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壬寅虎年。“虎”字起源極早,殷墟甲骨文中就有“虎”的象形字。不過,老虎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可不像動畫片裡的那麼萌。恰恰相反,老虎的殘暴可是出了名的,在各類文學作品和曆史典故中,老虎都代表着霸道與兇殘。
據記載,孔子與弟子們路過泰山腳下,看見有一個婦人在墳前哭泣。子路便上前問婦人:您這樣凄慘哭泣,實在是像連着有了幾件傷心事似的。婦人回答說:沒錯,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後來,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現在,我的兒子又死在了老虎口中!這時候,孔子也走近了問道:這裡有這麼多老虎,那你為什麼不離開這個地方呢?婦人回答說:這裡雖然有老虎,但是沒有殘暴的政令。
後來,這個故事引申出了“苛政猛于虎”的成語典故,意思是老虎已經夠兇猛、殘暴了,而統治者的暴政比吃人的老虎還可怕,深刻揭露了暴政對老百姓的摧殘與傷害。
在漢代,還有一首叫作《猛虎行》的樂府歌辭,本是描寫羁旅他鄉的遊子自重自愛的歌辭,但開頭先寫道:“饑不從猛虎食。”這裡的“猛虎”,就是比喻以暴力害人的強盜。意思是,在外面即使是再饑餓、再落魄,也不能去當強盜打家劫舍呀!
或許,正是因為老虎兇猛的屬性,人們才習慣于以“虎”來代表勇敢與威武。比如,古人常常将勇猛的戰将稱為“虎将”,而用來調兵的兵符也被稱為“虎符”,等等。
在古代,能夠擒殺一頭老虎,不僅威風八面,還能成為天下聞名的勇士。《史記》記載,春秋時期魯國有個人叫卞莊子。他年輕時曾經随軍作戰,結果三戰三敗,他身邊的朋友看不起他,國君也羞辱他。也許是知恥而後勇吧,卞莊子後來不斷提升自己,竟然成了知名的大力士。有一回,卞莊子偶遇兩隻老虎正在為了争奪一頭牛而打得不可開交。卞莊子拔出劍,準備立刻上去除害。他身邊的朋友卻提了個建議:一人鬥雙虎過于冒險,不如讓兩隻老虎打得兩敗俱傷,再趁機下手,這樣就事半功倍了。
果然,兩虎都受了重傷,卞莊子一出手就輕松解決了戰鬥。從此,卞莊子一人殺雙虎的事迹天下聞名。《荀子·大略》記載:“齊人欲伐魯,忌卞莊子,不敢過卞。”卞就是卞莊子居住的地方,說的就是齊國準備讨伐魯國,因為害怕卞莊子,齊軍還得繞路走。
在一些文學作品中,也常常用老虎來襯托主人公的勇敢。比如,《水浒傳》裡的武松。話說武松回家探親,路過景陽岡,借着酒勁,在岡上打死了一隻“吊睛白額大蟲”,為當地百姓除去一大害。
《水浒傳》裡擒殺過老虎的人并不止武松一個。李逵下山接老母親上山時,途經沂嶺,母親被虎所吃,他悲憤填膺,拿起樸刀,一口氣殺了兩大兩小四隻虎。後來遇見了衆獵戶,誰能相信李逵一個人竟然幹掉了四隻老虎?跟着李逵到了現場,衆獵戶才信,随後就擡着老虎,邀着李逵同去請賞。李逵給自己取了個假名,叫作“張大膽”。要不是被李鬼老婆撞見,舉報了這個鬧了江州的黑旋風李逵,這位“張大膽”或許能當個都頭,也未可知。
此外,登州的獵戶解珍、解寶兩兄弟也曾埋伏了三天三夜,用藥箭射死一隻老虎,但老虎卻落入毛太公家,兄弟二人本要帶着大蟲去領賞,結果毛太公不僅不還老虎,還設計把這兩兄弟給送進了監獄。
解珍、解寶兩兄弟用的是遠程武器設伏射殺老虎,而李逵用的是近身冷兵器,相比之下,武松徒手打虎的勇猛自然顯得更出衆了。打虎成功,給武松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記得宋江在柴進莊上,初見武松時,柴進介紹:“這人是清河縣人氏,姓武名松,排行第二。今在此間一年也。”從柴進指名道姓的介紹可以推測:當時武松的名頭并不大,柴進對他也頗為看輕。然而,自從打虎後,武松走到哪兒,誰不知道他是在景陽岡上打虎的武都頭呢?後來血濺鴛鴦樓,武松在牆壁上留下幾個大字,并着重強調自己是“打虎武松”。可見,在武松自己的心中,景陽岡上打虎也是風光且自豪的事情。
《西遊記》裡也有打虎的情節。話說孫悟空初遇唐三藏,過了兩界山,便用金箍棒一棒搞定了一隻老虎。坐在馬上的唐三藏被吓得滾鞍落馬,咬指道:“天呐!劉太保前日打斑斓虎,還與他鬥了半日,今日孫悟空不用争持,一棒就把這虎打得稀爛,正是強中更有強中手!”這個打虎情節,除了展現孫悟空的武力值外,還突出了他的威猛。
當然了,文學作品裡的打虎情節更多的是一種藝術加工,無非是為了彰顯角色的膽識以及勇猛非凡。現實中,隻怕沒人敢輕易靠近這兇猛的“大蟲”!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邱俊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