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古人讀書的幾種方法

古人讀書的幾種方法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1-25 19:55:04
說起古人讀書,便不由得想起許多家喻戶曉的故事,如匡衡“鑿壁借光”、“孫康映雪”、“車胤囊螢”,還有蘇秦“錐刺骨”、孫敬“頭懸梁”等等。這些故事都生動地反映了古人以頑強的毅力戰勝困難,刻苦學習的精神,對今人也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古人讀書的幾種方法(古人如何讀書)1

其實,古人讀書,目的并不相同,就相當多的人而言,具有強烈的功利性色彩。在儒家文化的影響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古代士人最理想的人生追求,欲實現這一理想,必須走讀書入仕之路,即“學而優則仕”。正如一首古詩所說:“少年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曆代統治者采取各種措施吸引士人參政。如漢武帝時,設太學,實行讀經入仕,将讀書與仕途結合起來,故漢代便流傳“遺子黃金百籝,不如教子一經。”(《漢書•夏侯勝傳》)隋唐以後實行科舉制,無論何等出身,均可經過考試授官。科舉制擴大了官吏來源的渠道,極大地刺激了人們的讀書熱情,尤其那些家境貧寒者,更是夜以繼日地刻苦攻讀,争取入仕,改變自身的社會地位,以實現人生價值。

古人對讀書可以改變命運,并帶來豐厚的利益直言不諱。據傳宋真宗趙恒曾寫過一首《勸讀詩》,形象地描述了讀書的功利性: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有女顔如玉。出門莫恨無人随,書中車馬多于簇。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元人孔齊在《至正直記》中也講到了讀書的功利作用:

諺雲:“日進千文,不如一藝防身”。蓋言習藝之人可終身得托也。藝之大者,莫如讀書而成才廣識,達則敬君澤民,流芳百世;窮則隐學受徒,亦能流芳百世。其次農桑最好,無榮無辱,惟尚勤力耳。其次工,次商,皆可托以養身。為子孫計,舍此之外,惟務假勢力以取富,雖日進千文之錢,亦不免于衰敗零落者,此理之必然也。故曰:“讀書萬倍利”,此之謂也。

在強烈的功利目的驅動下,古代許多士人克服各種困難,堅持苦讀。西漢人倪寬入太學讀書,因家貧,資用有困難,便為同學燒飯以自給。還替别人幹農活,“帶經而鋤,休息則讀誦。”(《漢書•倪寬傳》)後被漢武帝啟用,任禦史大夫。匡衡好學,家貧,為讀書,他不僅“鑿壁借光”,還“庸作以供資用”。(《漢書•匡衡傳》)漢元帝時為博士,後任丞相。

古人讀書的幾種方法(古人如何讀書)2

為實現人生理想,古代許多讀書人都經曆了艱苦的磨難。《後漢書•承宮傳》記載:承宮自幼父母早喪,八歲時替人放豬,當趕着豬群路過學塾時,便放棄豬偷偷地聽課。主人得知後非常生氣,用鞭子抽他。學塾的老師徐子盛出來講情,才使承宮解脫。承宮向老師提出給學塾拾柴,勞動之餘和學生一起聽課,老師答應了。從此,承宮“執苦數年,勤學不倦”,後來成為遠近聞名的學者,漢明帝時征為博士。

南朝人顧歡因家貧無法入學讀書,便站在學舍的牆壁後聽講。他立志成才,白天勞動,夜晚燃糠照明誦讀,堅持不懈,終于成為知名學者。(《南齊書•顧歡傳》)江泌家中貧窮,白天幹活,夜裡讀書。為省錢,遇到有月亮的日子,便“随月光握卷升屋”,(《南齊書•江泌傳》)爬到屋頂,在月光下讀書。

古人讀書除了克服客觀條件的困難,還要不斷戰勝自我,甚至忍受皮肉之苦,以磨煉意志。明朝人張溥強聞博記,每讀一部書都抄寫一遍,再誦讀一遍,然後燒掉;接着再讀再抄再燒,如此反複七次,書便背熟了。張溥日夜抄書,手指磨出了繭子,冬天手凍裂了,鮮血直流,就在熱水裡泡一會兒,繼續抄寫。他有這樣的學習經曆,便稱自己的書房為“七錄齋”,其作品取名《文錄齋集》。(《明史•張溥傳》)

古代書籍數量少,貧寒之家很少有書,愛讀書之人便不辭勞苦,四處借書讀。東漢著名思想家王充遊學洛陽時,因家貧買不起書,便到書肆去讀。他讀書認真,看一遍就能背誦,“遂博通衆流百家之言。”(《後漢書•王充傳》)東漢史學家荀悅也因“家貧無書,每之人間,所見篇牍,一覽多能誦記。”西晉人皇甫谧酷愛讀書,常常廢寝忘食,人稱“書淫”。他曾向晉武帝借書看,晉武帝派人給他送來一車。(《晉書•皇甫谧傳》)清朝人閻正衡酷愛讀書,但家鄉偏僻貧窮,找不到書看。一次,他偶從友人處借到《文選》,如獲至寶,晝夜研讀,幾個月後就全部背熟了。他得知一同鄉家中有《史記》,便去借閱,同鄉不肯,他提出在同鄉家中閱讀,還不同意。後來,閻正衡發現同鄉家缺少柴草,便提出每天背去一捆柴,換讀一天《史記》,同鄉才答應。從此閻正衡每天早上打一捆柴,并帶着筆墨到同鄉家去,邊讀邊抄,幾個月後将《史記》全部抄完了。(《清朝野史大觀》卷10)

古人讀書的幾種方法(古人如何讀書)3

古代許多人在青少年時代都有刻苦讀書的經曆,這為他們後來成才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漢代大儒董仲舒讀書曾“十年不窺園”。唐代著名詩人元稹在《誨侄等書》中回憶說,自己15歲以後,潛心讀書,幾乎到了不看外面花園和井台的程度,這樣過了十年,才獲得了一個能文的名聲。唐代大文學家韓愈博學多才,終生手不釋卷。韓愈三歲喪父,由兄嫂撫養,七歲開始讀書,非常刻苦,實在困倦了,就把書當枕頭睡一會兒,吃飯沒有菜,就邊看書邊下飯。他每天背誦幾百字到幾千字的文章,除了精通五經外,對各家雜著,隻要能借到的,都廣泛閱讀。韓愈從政後,仍保持着愛讀書的習慣。“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他一生笃志好學,并以此勉勵後生晚輩,他說“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随”,(《進學解》)是勸學名言。北宋政治家範仲淹,幼年喪父,家境貧困,後來到南郡求學,生活十分艱苦,他在這裡苦讀了五年,沒有脫衣服睡過一個安穩覺,夜晚讀書疲勞時就用涼水洗臉,每天靠稀粥充饑,後來終于成為一代名臣。

古人讀書,除了功利性的目的外,還有閑适性讀書。閑适性讀書全憑興趣引路,所注重的不是讀書的目的,而是讀書的過程。士人在生活中,功利性讀書和閑适性讀書往往兼而有之。青年時期以功利性讀書為主,為的是立足于社會,施展抱負;成年以後,或功成名就,仕宦順利,或功名無望,隐退鄉間,于是,讀書便成為一種陶冶情操,增加知識、豐富精神生活的重要手段。

古代許多士人不僅青少年時刻苦好學,至老年依然手不釋卷。三國人向朗,“潛心典籍,孜孜不倦,年逾八十,猶手自校書,刊定謬誤,積聚篇卷,于時最多。”(《三國志•蜀書•向朗傳》)

南齊人沈驎士,幼時家貧,酷愛讀書,常常邊幹活邊讀書。他學識淵博,但不願出仕,生活的最大樂趣就是安靜地讀書。80多歲時,不幸家中失火,他精心保存的數千卷書被燒光。沈驎士非常傷心,決心自己抄書,彌補損失。經過幾年不懈的努力,居然抄了幾千卷,“卷滿數十箧”。(《南史•沈驎士傳》)

梁朝著名學者王筠,自幼聰明,16歲時便寫出優美幼人的《芍藥賦》,受到著名文學家沈約的贊賞。王筠酷愛讀書,他說:“餘少好書,老而彌笃,……幼年讀《五經》,皆七八十遍。愛《左氏春秋》,吟諷常為口實,廣略去取,凡三過五抄。餘經及《周官》、《儀禮》、《國語》、《爾雅》、《山海經》、《本草》并再抄。子史諸集皆一遍。未嘗倩人假手,并躬自抄錄,大小百餘卷。”王筠還說,他這樣做并非為傳揚出去,是因為自己喜歡書,“蓋以備遺忘而已”。(《梁書•王筠傳》)

明清之際的著名思想家顧炎武生活中手不釋卷,暮年出門旅行,也不忘用騾馬馱書伴行。行至邊塞關隘就招呼守關老兵到路邊酒店,對坐痛飲,咨詢當地風土,考察地理形勢。顧炎武騎在馬上,還全神貫注地背書,由于思想專一,途遇老友打招呼,他竟忘記姓名,甚至信馬由缰,跌進崖谷。

選自《中國古代的士人生活》

古人讀書的幾種方法(古人如何讀書)4

古人讀書的幾種方法(古人如何讀書)5

歡迎點擊“閱讀原文”

在商務印書館官方微店選購您心儀的圖書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