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6月27日訊 說起便秘,大家一定都不陌生。我們自己或者周邊的家人、朋友或多或少都有過大便幹結、排解困難,或者幾天才排解一次大便的經曆。有些人可能通過調節飲食就能緩解,有些人則需要服用一些幫助排便的藥物,還有些便秘特别厲害的,可能長期沒有便意,總覺得腹脹難受,排便不幹淨、不徹底,或者對藥物形成了依賴。
但是大多數人可能僅僅把便秘當做腸道功能不是很健康的一個狀态,認為自己就是這樣的體質,尤其對于老年人來說,把便秘當做“上年紀的表現”,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其實,慢性便秘是一種疾病,除了便秘本身的痛苦之外,還會帶來很大的危害,比如引發痔瘡、肛裂、直腸脫垂、結腸黑便病等,甚至可能增加結直腸癌的風險。對于那些中重度便秘的患者來說,身心都承受巨大的痛苦。
目前大家對便秘的認識普遍不足,在治療上也經常進入誤區,那麼,到底什麼情況下能診斷為慢性便秘?得了便秘生活中需要注意些什麼?如何通過藥物治療?什麼情況下可以考慮手術治療?今天就給大家好好聊一聊便秘這個話題。
1.你真的有慢性便秘嗎?
慢性便秘一般表現為排便次數減少(每周小于3次)、糞便幹硬和(或)排便困難,排便困難包括排便費時費力、需要用手輔助排便、排便不盡感、肛門墜脹等。慢性便秘除了上述的症狀外,還有病程時間的要求,一般要求上述任一症狀出現半年以上,才能稱之為“慢性便秘”。
2.慢性便秘是怎麼引起的?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的改變,年輕人工作時間長,久坐而疏于運動,以及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重,慢性便秘的發病率正呈現逐年增高的趨勢。據報道,我國成人慢性便秘的發病率為4%~6%,并随着年齡的增長而升高,60歲以上人群慢性便秘的發病率高達22%。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男女患病率之比1:1.22~1:4.56。
目前大家對慢性便秘認識率和整體就診率偏低,有統計顯示47%的患者單純靠生活飲食調整治療便秘,45%的患者前往藥店購買藥物治療,隻有8%的患者會直接前往醫院尋求治療。但事實上,慢性便秘的原因是非常複雜的,不是随便吃點通便藥物就能解決的。有些人是結腸冗長症;有些人是結腸動力不足,蠕動功能差;還有一些人是直腸粘膜脫垂、盆底肌的功能不全、直腸前壁形成囊袋向前突出等問題引起便秘。以上這些情況,隻有在醫院經過詳細的專科檢查才能診斷、辨别。
市面上治療便秘的藥物(有些是屬于保健品)種類繁多,部分藥物雖然效果不錯,但是不能長期服用,像治療便秘常用的一些中藥,大黃、番瀉葉、蘆荟等,因為其中含有蒽醌類成分,長期服用可能會損害可造成腸道平滑肌萎縮,使腸道蠕動功能更差,并可能對腸道造成慢性損害,如結腸黑變病(研究認為結腸黑變病會誘發腸道息肉),部分藥物還可能導緻肝功能損害。除此之外,像酚酞片、果導片等含有酚酞成分的藥物,因在動物實驗中發現可能有緻癌作用,已被國家藥監局明令禁止銷售和使用。
3.“階梯式”方法治療慢性便秘
其實對于慢性便秘的治療,更推薦“階梯式”治療方法。
①基礎療法:調整飲食和生活習慣
比如多飲水,保證每日飲水量達到1.5~2L;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18~30g);适當運動;建立良好的排便習慣,避免如廁時玩手機等造成排便時間的延長。
②第二階梯治療:規範合理使用藥物
藥物不僅僅指瀉藥,還包括益生菌類藥物,可以幫助腸道建立良好的微生态,改變大便的性狀,改善腸道功能。益生菌類藥物副作用少,可以安全服用。需要注意的是,部分益生菌類藥物可能需要冷藏保存。此外還有促進腸道動力的藥物和促進腸道分泌的藥物等。
③第三階梯治療:手術治療
這主要針對藥物治療效果差、形成藥物依賴性、便秘程度較重的患者。這部分患者可能長期沒有便意,甚至曾經有效的藥物都已失去了療效,還有少數患者有過因便秘引發腸梗阻的情況。手術治療慢性便秘是安全有效的,已經寫入了外科學教材,國家也出版了專業的規範和專家共識,來指導便秘手術安全規範的實施。一般手術前會進行一系列的檢查,評估便秘程度、查明便秘原因,針對病因采取科學有效的治療手段和手術方式。而且目前一般都能通過微創的方式進行手術,患者創傷小,恢複快。
便秘是一種痛苦的慢性功能性疾病,治療不及時、不規範、濫用藥物都會導緻治療效果不佳,甚至進一步加重。大衆需要進一步提高對慢性便秘的認識,提高對慢性便秘患者的關注和關心,提高慢性便秘患者去醫院就診的意願,科學、規範、有效治療,才能讓便秘患者擁有一個健康舒适的生活。
作者:山東大學第二醫院胃腸外科主治醫師 劉冰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