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稻田生态“立體養殖”現場的場景。
“每一個一畝建方的水田地裡,挖了三縱三橫約有五十公分的小溝,溝溝相通相連,裡面放養觀賞錦鯉、鲫魚,中間溝上安置了網箱,進行養殖水蛭,四周空閑地裡栽植上水稻。錦鯉、鲫魚、水蛭、水稻共生,實現了稻田生态‘立體養殖’,讓‘蛭同稻合’闖出高效。”6月10日,在山東省郯城縣敬偉家庭農場水蛭養殖場,場主陳敬偉向記者介紹了自己的“立體養殖”的做法。目前,水稻已栽植完畢,70萬隻水蛭已放入網箱,錦鯉、鲫魚在水溝裡盡情地遊來遊去。
稻田生态“立體養殖”,讓“蛭同稻合”創高效是陳敬偉摸索試驗的結果。陳敬偉是郯城縣馬頭鎮雙興社區東張林村人,今年50歲。他身材魁梧,濃眉大眼,黝黑的臉龐透視出樸實。自幼生長在魯南“魚米之鄉”,喜歡在稻田、河溝裡逮魚摸蝦,抓泥鳅捉黃鳝,與水産養殖結下了不解之緣。2013年,花了6000元的學費到外地學習了四天的水蛭養殖技術。回家後就感覺沒有實踐經驗,光靠書本知識根本不起作用,要想把水蛭養殖成功,還得靠自己的實踐經驗慢慢積累。于是,陳敬偉就潛心鑽研,大膽嘗試,經過五年的努力,終于掌握了集養殖、孵化為一體的水蛭養殖基地。
去年,他利用生态良性循環,不施肥不用藥,發揮着生物鍊條的良性循環的巨大作用,讓錦鯉、鲫魚水蛭、水稻共生,實現水下種水稻,網箱養水蛭,溝内魚在遊的生态“立體養殖”模式,實施健康種養,且喜獲成功,還較好地破解了水産養殖的“三大難”問題。即:水蛭、水稻共生,夏秋兩季氣溫高,水蛭怕陽光直射水稻起遮光作用;喂養水蛭的田螺是天然飼料,水蛭靠食用田螺生長,漂浮物供錦鯉、鲫魚生存,排洩物作為水稻的肥料,生物鍊條環環相扣;種植的水稻及時淨化水質,減少和降低水中的氨氮含量,防止水蛭中毒和疾病的發生。
陳敬偉這一生态健康“立體養殖”模式,不僅改變過去單一種養路子,而且巧妙成功鋪就“蛭同稻合”的緻富路。兩畝實驗稻田,除去喂養的錦鯉、鲫魚外,每畝收入水蛭四百斤、水稻五百斤的産量。按鮮水蛭每斤70元,水稻1.1元,每畝收入在3.3萬元,創出了養殖高效的新路子。今年,陳敬偉信心滿滿又擴大種植養殖面積13畝,秋季将獲得“多收入”。(高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