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孟子》
沒有播種,何來收獲;沒有辛勞,何來成果;
沒有磨難,何來榮耀;沒有挫折,何來成功。
自古以來,成大事都是經過一番寒徹骨,才得他日梅花香,明朝開國文臣之首宋濂亦是如此。
宋濂于元武宗至大三年生于金華,字景濂,号潛溪。因宋濂僅滿七月出生,故其自幼體弱多病。在祖母和母親的悉心照顧下得以健康成長。宋濂自小聰慧,記憶超群,被當世人冠以“神童”稱号。且宋濂勤奮好學,經常捧着書本愛不釋手,正是憑借着這份堅持,才造就了他的博學多識。
漫漫求學路 宋濂幼時家中貧窮,他愛好讀書,但因家裡貧困無錢買書。他隻好向有書的人家借書,借來書後親自把書中的内容抄寫下來。而且宋濂是個極其守信的人,他向别人借書,總是在規定的期限内歸還,從來不會逾期。天氣嚴寒時,硯池裡的水都結了冰,他的手指凍得不能屈伸,但仍沒有放棄抄寫。為了向學識淵博的前輩請教,他常常拿着書跑到百裡之外去向老師請教。前輩德高望重,求學的人非常多,偶爾老師有訓斥他們的時候,這時宋濂就恭敬地站在旁邊,等老師氣消了,再繼續向老師請教。求學時,他在寒風淩冽中行走,正值嚴冬,大雪紛飛,地上的雪有幾尺深。因長時間行走,他的腳都被凍裂了。到達學舍後,他四肢麻木,僵硬得不能動彈。因家裡貧窮,宋濂每天隻吃兩頓飯,跟他住在一起的求學者大都錦衣華服,戴的帽子上飾有珍寶,腰上挂着白玉環,左邊佩戴着刀,右邊佩戴着香囊,一副神采奕奕的模樣。而宋濂隻是穿着破舊的棉襖,但他并沒有因此感到自卑,也沒有羨慕他們,隻因有讀書這樣可以使自己快樂的事情。機會隻會留給有準備的人,宋濂在求學路上如此努力,機會自然會不期而至。
受君重用 宋濂早在元末時就已十分出名,元順帝曾經任命他為翰林編修,但元朝末年,中國文化正在經曆一場嚴冬。元世祖時期,開始使用“漢法”。但是,因為元朝帝國的統治區域較廣,不同地區很難達到文化的統一,不少蒙古人并不想遵用“漢法,”伴随着不同種類的漢文化,儒家文化被越來越邊緣化。同時,元末期間,蒙古人對漢人不斷增稅,引起漢人極度不滿,不少農民起義應勢而起,各地戰火連天。可能這段時期,是英雄輩出的時期,但卻是中華文化遭受浩劫的時期。生活在這個時期的宋濂,也難以獨善其身。為了逃避戰火,他曾一度逃避到山裡做了道士。在那段時期裡,學問是最沒有的東西,但盡管這樣,宋濂也沒有放棄讀書,他仍然堅持手不離書,或許在他内心深處,書是他那個時期最後的寄托吧。直到元朝滅亡,朱元璋稱帝,這場戰争算是畫上了句号。朱元璋聽聞宋濂的才學,想要把他收為己用,于是力邀他出山。至正十九年正月,朱元璋命王顯宗在郡中設學堂,命宋濂教學《五經》。後來在李善長的推薦下,宋濂被朱元璋召至應天府,同年七月,被任命為江南等處儒學提舉,後又參與修撰起居注,入住禮賢館。除此之外,朱元璋還下令命宋濂撰修《元史》,洪武二年八月,《元史》撰修完成後,宋濂被封為翰林院學士。
修複文化 元朝末年,戰火不斷,文化流失。宋濂向朱元璋推薦《大學衍義》,朱元璋還讓宋濂向衆大臣講解書中的内容。漸漸地,朱元璋開始召集四方儒士,任命他們為翰林編修,宋濂是他們的老師。他終究沒有白讀詩書,他的一生所學在百廢待興的明朝初期派上了用場,可以說宋濂是文化恢複的帶領者,他親自制定了國子監的教育制度,親自主持明朝的皇家圖書館大本堂。最重要的是他制定了明朝科舉考試規則,雖然這一制度飽受诟病,說是模式僵化。的确,明朝科舉考試不像我們現在這麼簡單,它分為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整個流程下來,有的可能會耗時幾個月,有的人一生都不一定考中,經常有父子同時出現在一個考場的情況,所以古人常說十年寒窗苦讀也是有原因的,有的人又何止苦讀十年。盡管如此,科舉考試還是為明朝選拔了衆多人才,也為不少寒門子弟創造了機會。對寒門子弟來說,科舉考試給了他們一個翻身的機會。從明朝衆多大臣的背景來看,科舉考試還是讓很多寒門子弟有了步入仕途的機會。明朝從最開始的文化慘淡到後來的文化繁榮,宋濂擔得起“明朝文化奠基者”這句稱贊。洪武十三年,宋慎被牽入胡惟庸案中,導緻宋濂一家遭此橫禍,好在有太子和皇後的求情,使他免去一死,被遣送到四川茂州。後來宋濂因病去世,朝廷衆多官員前來送别,由此可見宋濂的威望,一些通過科舉得以步入仕途的官員還是對他充滿感激的。
功夫不負有心人,若宋濂沒有前期的勤學苦讀,他何德何能可以得到重用,又有何機會做出這樣的貢獻。他的努力為他赢來了統治者的重用,他也沒有辜負别人對他的重用。一直兢兢業業,通過自己的知識為那個時代做出了特有的奉獻。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高考在即,想以此告誡大家:是金子永遠都會發光的。乾坤未定,你我皆可是黑馬。
參考文獻: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司馬遷《史記》
張曉光:《論科舉制的曆史作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