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殿、樓房和城堡
秦漢建築有新的發展。宮殿建築代表了當時建築的最高水平。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了滿足自己的窮奢極欲,令人把六國宮殿的圖樣摹繪下來,在鹹陽照樣興建。他還嫌六國宮殿狹小,又在上林苑興建規模宏大的朝宮,它的前殿即曆史上有名的阿房宮。
據記載,阿房宮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萬人,下可建五丈旗。有秦一代,關中宮殿計有三百,關外四百餘。
秦亡漢興,劉邦把秦代的長樂宮加以修繕,住在這裡。又在秦章台宮的舊址上修建未央宮,作朝會施政之所,後來的皇帝也住宿在這裡。
漢武帝時又興建了明光宮、桂宮和北宮,作為後妃等人的住所。漢都長安,内外宮室一百四十五所,而其壯麗程度,無遜于秦。如未央宮,用名叫木蘭的香木作棟,有花紋的杏木作梁,華椽頭上用玉璧裝飾,柱礎以玉石為之,金飾窗,玉飾門。二千餘年後,在漢宮遺址上發現的銅器,塗金镂銀,工巧絕倫;出土的磚瓦,古樸厚重,堅實耐用。
劉秀做皇帝後,都洛陽,修建了南宮和北宮等宮殿。北宮中的德陽殿是最重要的殿,周旋容萬人,陛高二丈,殿前的朱雀阙高聳入雲,據說從四十多裡以外即可望見。
最能代表官吏、富商居住條件的是樓房和城堡。
樓房的大量出現,是在東漢。古詩雲:“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交疏結绮窗,阿閣三重階。”甘肅武威和江蘇句容出土的陶樓模型,有五層的。樓房的各層之間有樓梯相聯。在揚州邗江漢墓出土的樓房模型中,有一整木刳成的樓梯,共十五檔,旁有扶手。勾闌也已具備,望柱多加裝飾。
作為主體建築的樓房往往與附屬建築構成城堡,也有以平房組成的城堡。在成都楊子山出土的東漢畫像石上,有一座城堡式建築,由周垣圍成的庭院分兩大部分。右部是兩進的居住正院,内進上方是四開三間的正堂。左部前端是個跨院,有廚房、水井和曬衣架,後端建有一座望樓,還有一個糧倉。
由于自然環境的差異,住宅顯示出地區特色。華北地區,冬寒多風,住宅建築封閉緊锢。江南一帶,炎熱多雨,住宅敞開外露,多外廊,深出檐,窗口開孔較大,有可以支撐、摘下的“支摘窗”,還有“幹闌”式建築。天水、隴西,山多林木,居民以闆為室屋。日南郡的住宅,開門朝北,即所謂“北向戶”;而漠北的匈奴等遊牧民族,則以穹廬為舍,東開向日。
室内用具
秦漢時期,自帝王至平民,坐卧起居皆用席。席一般是用蒲草或蔺草編成,也有以竹為之者。馬王堆漢墓出土莞席四件,完好的有二件。一件長2.19米,寬0.81米。另一件長2.22米,寬0.82米。席邊皆用黃絹包縫,邊寬0.20米左右。
坐席之禮,有一定的規定。一般是多人同坐一席,唯尊者有專席。如《後漢書•張禹傳》載:“張禹為太傅、尚書,鄧太後以殇帝初育,欲令重臣居禁中,乃诏禹與三公絕席。”在坐次上,坐北面南最尊,這是帝王之禮,一般人則以坐西面東為尊,其次為北向,而西向最卑。坐席的姿勢,如同今日之雙膝跪地。若伸腿向前,謂之“箕踞”,是為傲慢無禮。
睡眠一般用床。床多木制,較矮。戰國時的大床,多繞以欄幹。而秦漢時的床,一般無欄幹。床上鋪席。床除了用于睡眠外,也可當坐具。
張骞通西域後,傳入了“胡床”。胡床是一種可以折疊的坐具,類似于現今的“馬紮”。
官宦之家,也有坐榻的。榻是一種較床輕便的坐具。在河北望都漢墓中的壁畫上,一主簿和一記吏各坐一榻,榻呈方形,鋪有座墊。也有兩人同坐一榻者。坐榻姿勢同坐席,也是跪坐。
幾案的使用很普遍。其用途有二,一是用來放置碗、盤等,近似于現今的飯桌。一是供書寫用,類似今天的書桌。有木案、石案等,以木案為多,形狀多方形或長方形,也有圓形的。幾案腿短,适應于秦漢人跪坐的姿勢。用來照明的是燈燭。燭的使用較早,燈的使用大約始自戰國。秦漢時的燈形式衆多,制作精巧。現今可知的燈具有象形的人俑燈、羊尊燈、牛燈、朱雀燈、鳳鳥燈、雁足燈、花樹連枝燈等。還有仿器皿的豆形燈、槃燈、卮燈、三足爐燈、奁形燈、耳杯燈等。其質料有銅、鐵、陶等幾種。滿城漢墓出土的長信宮燈,其造型是宮女跽坐持燈,生動逼真。燈盤有雙重直壁,插置兩片弧形屏闆為燈罩,燈盤可以轉動,屏闆可以開合,燈光照度與射光方向,均可調節。側舉的右臂和下垂作燈蓋的右袖,既增加了美感,又可使燈盤内空氣流通,導煙助燃。燈的各部分都可拆卸,便于清除煙垢。
香爐也是家庭常備之物,有陶制的,也有銅制的。據《西京雜記》載,有一個叫丁緩的人,制作了一具卧褥香爐,“為機環轉四周,而爐體常平,可置之被褥”。他還制作了一具九層博山爐,镂以奇禽怪獸。後者在漢墓中時有發現,是漢代香爐的代表作。
空中還備有唾壺,以盛痰污,有玉制、銅制和陶制等種類。朝廷多将其作為賜物,頒賜群臣。
裝置物品的有簏、箧、笥等,都是竹制的箱子。
車馬和船
秦漢交通,陸行有車馬,水航則舟船。
皇帝的坐乘叫“安車”,立乘叫“立車”。安車、立車十分堅固,都是重辋、複毂、兩轄;又極其華麗,較(車箱)上有交錯的金龍,衡(車轅頭上的橫木)上立着金鳥,轼(車前扶手的木欄)上畫着伏虎;車上堅着高九仞、垂十二旒、畫有日月升龍的大旗,駕六馬,體現了皇帝的尊嚴。舉行籍田儀式時,皇帝乘耕車,出征則乘戎車,而校獵則乘獵車。
婦女乘坐的車叫“軿車”。“軿,屏也,四面屏蔽,婦人所乘。”太皇太後、皇太後乘坐的軿車屏之以紫罽,左右騑,駕三馬。長公主的軿車屏之以赤軿,貴人、公主、王妃則乘油畫軿車,皆隻有右騑”。
皇太子、皇子乘安車,朱斑輪,較上畫虎,轼上畫鹿,青色蓋,旗垂九旒,畫降龍,左右騑,駕三馬。公侯也乘安車,朱斑輪,較上畫鹿,轼上畫熊,黑絲蓋,黑轓,右騑。中二千石至六百石皆乘黑絲蓋車,區别是:中二千石、二千石朱兩輪,千石、六百石朱左輪。三百石乘黑布車,二百石以下乘白布車。而三老、商人等則多乘小型、輕便、快速的轺車。“古之貴者,不乘牛車。”漢承秦末戰亂之後,經濟殘破,“将相或乘牛車”。漢武帝實行削弱王國的政策,有的諸侯王窮困潦倒而乘牛車。然自此以後,牛車漸被重視,到東漢後期,從天子到士大夫都常乘牛車。此外,還有載屍柩的辒辌車,載衣物的辎車,載竹木的棧車,囚罪犯的檻車,服任時坐的柏(大)車,等等。
秦漢時的畜力車與現今的畜力車不同之處是:車前是轼,人從後面上車;車輪木制;車箱較小,一般隻能乘坐一至三人。
值得一提的還有獨輪車,漢代叫“鹿車”。鹿車類似于現今的手推車,方便輕巧,大路、小道都能通行,可運物,也可載人。
馬也是重要的陸路交通工具。驿傳多用馬,賓客相過也往往乘馬。如漢武帝即位之初,“衆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而乘字牝者擯而不得聚會。”造船技術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造船地點遍及全國。在廣州曾發現一處規模很大的造船工場遺址,木船及木船模型、陶船模型屢有出土。船體具備了槳、橹、帆、舵及錨等設備。漢代的戰船——樓船是很有名的,以“樓船”命名的水軍,是漢代的重要兵種之一。商船大者在五丈以上,漕運糧食入關的船隊,在萬艘以上。
戰國時發明的指南針,在秦漢時尚未用于航海,舟師主要靠觀察日月星辰的方位、現象來測定航向和氣候的變化。《漢書•藝文志》記有六種航海天文書,早已失傳。
在邊疆少數民族聚居區,受地理環境和生産力水平的限制,仍較多地使用獨木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