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人喜歡吃面食,可以說聞名全國。陝西的關中号稱八百裡秦川,風調雨順,土地肥沃,盛産上等小麥,自古以來就是天然糧倉。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陝西人發明了無數關于麥面的吃法,僅僅是面條,陝西人就可變出許多的花樣來。
“油潑面”是陝西的傳統風味面食,又叫拉面、拽面、抻面、桢條面、香棍面等。 其做法也頗具特色。首先,面條不要擀太薄,切得稍寬點,面條在開水中煮熟後撈到碗裡,将蒜末、蔥花、辣椒面放到面條的最上面,再用燒的滾燙的菜籽油澆在調料上,頓時香氣撲鼻,随後調入适量醬油和香醋,一碗香噴噴的油潑面便出爐了。
岐山臊子面,陝西各色臊子集大成者,具今已有3000年的曆史,始于周代。制作時以大肉“臊子”(即肉丁)加豆腐、黃花、木耳,烹湯澆面而成。岐山臊子面以“薄、盤、光、酸、辣、香、煎、稀、汪”九大特點聞名遐迩,以獨特的食俗将三千多年的祭祀禮儀保留傳承到今,堪稱美食裡的活化石。韌柔光,酸辣汪,煎稀香,吸溜一口,整個人都舒服了!
“油潑辣子biángbiáng面,越吃越美賽神仙”。此面名為“biangbiang”是因為在做面的過程面條和案闆接觸,發出biang、biang的聲音而得名,同時它也應了陝西八大怪裡那句“面條像褲帶”、“盆碗分不開”,而吃面的正确姿勢則是“凳子不坐蹲起來”。 寬韌的面條潔白如玉,上一刻還在空中舞動,下一刻便與案闆相觸發出清脆的一聲,而那整碗面最美的一刻,便是燒熟的菜籽油潑在鮮紅的秦椒面和碧綠小蔥上不停冒泡和那一聲醉人的“呲啦”~
戶縣擺湯面,有點像過橋米線。最重要的就是那碗老湯,越是陳年的越好,紅紅的醬油色,上面漂滿切碎的韭菜葉。吃時,夾一小箸面條,放入湯裡擺一擺,然後再吃,故名“擺湯面”。 戶縣民間有樸素而又形象的歌謠形容擺湯面:“下到鍋裡蓮花轉,撈到碗裡疊絲線,吃到口裡嚼不斷,咽到肚裡香半年。”
大荔爐齒面是陝西大荔著名的漢族傳統風味小吃,具有面條柔韌光潤,臊子香辣味濃的特色。因其形似爐齒而得名,原料有面粉、豬五花肉、筍瓜、油炸豆腐等21種,經和面、制爐齒面、制鹵、煮熟調味等工序,可謂選料嚴格、配料多樣、工藝精細,面條柔韌光潤、臊子香辣味濃,誘人食欲,譽滿三秦。
楊淩蘸水面,蘸水面何年何月何人創始,史料未曾記載,尚無從考證。但蘸水面确實是多年來楊淩、武功一帶人最愛吃的面食。夏季,它湯汁可以放涼,新鮮蔬菜、多樣佐料相随,是上好的防暑降溫食品;冬季,它湯汁可以加熱,雞蛋、辣子油、姜蒜、蔬菜敷上,又是驅寒保暖的美味佳肴。
禮泉烙面早在秦朝時就有“大秦第一面”之稱,是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食品,被譽為“世界面食之鼻祖”。可加湯食用,亦可幹吃。其特色吃法稱之為“泖(音:miao,一聲)”,即将面盛在碗中,反複用開水澆之。然後調上佐料,即可食用,佐料的調配比較獨特,用上等的豬油調和辣椒面,配以蔥花、韭葉、鹽及當地釀造的香醋。
戶縣軟面,戶縣軟面是 “關中八大怪”之一的——“面條像褲帶”。戶縣軟面面條,寬約兩指,長約兩寸,不薄不厚,冒着熱氣,散着幽香。這香味散發着天然的麥香味,幽幽的、純純的、油油的、酸酸的、脆脆的、有點辣辣的,總之是一種面香、菜香、肉香、豆腐香、料香混合到一起的濃郁香味!
在陝西銅川耀州人的飲食中,最以鹹(han)湯面、荞面饸饹和窩窩面久負盛名,被譽為耀縣“三面”。和名滿三秦的岐山哨子面比起來,鹹湯面則知名度小得多,隻在當地受歡迎,并沒有打出銅川,走向三秦。據說,老舍先生當年途經此地,吃了鹹湯面,盛贊“小小耀縣,竟有北京飯店”。如今,外地人盛傳“不吃三碗面,不算行耀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