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篇文章,小棗君和大家聊聊LOGO。
LOGO大家應該都懂,就是“标志、标識、徽标”的意思。說白了,就是一些圖案,用于标識公司,代表品牌形象。
我們通信行業的很多LOGO,大家天天見,卻不知道,背後還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所以,我來給大家介紹介紹。
首先第一個,我們來看看華為的紅色大菊花。
這些年,随着華為公司的發展壯大,華為的大菊花LOGO也變得家喻戶曉。
其實,最開始設計LOGO的時候,它根本就不是菊花。
1987年,任正非創辦華為的時候,幾個創始團隊成員看到牆上有一句“心系中華,有所作為”的标語,就給公司取名為華為。
當時定下來的LOGO,是這樣的:
這是菊花嗎?顯然不是呀。
這個LOGO的初始設計含義,是“旭日東升、日出東山”,帶有明顯的八十年代愛國主義氣息。
現在看起來,這個LOGO很像一個扇貝,和英國殼牌石油的LOGO很接近。
英國殼牌(Shell)的LOGO
到了2006年,華為進行了一次重大的LOGO變更,将15道紅色光芒,變成了8片豐滿圓潤的花瓣,也就形成了菊花的經典造型。
同時,“華為技術”四個漢字,也變成了“HUAWEI”六個字母,整體更加簡約洋氣。
值得注意的是,花瓣的指向變得更加集中。按華為官方的解釋,是“代表我們始終堅持一切從客戶需求出發,堅持以人為本,将我們多元化的員工視為企業的核心資産。”
為什麼要把15道紅光,改成8片花瓣?這方面華為官方沒有解釋。網上有以下幾種說法:
1、華為最開始創業時,有15名創始員工。後來,有些人陸續離開,2006年隻剩下8個,就是15變8。
2、華為是通信廠商,離不開“雙絞線”。常用的“雙絞線”有8根線芯,正好對應8片花瓣。
3、華為創業初期每天工作15小時,後來縮短為8小時,就是15變8。(這個顯然有點扯。)
4、變成8片花瓣之後,更像任正非的“非”字。。。
2018年,華為推出了第三代LOGO,也就是現在的LOGO。
這代LOGO的整體造型變化不大,主要是把花瓣的漸變色,改成了純色,符合當時比較流行的扁平化風格趨勢。另外,HUAWEI字體有所調整,更加硬朗銳利。尤其是E,變化明顯。
按專業設計人士的說法,原來的HUAWEI字母有點被“壓扁”的感覺,修改之後,變得更加“舒展”。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華為高光帶漸變的logo(字母改了)仍然還在用。不帶漸變的純色logo,隻授權用于消費者領域。另外,消費者領域可以使用不帶花瓣的純字母logo。
除了華為LOGO之外,順便說說華為的名字。
“華鳥”
華為這個名字,其實一直是華為的一個心病。這個名字在國内用,極好。但是在華為拓展海外市場時,就遇到了問題——HUAWEI是個閉口音,老外不會念,也經常念錯,念成“Hawaii(夏威夷)”。
當年,華為内部一度想要修改品牌名稱,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沒有改成,所以繼續沿用至今。
接下來,我們看看中興的LOGO。
作為曾經的ZTEr,我對中興的LOGO再熟悉不過了。
最早的時候,中興的LOGO是這樣的:
ZTE,是中興的英文名,顔色是标準的“中興藍”。很多人不知道ZTE的全稱是什麼,我來告訴大家,是Zhongxing Telecom Equipment。
中興這個名字的由來,也有說法。
當時,中興是中資企業國營691廠、香港運興電子貿易公司和長城工業公司深圳分公司合資建立。侯為貴取了“中”字,還有運興的“興”字,所以叫做“中興”,也确實暗含了“中國興旺”的寓意。
中興是一家非常低調的公司。在LOGO方面,也是如此。
中興創立至今,三十六年曆史了,隻改過一次LOGO,那就是2015年。
那一年,中興通訊正式啟用了現在的淺藍色LOGO,并發布全新品牌标識語:“未來,不等待”。
和舊LOGO相比,新LOGO的整體設計圓潤、流動,明顯更加年輕化、有活力。而且,藍黑的配色,也改成了純色,符合當時的設計風格趨勢。
當時換LOGO的時候,小棗君還沒離職。不過,包括小棗君在内的很多ZTEr,都覺得新LOGO不如舊LOGO好看。
一方面,因為我們舊LOGO看慣了,一時半會沒辦法适應。
另一方面,作為通信設備商,最重要的是帶給客戶可靠性、信任感。所以,我們都覺得硬朗一點的風格,會更為合适。(好吧,其實是因為我們80後太老了。)
此外,換LOGO麻煩,也是當時抵觸新LOGO的一個主要原因。所有的文檔資料,都要換頁眉LOGO,不然被抓到還要通報批評,實在不爽。
前面說華為的英文名不好,其實,中興的英文名也有麻煩。
中興的英文名非常特殊,就是三個字母,其實很不好念,要發三個音。你和歪果仁客戶說“zhongxin”,他們是不懂的,他們隻知道“Z-T-E”,有時候甚至叫“澤塔”,我們也很無語。
而且,ZTE因為字母順序的原因,總是排在名單最後,也很不爽。
再來看看愛立信的LOGO。
愛立信的LOGO老有意思了,就是三條杠。網友也經常戲稱其為“大隊長”。愛立信員工,則經常簡寫為“E///”。
告訴大家一個冷知識:愛立信的英文名,其實和我們經常看到聽到的瑞典人名發音是一樣的。例如著名足球教練埃裡克松,名字就是Eriksson,和Ericsson就差一個字母。
還有一個有趣的點,中國台灣以前稱呼愛立信公司,是叫易利信公司(感覺像個貸款公司),2011年才改叫“愛立信”的。
以前我給大家介紹愛立信發展史(鍊接)的時候,就說過,愛立信的名字,就是來自于他們的創始人——拉什·瑪格納斯·愛立信(Lars Magnus Ericsson)。
愛立信有145年的曆史,但是三道杠标志,是從1982年才開始啟用的。這個标志,來自愛立信首字母“E”的變形體。
愛立信的LOGO演進史
從上圖可以看到,愛立信在2018年的時候,改過一次LOGO。改動極小,就是調整了一下三道杠的傾斜角度,凡人肉眼是看不出來的。
放個動圖,才能看出來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愛立信和索尼合資成立“索尼愛立信”的時候,也有一個LOGO,這個LOGO國内很多用戶可能更為熟悉一些。
第四個LOGO,來自諾基亞。
哈哈,諾基亞的LOGO,還需要介紹嘛?全世界人民都很熟悉的吧?
NOKIA的名字來源,我在諾基亞發展史(鍊接)裡面也介紹過,其實就是芬蘭一條河的名字,諾基亞就是在那邊發家的。
諾基亞的曆史比愛立信還早幾年,1871年,這家公司就誕生了。最早的LOGO,就是河裡的一條魚。
後面的一百多年,諾基亞的LOGO也是變了好多次。
直到1966年,諾基亞的LOGO才形成了大概現在的樣子。期間,略有改動,但整體變化不大。
直接拿公司的名字作為LOGO,是很大膽前衛的做法,諾基亞2011年就這麼幹了。深刻踐行了設計學的那句名言——“less is more”,大道至簡。
諾基亞在國内的經營實體是上海諾基亞貝爾股份有限公司,小棗君之前給大家介紹過的(鍊接)。它的LOGO,如下圖所示,也就是把諾基亞和上海貝爾的LOGO合在一起。
大唐和烽火合并,變成了中國信科。限于篇幅,他們的LOGO我就不詳細介紹了。(其實是沒找到什麼資料。)
最後,小棗君再簡單介紹幾個已經消失的LOGO。
首先是朗訊。
1996年,剛從AT&T拆分出來時,朗訊是世界上最厲害的通信設備商。
Lucent(朗訊)這個詞,在拉丁語中,是“發光”的意思,也有“光之使者”的意思,非常符合朗訊對自己的定位。
朗訊的名字沒啥問題,但是LOGO當時引起了極大的争議。他的LOGO,是一個紅色的圓圈:
很多媒體諷刺:這不就是一個巨大的紅色零蛋嗎?而且還是一個髒兮兮的塗鴉零蛋?朗訊你這麼喜歡吃零蛋嘛?
還有人說,這是一個咖啡杯在桌子上留下的污漬,設計師從中找到了靈感。
其實,站在現在的審美角度來看,這個圓圈是一個非常不錯的LOGO。它的顔色鮮明,溫暖,充滿了生命力,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圓圈,你可以把它理解為零蛋,但是同樣也可以理解為太陽。佛教禅宗的标志,還有著名的銜尾蛇,都和這個圓圈很像。看似随意的手繪形式,也給人一種大膽創新、一氣呵成的感覺。
但是,這個圓圈确實不符合當時的審美。那一時期,很多高科技公司都是使用硬線條風格的LOGO,構圖保守,而且色彩低調,給人一種所謂“高逼格”的感覺。
當時朗訊力排衆議,堅持使用大紅圈,作為自己的LOGO。
沒想到,不久後,時尚風向變化,這種風格成為了很多企業效仿的對象。很多企業都基于朗訊的手繪圓圈風格,設計了自己的LOGO,帶起了一陣個性化的風潮。
然而,大紅的LOGO沒有給朗訊帶來好運。2006年,朗訊與阿爾卡特合并,變成了阿朗。
阿朗的LOGO,其實就是一個A,加一個L。大家注意觀察的話,也會發現,這個符号其實也是一個“無窮大∞”的形狀。
後來,阿朗被諾基亞收購,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最後要說的LOGO,是思科的LOGO。
思科的LOGO,也是一代經典。
1984年,思科在舊金山的矽谷成立。
創始人萊昂納多·波薩克(Leonard Bosack)和桑德拉·勒娜(Sandy Lerner),從舊金山(San Francisco)這個城市名中,截取了後面五個字母(cisco),作為公司的名字。
他們還選用著名的金門大橋,來代表他們所創辦的公司。
思科的早期LOGO
金門大橋
他們覺得,自己的公司就是網絡世界的"金橋",将全世界的人們緊密聯結在一起,暢通無阻。
思科的金門大橋LOGO,其實看上去也很像離散數字信号和頻譜,代表自己是一個數字信息技術的高科技公司。
2006年,思科對自己的LOGO進行了一次較大的調整,金山大橋依然是LOGO的主體,但是改用了更為簡約的線條:
後來,2013年,思科将整個LOGO的顔色統一,改成淺藍色,使用至今:
思科現在的LOGO
好啦,以上就是通信知名設備商LOGO的故事。因為篇幅有限,沒有介紹運營商的LOGO,下期專門寫一篇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