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名俗之四•軋蠶花
湖州自古就有種桑養蠶的曆史,在漫長的蠶桑生産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蠶桑文化。
養蠶
蠶花是古代湖州婦女常用的飾花,有的用綢、絹紮成,戴在頭上或鬓邊,是蠶鄉女子特殊時尚。清朝朱恒《武原竹枝詞》中寫道:“小年朝過便焚香,禮罷觀音渡海航,剪得紙花雙鬓插,滿頭春色壓蠶娘”。
蠶花
“軋蠶花”是湖州善琏含山村的民間活動。傳說蠶花娘娘在清明節時化作村姑踏遍含山土地,留下蠶花喜氣,此時若有人上含山,就會把蠶花喜氣帶回去,得蠶花廿四分。因此,蠶民把含山作為“蠶花聖地”,每年的清明年,方圓百裡的蠶農們都會紛紛前來踏含山,希望把蠶花喜氣帶回去。
千百年來,這一風俗久行不衰。含山蠶花節主要活動有:祭蠶神、踏青、軋蠶花、搖快船、吃蠶花飯、評蠶花姑娘等。
蠶花姑娘
蠶姑們“軋蠶花”前都要先到山頂蠶神廟進香,争購彩紙蠶花戴在簪頭上,有的在甘蔗上插幾枝蠶花,意為“甘蔗節節高,蠶花養得好”;年長者身背紅布包的種蠶,稱“蠶種包”,上山繞一圍,可讓蠶種染上喜氣。清明“軋蠶花”的上山途中,各種祭祀和慶祝活動争相上演,煞為熱鬧。
含山上軋蠶花,更成了情人戀人公開打情罵俏的地方,男女青年故意擠擠挨挨,軋發軋發,寓意蠶花茂盛。
蠶花節
“軋蠶花”已具有三百餘年的曆史了,踏含山的傳統習俗不減當年。每年清明含山蠶花節上,人流如潮,蠶花滿山,龍舟賽速,鼓樂喧天,盛況空前。含山“軋蠶花”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鍊接之一:新市蠶花廟會
新市蠶花廟會與含山軋蠶花相仿。相傳春秋時期,越國美女西施自會稽往姑蘇送蠶花,途經新市古鎮,看見十二位采桑姑娘在其轎前翩翩起舞,西施為之所動,遂将絢麗多彩的絹花分贈衆女。從此,新市蠶桑豐收,物阜民豐。
蠶花廟會
為追念西施,祈禱蠶桑豐收,每逢清明,新市人便會舉行蠶花廟會。廟會期間,由德清縣各鄉鎮評選的“蠶花娘娘”,在新市鎮上大巡遊,沿途向人們抛灑蠶花。屆時新市鎮上人山人海,萬人空巷,争相目睹“蠶花娘娘”的風采。同時帶有地方特色的銅管隊、腰鼓隊、武術隊、唢呐隊、舞龍隊等紛紛閃亮登場,到千年古刹覺海寺舉辦祭祀活動,以求風調雨順,得到蠶花廿四分。晚上還有蠶花廟會燈會,當夜幕降臨時,各種造型别緻的景燈、花燈組成蠶文化燈展,交相輝映,栩栩如生,反映出桑蠶文化的豐厚底蘊。
蠶花廟會
20世紀50年代,湖州這一民俗被禁匿,直到90年代才重新恢複,并且與旅遊和商貿聯系起來,傳統的民俗活動被賦予了新的内涵。
【鍊接之二:掃蠶花地
每年寒食清明,蠶鄉家家清掃蠶房,清除塵埃和垃圾,準備“關蠶房門”,開始一年的蠶桑生産。這時就要請民間藝人來蠶房表演“掃蠶花地”,以清除一切災難晦氣,祈求吉利和蠶桑豐收。然後貼上聚寶盆等剪紙,方能“關蠶房門”。
蠶花掃地
“掃蠶花地”是一種以歌舞表演為主要特征的傳統民俗,流傳在德清一帶,清末至20世紀50年代初最為興盛。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與當地的蠶桑生産活動緊密聯系。不僅在德清地區經久不衰,而且藝人的演出活動還延伸至杭、嘉、湖、滬各地。據《中華舞蹈志》記載:“蠶花地是流傳在浙江杭嘉湖地區蠶桑生産農村的民間小歌舞。起源于湖州德清縣,清末年間至二十世紀最為繁榮。”
蠶花掃地
“掃蠶花地”儀式與古代蠶神信仰和祛蠶崇的驅趕一巫術有一定的淵源關系,後世流變而成為歌舞。通常由一女子化裝邊唱邊舞,邊上有人伴奏。唱詞内容多為祝願蠶繭豐收和叙述養蠶勞動生産全過程,并表演着掃地、糊窗、撣蠶蟻、采桑葉、喂蠶、捉蠶換匾、上山、采繭等一系列與養蠶生産有關的動作。
【陳少非作品/《湖州名片》連載之五十,全書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