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縱橫家的主張是什麼

縱橫家的主張是什麼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30 06:13:17

說到諸子百家,凡是國人應該都不陌生。但要是問一嘴這諸子百家具體都是指哪些家,肯定會讓不少人一頭霧水,或者還會引起衆怒——百家啊,誰閑着沒事背得過來?

縱橫家的主張是什麼(唯恐天下不亂的縱橫家)1

諸子的學派沒有百家,所謂的“百家”其實指的是諸子典籍的數量

其實“諸子”壓根就沒有百家,甚至連幾十家都沒有。“諸子百家”這種說法首見于《漢書》,班固當年是這麼說的:

“凡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漢書·卷三十·藝文志第十》)

啥意思呢?就是人家老班費了老鼻子勁搜集到的諸子典籍數量共有189部、4324篇,并将其歸類為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和小說十家。不過傲嬌的老班認為小說家太low上不了台面,就将其剔除,形成了“九流十家”。

除了班固,還有不少人替春秋戰國時期的各種學術思想劃分過門派。比如九流十家,班固就是引用了西漢人劉歆在中國曆史上第一部目錄學著作《七略》中為諸子百家做出的定義。而荀子則在《非十二子》一文中痛批過“六說十二家”,并得到了太史公司馬遷的贊同,以至于後者在《史記》中認為諸子隻有陰陽、儒、墨、名、法、道德這六家。

縱橫家的主張是什麼(唯恐天下不亂的縱橫家)2

《漢書·藝文志》雖然不是最早總結諸子百家的,但卻是歸納整理相對比較全面的

當然,我們現在都知道這些歸類和劃分是不那麼準确的。比如說無須翻資料或上網檢索,我想很多人的腦海裡就會浮現出諸如兵家、醫家這樣的“漏網之魚”。事實上,僅有十餘家的諸子恐怕很難形成先秦時期百花齊放、百家争鳴的思想啟蒙大潮,但大多數學派最終湮沒于曆史的長河中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比如很多學派其實上述九流十家的分支,像一度成為“網紅”的楊朱之學,說他自成一家也可,但在理念上卻跟道家很接近;比如因為技術條件的限制,很多學派的典籍很難得到保存,甚至還需要采用口口相傳的方式(就連後來發達了的儒家都不能幸免,比如《春秋三傳》中的《公羊》、《榖梁》就一直口傳要義,直到漢朝時才訴諸于文字);再比如敝帚自珍的傳統惡習,也限制了文化的傳播與傳承。

等到了秦漢交際時期,經過焚書坑儒、楚漢相争的兩場浩劫,無數諸子百家的典籍和傳承就此散佚,唯有九流十家得以幸存,最終又被儒家一統天下。

縱橫家的主張是什麼(唯恐天下不亂的縱橫家)3

雖然始皇帝的焚書坑儒被儒家妖魔化過,但确實是文化史上的一場浩劫

說一千道一萬,唯有存在的才是合理的。那些幹不過儒家、最終隻能塵封于故紙堆中,甚至連個名字都沒留下的諸子百家們,最大的問題就在于不合時宜。

比如縱橫家,就是個典型的例子。


那些籠罩在縱橫家身上的神秘色彩,大多數應該是忽悠出來的。

說到不合時宜,主要體現在諸子的政治理念上,比如墨家。

墨家堪稱是上古時期華夏文明在自然科學領域的“門面擔當”,他們是那個時代最傑出的工匠,更具備了科學家、工程師的雛形。如果墨家能夠得到傳承和發展的機會,那麼兩千多年後當“我大清”面對洋鬼子的堅船利炮時,恐怕能拿得出手的就不是黑狗血、童子尿這樣的“大殺器”了吧?

縱橫家的主張是什麼(唯恐天下不亂的縱橫家)4

墨家要是專注于學術,我們的曆史可能就是另一副模樣了

可是墨家偏偏不肯老老實實的搞學術,非得在政治上插一腿。而且他們提出的兼愛、非攻、節用、明鬼等主張,在帝制時代無疑是一株“大毒草”,要是被重用了才是見了鬼。

所以墨家的沒落注定是不可避免的。

跟固執到偏執的墨家相比,縱橫家則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對于縱橫家來說,沒有什麼東西是值得他們固守的。一切的原則、立場甚至做人的節操、底線都是可以随時棄之如鄙履的玩意。在他們的心中,唯一重要的東西就是利益,而且還是私利而非公義。

為此,他們可以朝秦暮楚,可以事無定主,可以反複無常,可以颠倒黑白,哪怕是騙盡天下、坑死天下人也在所不惜。

縱橫家的主張是什麼(唯恐天下不亂的縱橫家)5

經過縱橫家的自我吹噓和不斷忽悠,這個學派最終近乎神秘化了

而他們得以風雲一時、名動天下最大的倚仗,就是一張随時可以胡說八道的嘴。所以張儀在被揍得不成人形時,最關心的不是會不會留下别的後遺症,而是舌頭是否還能用:

“張儀謂其妻曰:‘視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儀曰:‘足矣。’”(《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第十》)

所以關于縱橫家的一切,都充滿了神秘和忽悠,讓後人難辨真僞。

比如關于九流十家的師承一般都有明确的說法。像儒家的老祖宗是孔丘、道家是李耳、墨家是墨翟;法家之先驅是管仲(齊法)和士匄(晉法),名家的老前輩是鄧析,陰陽家公認的老大是鄒衍,雜家裡邊屍佼資格最老;而農家、小說家、兵家、醫家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許行、虞初、孫武和扁鵲。

而縱橫家的祖師爺名為鬼谷子,姓名不詳、籍貫不詳、族裔不詳、生卒時間不詳,反正就是這個人啥啥都是傳說,都有争議。就連如今被許多人吹捧為官場職場鬥争謀略寶典的《鬼谷子》(還有《本經陰符七術》)一書,在先秦之後近千年的正史、野史裡也是“查無此人”,直到唐朝時才突然冒了出來(詳見《隋書·卷三十四·志第二十九》),所以被不少人懷疑是僞書。

縱橫家的主張是什麼(唯恐天下不亂的縱橫家)6

《鬼谷子》一書的真僞非常值得懷疑

再後來鬼谷子幹脆被傳成了神仙般的人物。他不但智慧天成,能精通百家學問,還深谙自然之規律,天道之奧妙,尤其擅長兵學、數學、言學以及權謀之術;同時又能隐居深山而悉知天下之事,甚至還能預測未來——據說孫膑與龐涓這倆冤家的恩怨情仇,鬼谷子在收徒時掐指一算就一切門兒清。可是他一不點破二不阻止,而是坐視孫龐打生打死,據說這才叫高人風範……

甚至連鬼谷子跟他那著名的四大弟子蘇秦、張儀、孫膑、龐涓間的師承關系,都有人質疑:

“蘇秦者,東周雒陽人也。東事師于齊,而習之于鬼谷先生【史記集解注】又樂壹注鬼谷子書雲‘蘇秦欲神秘其道,故假名鬼谷’。”(《三家注史記·卷六十九·蘇秦列傳第九》)

因為先秦時期的文獻散佚得太厲害,許多事情現在都說不清。比如說“扁鵲”,就有學者指出并非是專指那個真實名字叫秦越人的名醫,而是在當時能當上醫家領袖的都被尊稱為扁鵲,相當于墨家的“钜子”。所以我非常懷疑“鬼谷子”也是類似的情況,就是個頭銜,否則那個傳說叫王诩的家夥就算再天賦異禀也不至于如此厲害,除非他真是個神仙。

當然,也不排除鬼谷子根本就不存在,完全是蘇秦、張儀編造出來唬人的東西。畢竟策士的嘴,騙人的鬼,他們說出的話可信度實在是太低了。

縱橫家的主張是什麼(唯恐天下不亂的縱橫家)7

如果鬼谷子這個人物是蘇秦、張儀之流捏造出來的,也用不着大驚小怪

(從蘇張與孫龐的生卒時間推斷,他們很可能根本就不是同一時代的人。他們要是有同一個老師,那麼鬼谷子的壽命起碼百年不止,真要成神仙了。)

說到策士,與儒家的“儒生”類似,就是戰國時期信奉縱橫之術遊說諸侯的那幫家夥的統稱。那麼何為縱橫?

同樣的問題,何為儒、何為道、何為法等等,都有一大堆各自的信徒拼命的诠釋、宣揚,生怕别人不知道或是理解錯誤,唯獨縱橫家是個例外。為啥?相比于諸子百家都是組成學派的團隊化運營,縱橫家全是個體戶,講究單打獨鬥,而且同行是冤家。所以這幫家夥整天忙着争權奪利,哪有功夫進行理論建設?最後還是得勞動法家大佬韓非出馬,才給“縱橫”做了個定義:

“從(縱)者,合衆弱以攻一強也;而衡(橫)者,事一強以攻衆弱也。”(《韓非子·卷十九·五蠹第四十九》)

韓非屬于義務幫忙,自然懶得多費口舌。所以關于縱橫家該如何準确定義,隻能由後人來歸納總結了。

縱橫家的主張是什麼(唯恐天下不亂的縱橫家)8

韓非對縱橫家可沒啥好感,他這麼做的目的完全是為了罵得更爽

在始皇帝掃平六國、一統天下之前,名義上歸周天子管的各路諸侯雖然均自稱諸夏,但實際上彼此間并不視為一國。就比如趙人和秦人間的身份認同,就好像現在不同國籍的華裔——祖宗雖然隻有一個,但二人絕對不能混為一談。

所以在諸侯之間是存在外交關系的,而縱橫家就充當了外交官的角色。

就像四書五經被儒生奉為圭臬、《道德經》是道家的傳家法寶一樣,縱橫家賴以安身立命的壓箱底的絕活叫作“長短術”:

“蒯通者,善為長短說,論戰國之權變,為八十一首。【史記索隐注】欲令此事長,則長說之;欲令此事短,則短說之:故戰國策亦名曰‘短長書’是也。”(《史記·卷九十四·田儋列傳第三十四》)

說白了就是詭辯術。于是在策士的嘴裡,白的能變黑,鹿也能成馬。反正隻要他們願意,别說牛了,大象都能被吹到天上去。

當然,就像美國人安布羅斯·比爾斯(Bierce·Ambrose)在《魔鬼辭典》一書中寫到的那樣,“外交是一種為自己國家的利益而說謊的愛國主義藝術”。因此外交官擅辯乃至于撒謊、欺騙都是職業需要,所以策士所為看上去也沒啥可指責的。

縱橫家的主張是什麼(唯恐天下不亂的縱橫家)9

縱橫家确實在搞外交,卻沒有資格成為外交家

可是需要注意的是,策士的謊言與欺騙并不一定就能與國家利益扯上關系,更别提愛國了——策士與愛國,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碼事。

這個咱們後邊再說。


揭開縱橫家神秘的外衣,所剩下的不過是操弄人心而已。

在戰國時期縱橫家曾經廣受追捧,成為各大諸侯争相招攬并奉為上賓的風雲人物。當然,其中最廣為人知的還是蘇秦和張儀這對冤家,其他的如公孫衍、甘茂、樓緩、郭隗、虞卿、陳轸、範雎、蔡澤、鄒忌、毛遂也都在那段曆史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記。當然也不乏跨行兼職當過一陣子策士的,如惠施、司馬錯、樂毅等,而且還幹得頗為不錯。

縱橫家的主張是什麼(唯恐天下不亂的縱橫家)10

蘇秦和張儀基本上不可能當上同窗,因為他倆根本不是一代人

縱橫家之所以受歡迎,與當時的“國際形勢”密不可分。

在戰國初期,雖然各大諸侯紛紛稱王,但想要吞并天下還尚無一國有這麼好的牙口。所以當時的大國、強國能做的也就是欺負欺負鄰居、掠奪些土地人口而已,而早期的縱橫家如惠施、公孫衍在此時已經開始大搞串聯玩“合縱”了。不過此合縱可非彼合縱,并不是一定以秦國為目标,而是聯合衆弱之力攻伐一強——齊國強大了就聯手毆齊,魏國膨脹了就組團伐魏,當然要是秦國敢冒頭,那也少不得要挨一頓削。

到了戰國中期,經過商鞅變法而富國強兵的秦國開始頻頻展露肌肉,與東方的齊國形成了兩強并立的局面。不過由于兩國并不接壤,想直接打一架都找不到場地,所以雙方均試圖用合縱連橫的手段阻止對手擴張、抑制對方的強大。于是縱橫家的春天來了,蘇秦和張儀這對策士雙壁應運而生,譜寫了一個個精彩絕倫的故事。

(蘇秦合縱,張儀連橫,看似鬥得不可開交,但實際上蘇秦做的最大一筆買賣卻是整廢了齊國。所以我一直懷疑這貨跟秦國有一腿,是雙面間諜。)

到了戰國末期,因為範雎天才般的遠交近攻的戰略設想得以實施,秦國一躍而成為天下第一強國,一統之勢已難以阻擋。可以說始皇帝最終得以掃平六國,固然是托了商鞅變法富國強兵的福,但在執行階段縱橫家無疑起到了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可謂是功不可沒。

縱橫家的主張是什麼(唯恐天下不亂的縱橫家)11

一部戰國史,就是圍繞着合縱連橫展開的

從這種意義上,法家與縱橫家應該算是盟友。但事實上兩者非但不怎麼融洽,甚至還成了死敵。

比如前邊提到的韓非。他幫縱橫家做定義可不是為了後者的理論建設,而是為了更好的将其批倒批臭。

韓非有個著名的“五蠹論”,就是将五種人指斥為危害國家的蛀蟲。這五大蛀蟲中,以文亂法的儒生和以武犯禁的遊俠最出名,此外除了逃避為國家服役的“患禦者”和危害耕戰的“商工遊食之民”外,最後一個大蛀蟲居然就是被韓非蔑稱為“言談者”的縱橫策士。

而韓非的論據更是直指策士的私心:

“(言談者)事成,則以權長重;事敗,則以富退處。人主之于其聽說也于其臣,事未成則爵祿已尊矣;事敗而弗誅,則遊說之士孰不為用矰繳之說而僥幸其後?故破國亡主以聽言談者之浮說……其言談者,為設詐稱,借于外力,以成其私,而遺社稷之利。”(《韓非子·卷十九·五蠹第四十九》)

韓非說得對不對?實在是太對了。

前邊說過,外交官可以撒謊、可以欺騙,但前提是要維護國家的利益。哪怕外交官的個人想法與國家意志不相符,也必須抛棄私心雜念一心奉公——總之一句話,從事外交工作的前提,就必須是個愛國者。

縱橫家的主張是什麼(唯恐天下不亂的縱橫家)12

縱橫家跟現代意義的外交官有着本質的區别

而縱橫家呢?

張儀先投趙、楚,不得重用後才入秦國。即便他在秦國混得風生水起,也是一旦自己的生命或是地位受到威脅就跑路,反複在秦魏兩國間遊走,最終也是死在了魏相的任上。而蘇秦合縱六國,使得強秦15年不敢東窺函谷,但同樣是在齊國遭受攻擊就跑回燕國,在燕國偷了燕易王的老媽後怕被砍就又跑到了齊國。反正是哪裡有官做、哪裡安全有保障就往哪裡跑。

而蘇張的老前輩公孫衍就更沒節操了。他先為秦相,替秦奪魏河西地,然後回頭就跑去做了魏、韓兩國之相,再反戈一擊主持了五國合縱伐秦,可惜卻屢屢被昔日的老東家揍得生活不能自理……而且在惱羞成怒之下,公孫衍不惜勾結義渠人對秦國兩面夾擊。

話說春秋戰國時期各大諸侯國雖然彼此間都把人腦袋打成狗腦子了,但起碼的底線還在。比如說其中之一就是諸夏相争不要緊,但就是别跟蠻夷拉拉扯扯,非但如此還得抽出精力築好籬笆,盡到屏蔽維護中原的義務。像當時的秦趙燕等國,哪怕把國内的老頭、娃娃都征發上内戰戰場了,也要在北方邊境上保留重兵以防範匈奴。

别人都不肯、不敢做的惡心事,隻有像公孫衍這樣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策士才幹得如此明目張膽又肆無忌憚。

縱橫家的主張是什麼(唯恐天下不亂的縱橫家)13

戰國時的各大諸侯在内戰的同時,并沒有忘記攘夷禦侮的義務

相比之下,像陳轸先是替齊國坑楚國,又替秦國忽悠楚國,最後又代表楚國出使秦國這樣朝秦暮楚的行為,反倒不算什麼了。

總之,對于縱橫家自古早有公論,那就是策士無國,皆為己謀事也。所以那些将縱橫家比作外交家的,其實是對外交工作者最大的侮辱。

策士不僅無國,而且無友。縱橫家固然不是什麼好人,但秦桧還有仨朋友呢,難道他們比秦桧還招人煩?

縱橫家招人煩不假,但混到沒朋友卻怨不得别人,隻能怨他們自己。

别的學派也有内部鬥争,卻大多能團隊作戰,一緻對外。就連最喜歡内讧的儒家,也是在罷黜百家之後才開始狗咬狗,唯獨縱橫家是個例外。為啥?因為策士的眼中隻有利益,而且全是私利,以至于他們甚至連同黨都不能容忍。所以策士基本都是個體戶單幹,而且最大的眼中釘就是同行。

蘇秦與張儀鬥法的故事人們耳熟能詳,但卻很可能是後人編造的。根據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文獻記載,蘇張根本就不是一代人——張儀在任秦相大肆坑蒙拐騙六國時,蘇秦還未進入政壇,他的主要事迹基本都發生在張儀死後,而真正跟張儀鬥得你死我活則是公孫衍。正是因為在秦國鬥不過老張,公孫衍才跑去韓魏策劃合縱伐秦,繼續跟張儀不死不休。

所以說戰國時期的縱橫大戰與其說是秦與六國之争,不如說是一場策士間的私鬥。

縱橫家的主張是什麼(唯恐天下不亂的縱橫家)14

策士最大的對頭,就是策士

而張儀和公孫衍既無諸侯之貴,又無軍隊撐腰,憑什麼能挑動天下大戰?

答案很簡單,那就是一個合格的策士必須是個心理大師,而且善于利用人心中最為陰暗的那一面。

比如說張儀忽悠楚懷王:

“儀說楚王曰:‘大王誠能聽臣,閉關絕約于齊,臣請獻商於之地六百裡,使秦女得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婦嫁女,長為兄弟之國。此北弱齊而西益秦也,計無便此者。’楚王大說而許之。”(《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第十》)

楚懷王為何會輕易的“大說而許之”?因為他心中有對土地的貪婪,有對強秦俯首割地而産生的虛榮,所以才讓張儀輕松得逞。

而在當時唯一看破了張儀陰謀的,隻有另一個策士陳轸。

蘇秦坑齊湣王、勸其稱帝滅宋,在旁人看來是太過拙劣、淺顯的詭計,蘇秦此舉簡直是大失水準。可最終齊湣王卻偏偏一頭栽進了這個大坑,看上去似乎令人難以理解,其實不然。因為蘇秦早就看穿了田地狂妄自大又愛好虛榮的本質,太過複雜的計謀用在這貨身上就是浪費,直白淺顯的反倒剛剛好。

而姚賈行反間計誘使趙王遷殺了李牧,使得趙國自絕最後一條生路,看上去很高明,其實也很簡單——如果趙王遷對忠心耿耿的李牧沒有懷疑和猜忌,姚賈再能忽悠也是白費勁。

縱橫家的主張是什麼(唯恐天下不亂的縱橫家)15

曆史上那些大獲成功的反間計,其實利用的不是陰謀手段,而是人心

世間本就沒有完人,帝王将相亦是如此。隻要人心中有陰暗的一面,就是策士的機會和能夠抓住的破綻。在此基礎上,他們并不需要多麼高明的手段,隻需因勢利導、放大這種負面的情緒,就能讓昔日親密的夥伴變成仇敵,讓君臣一心變成離心離德。

至于所謂的縱橫,其實根本無關緊要。隻要策士需要,橫能一變為縱,縱亦能一變為橫,都是手段而已。


縱橫家最大的惡,就是治世的災星,亂世弄潮兒。

對于縱橫家來說,唯有春秋戰國那樣的大亂世才是最好的時代。對此,西漢人劉向曾感慨頗深:

“捐禮讓而貴戰争,棄仁義而用詐谲,苟以取強而已矣。夫篡盜之人,列為侯王;詐谲之國,興立為強。父子不相親,兄弟不相安,夫婦離散,莫保其命,湣然道德絕矣。故孟子、孫卿儒術之士,棄捐于世,而遊說權謀之徒,見貴于俗。是以蘇秦、張儀、公孫衍、陳轸、代、厲之屬,生從橫短長之說,左右傾側。蘇秦為從,張儀為橫;橫則秦帝,從則楚王;所在國重,所去國輕。”(《戰國策·劉向書錄》)

也就是隻有世道亂了,縱橫家才有了用武之地。

縱橫家的主張是什麼(唯恐天下不亂的縱橫家)16

隻有天下四分五裂,策士才有用武之地

這是縱橫家與其他學派最大的不同。諸子百家也好,九流十家也罷,其中的大多數都是渴望太平、宣揚治世的,畢竟隻有天下太平了他們的學問才用得着。哪怕是跟戰争最密不可分的兵家,也有以武止戈的理念。

唯獨縱橫家是個例外——大家都一團和氣了,既不勾心鬥角又不刀兵相見了,他們如何還能遊說列國、周旋于諸侯之間,還如何赢得君王的青睐,繼而挑動一番風雲、赢得滿身富貴?

所以别說春秋戰國本就是個征戰不休的亂世,哪怕大家都打煩了打膩了,打算消停一會兒了,縱橫家也得尋機滋事,比如給大家找個假想敵啥的。

秦國強大了,那就組織衆弱合縱擊秦;秦國被打殘了,那就組織連橫破壞合縱;哪怕秦國消停了也不能閑着,幹脆再撮合撮合五國伐齊。

反正隻要有縱橫家在,世道就沒有太平——經過春秋戰國幾百年的戰亂,人們終于達成了共識。

因此始皇帝在一統天下之後,哪怕策士在其中也立下了不少功勞,但仍将縱橫之言列為禁書,統統焚毀。

縱橫家的主張是什麼(唯恐天下不亂的縱橫家)17

田廣對付策士的辦法最好——不讓他說話,直接幹掉

即便秦末之際天下再度大亂,縱橫家的殘渣餘孽以為自己飛黃騰達的機會又來了,可是他們的名聲畢竟已經臭不可聞。所以郦食其才被齊王田廣給烹了,蒯通定下的天下三分之計也是無疾而終。

世道畢竟是變了,大一統終究會深入人心。而作為一個人,無論如何還是要有點節操底線的。

所以從不知節操為何物,隻會做亂世弄潮兒的縱橫家,注定将被時代所淘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