有一些同學住在同一個宿舍樓裡,大家關系都很好。
有時候他們學習太忙,沒有時間去購物,他們知道我每周會去一趟超市,就拜托我幫他們買一些日用品,有時候我也會請他們幫忙買,同學之間互幫互助嘛。
在倉庫活動中,這種行為就是合并揀貨訂單對嗎?這将節省揀貨員大量的時間。從另一個角度看,當我購物時,為什麼不是去面包店、雜貨店或者是肉店去買更新鮮的食物呢?
要知道社區肉店供應的牛骨頭價格便宜量又多,我為什麼不去那邊買呢?大型超市為何有如此強大的吸引力,讓我每次都去那裡購物?
原因是大超市已經把所有我想要買的東西放在了一起,所以我隻要去一家商店就可以了,這節省下我許多的時間,要知道時間就是金錢啊。
倉庫布局也是這樣,我們要把有相關性的物品放在一起。如果客戶總是訂購一個産品A,而産品B經常是和前者一起售賣的,我們就可以把産品A和B放在鄰近的貨架上。
例如洗發水和沐浴露就是有很強相關性的商品,炒菜鍋和鍋鏟也是如此。這是我們可以關注的第二個關鍵點,合并訂單數量和把強相關性SKU放在一起。
最後一個關鍵點。當我從超市買好東西回到宿舍裡,準備開始做飯。我打開電磁爐,鍋熱倒油準備炒菜,這是基本流程。
食用油一般會在哪裡?肯定是離爐子很近的位置,我伸手就能拿到的地方。相反地,有些使用頻率很低的東西,比如印度咖喱調味料,平時隻有在做咖喱雞肉的時候才會用到,一個月最多吃一次,我就把它放到櫥櫃的最裡面。在我的廚房裡,我會把經常用到的東西放在附近,根據使用的頻率來對商品進行分類。
在倉庫裡亦是如此,如果百分之30的訂單都有某種商品,我們會把它放在倉庫的主通道貨架上,絕不會放在最裡面的角落,根據商品被揀選的頻率來确定它的位置。
倉庫可以使用ABC分類法,根據商品訂購的頻率的高低來定義它們的類别。比如高頻的A類産品放在靠近揀貨活動起點的位置,這樣工人可以快速揀選,如果這張單子裡沒有别的商品,揀貨就可以立即完成。相反,訂單中如果有C類商品,意味着工人要走最遠的路徑才能完成訂單。
順便說一下,這不是大型超市布局的方法,因為他們想讓顧客走遍商店的每個角落,例如牛奶和肉類一般放在超市的最裡面,因為這是大多數人都會買的商品,我們就不得不走到超市深處,逛了一下其他商品,順手拿了些零食在購物車裡。
大超市不希望顧客走最短路徑就去結賬,所以入口和收銀台距離非常遠,目的就是讓顧客看到所有的商品。但在倉庫裡,我們不希望揀貨員走很遠的路,因為這樣做效率很低,而且成本很高。
倉庫根據出貨頻率高低,在靠近揀貨起點的地方放置A類高頻産品,遠一點的地方是中等頻率的B類産品,最遠的地方放低頻C類産品。
總結一下,倉庫揀貨活動有三個關鍵點。首先,我們要優化揀選效率,就要設定KPI進行考核,當然目标要合理。其次,我們可以優化合并訂單或是把相關商品放在一起。最後是把商品放在合适的位置,使用ABC分類的方法,根據揀貨頻率設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