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化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處于轉型期,學生接觸到很多良莠不齊的事物,對中職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存在很大影響,給學校的德育工作帶來很大壓力。利用中華傳統文化的滲透作用,是所有中職教師進行有效德育工作的一個制勝法寶,對塑造中職生健全的人格和培養正确三觀有深遠意義。
當前中職學生在人格、心理、性格、思想道德水平和學習方面的發展參差不齊,筆者所在中職學校近幾年的招生對象大部分來自農村初中畢業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學曆的社會青少年,由于近幾年中職擴招,生源質量明顯下降,一些初中基礎差的學生帶着不良行為規範進入中職。學生家長傳統觀念認為孩子應該重視文化成績,學校的德育教育可以放一邊。當前對學生的德育教育發現的問題主要有:一是文明禮儀意識淡薄,認知缺失;二是愛國意識、責任意識淡薄,價值觀混亂,誠信缺失,親情意識淡漠;三是心理素質差,承受壓力的能力不足,性格上多以自我為中心;四是學習意識淡薄,缺乏人生理想信念。面對這樣一個特殊群體的學生,在德育教育中,有效借助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能夠更好地提升德育質量。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我國的傳統文化經過了千年積澱,對于現代人來說是非常寶貴的财富,能夠為當下德育教育提供非常豐富的素材。廣義上的德育包括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法治教育,狹義上的德育僅指道德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巨大的包容性鑄就了其豐富的内涵,能為德育資源的拓展提供一定的借鑒與啟示。[1]為此,筆者所在的學校開設了“中華傳統文化進校園”課程,從“易經”、“諸子百家”、“儒家文化”、“傳統禮儀”、“國畫”、“傳統音樂”、“書法”、“茶道”等幾個方面對學生開展中華傳統文化方面的德育教育。下面以“儒家文化”、“茶道”、“書法”、“傳統禮儀”為例子剖析傳統文化與德育教育結合的意義。
(1) 以“儒家文化”為例,儒家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幾千年的文化流傳中一直被當做主流,德育教育能貫穿儒家思想所蘊含的價值觀念、倫理道德觀念将對學生大有益處。儒家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包括仁愛、孝悌、誠信等,這些理念對于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都是必須具備的品質。在當代,“仁”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一個有仁愛之心的人,不容易以自我為中心,能與人為善,和諧互助,對中職生形成良好人際關系大有益處。而孝悌觀的養成,有助于處于叛逆年齡段的學生糾正對同學、父母、長輩出言不遜,隻有心生敬畏,做到孝敬父母,敬愛兄長,在學校尊師敬長,遵守紀律,才有助于中職生尊長愛幼品格的養成。針對部分中職學生出現誠信危機,逃課、遲到、曠課、考試作弊現象頻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以儒家的誠實守信理念教導,讓學生都懂得誠信是立足社會的根本。
(2) 以“茶道”為例,茶道是一門具有古典氣息和現代文化品位的藝術,具有高度的審美示範和禮儀啟示作用,它是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們進行禮儀教育,提升道德修養。孔子雲“人無禮,無以立”,茶道講求的是謙和淡泊的理念,從茶禮的實行到茶具的選擇,都是對客人敬重的表現。我國民間有敬茶歌“客人來了先問好,淨手燙杯把茶泡,泡茶之禮有門道,水滿七成最為妙,鳳凰點頭三鞠躬,動作連貫手靈巧,雙手捧茶敬客人微笑緻意有禮貌。”[2]這些蘊藏在茶道中的禮儀道德,如能讓學生細化于心,引導學生進一步完善個人的品行修養,達到至和、至善、至美、至純、至真的崇高境界,那麼,學生日常品行中的以自我為中心,言語粗魯等陋習也能逐步糾正。再者,以茶道培養學生高雅的生活情趣和審美理念,茶文化的核心理念概括為“清、靜、雅、和”四個字,讓學生在學習茶道的過程中自覺去追求雅緻、高潔、淡然的生活意境,提高個人的精神品位和修養,勤儉自立、踏實務實的精神,那麼日常品行中盲目追求時尚,穿着誇張,做事鋪張浪費等問題則迎刃而解。
(3) 以書法藝術為例,練習書法講求凝神靜氣,章法布局,長期習練書法的人要求沉穩細緻,性情敦厚,學生通過練習書法可以鍛煉堅韌的意志,對于克服年輕人做事易沖動、浮躁的性格缺陷十分有利。而結合書法家的人物介紹對中職學生進行人生觀的教育也是十分合适的。宋代書法家、文學家蘇轼一生數次被貶谪,充滿磨難,但作為一個正直的文人士大夫,始終堅持自己的政治操守和人生方向,剛正不阿,“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道出了他一生樂觀向上的人生态度,這對教育學生在遇到人生困境時不向命運低頭是很好的素材。習書法對于練就一個人刻苦勤奮的品質和思想情操也具有啟示作用,書法家的成就不是一天練就,臨池不辍、精研發帖,經年累月,刻苦磨煉才成大器,書法家精益求精,學生在練習書法的過程中多觀察多臨摹,心平氣和全神貫注,這種訓練對培養踏實嚴謹,認真負責的态度大有益處。
(4) 以傳統禮儀為例,我國素來被稱為“禮儀之邦”,那是因為我們有知禮、懂禮、守禮的傳統。在學生的一切行為規範中禮儀是最基本的規範,學習傳統禮儀能提高中職學生的适應社會的能力,中職學生大部分畢業後要進入社會參加工作,因而讓他們掌握符合社會要求的各種行為規範懂得如何稱呼、介紹和問候,懂得如何着裝、待人接物,在不斷變化的場所遊刃有餘,充滿自信地與人交往,更好地促進中職生社會化;禮儀有一種價值導向的作用,能引導中職生選擇正确的價值方向和目标,去做符合禮儀規範的事情,子曰“非禮勿言,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做”,傳統禮儀能端正學生的思想意識,指導他們按照禮儀規範來約束自己的行為。
(1) 确立傳統文化在德育教育中的指導地位
中職學校往往注重學生技術技能的培養,在德育教育上不夠重視,平時的德育課堂上需要更新教育觀念,把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作為培養目标,傳承傳統文化中有利于學生成才發展的思想理念,中職德育教育與傳統文化結合應圍繞誠信守信、孝悌仁愛、律己修身等内容開展,教師不僅要傳播傳統文化知識,還要使學生内化為思想和行動。同時,教師對傳統文化的甄選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開展正對性教學,避免傳統文化中的弊端思想給學生帶來消極影響。
(2) 提高傳道者的文化素養
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教師作為德育教育的傳播者,擔負着培養教育學生的主導作用,如果一個教師忽視了對自身傳統文化素養的塑造,将無法勝任傳統文化應用德育教育的責任。因此,無論是德育課的專職教師還是其他課程的任課教師,都需主動參與到傳統文化課程的學習,将傳統文化的要義化為自身的文化素養,才能在平時對學生的德育教育中發揮引導示範作用,并且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和生活中要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提高禮儀素養,潛移默化影響學生。
(3) 加強氛圍體系的建立
将德育教育與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同時,還需營造良好環境氛圍,形成家校互動聯盟,将傳統文化與課堂環境、學校環境、家庭環境相結合,學校裡可通過張貼标語,闆報、手抄報、繪畫等形式将傳統文化的内容展現給學生,使其在潛移默化中加深理解,或是開展“傳統經典誦讀月”活動,
使學生對傳統文化入腦、入心。開展“明禮我踐行”活動,制定修身計劃,發動全校師生尋找校園中不文明的行為現象,發揮監督自律,弘揚文明。其次,家庭環境教育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一環,良好的家風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條件,将傳統文化融入家庭,在學生中開展“孝道我踐行”活動,讓學生每天為父母做一件事,一次家務、一聲關心、一句表白„„學生用行動踐行傳統文化的真意。
(4) 利用現代信息化開展傳統文化德育教育
現代信息社會網絡具有豐富性和開放性的特征,利用網絡優勢,能使傳統禮儀教育更好地與貼近時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校可以建立傳統文化德育教育公衆号,及時發布傳統文化的知識、講座等,進行思想道德和禮儀教育,學生可以在公衆号上進行互動,形成線上線下雙驅動教學模式,使德育教育立體化開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