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二陳丸治療脾虛痰多

二陳丸治療脾虛痰多

健康 更新时间:2025-04-06 05:05:15

說起這個小方子,可能關注健康的人都有聽說過,它是由簡單的四味藥組成,方劑稱之為二陳湯,成藥叫二陳丸。

把時間回到2017年吧,那個時候本人正準備考中藥的執業藥師,所以一有空都在學習中藥,學習中藥,有一門叫中藥專業知識二的,這一科我覺得是所有執業藥師考試科目中最難的一科,不但有很多單味中藥要記,而且還有很多成藥,方劑要去記,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毒性藥物的用法用量及以下特殊藥物的煎煮方法要去記。

二陳丸治療脾虛痰多(二陳丸治療痰多)1

而對于一個原本對于中醫都有些排斥的我來說,去考中藥的确有一定的難度,而且對于中藥,我覺得很多藥物的意思是相近的,就拿人們常說的“濕”,有化濕、燥濕、利濕、滲濕、利水。記得白豆蔻和草豆蔻的功效僅有一字之差,一個化濕,一個燥濕,就簡單的把它們記憶成“白化草燥”。而我本人從小讀書就不喜歡去死記硬背,喜歡去理解、想象記憶,到後來學習古詩詞,一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常常影響着我去想象每一首詩的畫面。

這個習慣一直伴随着我,所以在學習中藥的時候,好像感覺很吃力,因為很多中藥功效的描述,理解不了,剛開始看到濕,都以為就是把水分從身體裡除去的意思,但當我學習一段時間之後,怎麼感覺一下利濕,一下化濕,一下燥濕的,後來搜索這幾個詞語的區别,才大概有所理解,還有很多詞語都理解不了,理解不了的就去問度娘。慢慢的對中醫有了一個粗淺的認識,慢慢才略懂了中醫的八綱辯證。何為表裡、何為寒熱、何為虛實、何為上中下三焦、何為陰陽等。

其實我認為學習中藥開始就要一字一字的去理解,不能去一句一句去理解,有點古文的味道。比如同是治療咳嗽的藥物,我們初學者往往會把重點放在止咳上,而忽視了止咳前面的那幾個字上,比如一些藥物會說清肺止咳、潤肺止咳、宣肺止咳等。而忽視了清有熱、潤有燥、宣有阻的意義,這就是中醫一直強調的辨證施治原因。

大篇幅的講了自己學習中醫藥的認識,其實是在為我初次使用二陳湯做鋪墊,也有利于理解中醫中藥。

首次看到二陳丸是在學習中成藥的時候,二陳丸功效為燥濕化痰、理氣和中。記得當時關于二陳丸用于哪些症狀時,除了咳嗽痰多,胸脘脹悶,惡心嘔吐之外,還有一條說了除脾胃之痰濕,這一點是藥品說明書上沒有的。

由于我自己長期抽煙,所以老感覺喉嚨裡有稀痰,而且感覺胃脘部位有東西堵在那裡,有種氣從那裡上不來的感覺,每當吃飯過于飽滿,這種感覺特别明顯。看到二陳丸适應症好像和我的症狀很相符。試想着去搞點來吃了看看,于是就從網上買了一些草藥,就是二陳湯的組成藥物:陳皮、半夏、茯苓、甘草。

當時網上老闆問我要姜半夏、法半夏還是清半夏,講實話,當時我還有點懵圈,雖然意識裡知道這幾種半夏有區别,但是我還拿不準,曾經在看書時,記到有這幾種半夏有一個對比表格,于是趕緊翻開書看看,才知道法半夏偏于燥濕,所以就選擇了法半夏。這些半夏的對比功效,其實在之後的工作中也得到證實是正确的,記得一個病人因為某種癌症,有嘔吐的症狀,當時醫院沒有姜半夏,就用了法半夏,但是病人吃了段時間,嘔吐症狀沒有得到較好的改善,在醫院進了姜半夏下後,法半夏改用姜半夏,嘔吐症狀基本緩解,病人也說感覺明顯。所以也證明了中藥炮制的重要性。、

當收到網上寄來中藥後,那個時候我還在西藥房上班,所以質量好壞我也區分不出來,隻是看到陳皮很黑,感覺是用什麼熏過的,甘草砍成大塊大塊的,半夏有些個頭很大,我甚至懷疑可能摻有天南星,不過好在天南星功效和半夏有相同之處,隻是在燥濕祛痰方面功效略差半夏一點,所以也沒有去糾結。而我糾結的是陳皮,咋過那麼黑。問老闆,老闆給我的回答說是,那個陳皮是放了10多年的,所以黑。現在想想隻能呵呵了。

當時由于沒有到中藥房上班,雖然知道藥典規定各藥用量多少,但是用手抓,不好把握劑量,現在想想,當時用的法半夏可能就有30g左右。吃了幾次後感覺效果還不錯,吃了三四天吧,感覺明顯好了很多,覺得煎煮中藥麻煩,沒症狀就沒吃了。學藥的我,也深知藥物有毒性,所以也不想再吃,就丢在家裡了,心想,買這點藥,将近花了300塊錢,還感覺有些浪費。

二陳湯的命名我想可能和半夏、陳皮有關,在中醫藥裡,認為半夏、陳皮、艾葉是越陳越好,陳也就是放的時間久的意思,以前也常聽老人們說陳小麥、陳玉米這些,這也許就是二陳丸的由來。

我的母親,當時74歲,老是感覺呼吸困難,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氣呼吸不上來,而且痰特别多,一動就感覺呼吸困難加重,老是愛吐痰,感覺講話就特費力,有時還能聽到鳴聲,老是說背痛,手伸屈困難。

當時我主要學習的是西藥,看到她這些症狀,我懷疑可能哮喘或者慢阻肺這些,口服祛痰藥效果不好,嚴重時去輸液又感覺有所緩解,但是過幾天又複發了,長此以往,持續了很長時間。由于工作的地方離家較遠,每次打電話回去,她都怕我擔心,所以也沒把病情說得那麼嚴重,但是有次回家,感覺她這個症狀還是有點嚴重的。

之後給她買了一個霧化器,用了沙丁胺醇、乙酰半胱氨酸、布地奈德、異丙托溴铵、桉檸蒎等一些藥物都沒用,都說隻能緩解。而且藥量稍微用大一點,她就說心跳厲害,這可能是沙丁胺醇引起的不良反應有關。

後來我想幹脆把我之前用剩的藥帶回家去給她吃了試試,又買了些黃芪,感覺她有氣虛的表現,脈象特弱,剛好在家,聽家裡有人說去山上挖野黨參,他們說那個炖雞肉吃補人,補氣,我查了下資料,的确野黨參有補氣的功能。我本來是不認識這個野黨參的,老家叫它小白雞,就跟着去山上挖了些,回來把藥用電子天平給稱了下,告訴母親每次每個藥大概用多少,給她熬了一次,還親自嘗了下,因為我怕有毒,雖然沒有違反十八反、十九畏,畢竟加了一味不認識的藥,有些害怕,顯得有些不自信。

回來上班第三天,我打電話回去問,她說有點效果,但我老是感覺她的語氣有點在騙我的意思,我感覺症狀明顯減輕才有效果,懷疑她是怕打擊我的信心。于是懷疑是否該改變一些抗生素,西藥沒效,可能和耐藥有關,整天都在琢磨這個問題。

一個星期後,我再次打電話問,她說好點了。後來隔一久就打電話回去問問,感覺好多了。

我原本以為,好了她就沒吃了,後來我回去,才看到她還在吃那個藥,隻是那個野黨參沒有了,而且看到我父親也在吃那個藥,我原本是拿給我母親吃的。後來我問他們,你們咋一直在吃這個藥,吃多了也不好。他們說,吃這個藥感覺要好過點,每熬一次吃三四天,有時要吃個把星期,說是當水喝,茶杯都被中藥染黃了。

我很長時間沒有回家,回家總聽他們說,一直在吃這個藥,今年感覺比往年好了。我大概估算了一下,那些藥,他們将近吃了一年的時間,我擔心怕引起啥副作用,比如甘草長期吃就會引起低血鉀、高血壓、水腫。

我父親今年83歲,之前常年患有風濕,行走不便,坐下去,站起來都要找東西扶着,走路一拐一拐的,要撐幾下才能站起來,他說走熱了就要好點,這就有風寒濕痹的症狀。而之前也一直給他開的是西藥雙氯芬酸鈉這類解熱鎮痛的藥物。吃完後用他自己的話說:把得到哈,過後又痛。

由于在農村,現在回去,他基本很不在家,要不就是去串門,要不就是去山上找豬草。明顯感覺這兩年走路比往年好多了。

在中醫的世界裡認為,百病由痰生,濕助痰生。我們常聽說,久居潮濕環境,容易得風濕,濕盛則痛。西醫也認為,人體水分排出,無非通過三種渠道:大小便、汗液形式通過毛、呼吸。所以個人認為,除濕有時候也不隻停留在健脾,有時候也要考慮痰等阻氣機,小便不利等的情況。中醫整體辨證施治不是一句空話,慢慢的會覺得中醫很有道理,也值得西醫借鑒和學習。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